- +1
馬上評|又見家庭作業之爭,別把孩子變成“沉默的羽毛球”
圍繞孩子的作業問題,家長和老師又懟上了。
12月25日,中國青年報“家長意見箱”欄目刊文《老師要求過多 家長怨氣難平》。作者是一位學生家長。他在文章中指責老師對孩子條條框框太多,又在家長會上將學生成績不理想歸咎于家長不負責。孩子不堪重負,他也一肚子委屈,最終決定轉學,尋求一個教育理念更先進的學校。
初讀此文,不難感受到這位家長主觀性相當強。以第一人稱表達內心的不滿與無奈,用一系列形容詞、反問句列舉老師的種種“罪狀”。如此聲情并茂的文字,讓人不免產生逆向條件反射:不能因一面之詞,就對文中的老師大加批判。
刨去情緒性的文字,抽出一些有待確定的事件,這位家長如此憤怒到底有沒有道理?
作者提到,在一次家長會上,“可能是考試成績不如另一個班,班主任老師開始對家長們大聲訓斥:要求家長們不能在家里看電視;不能讓孩子們玩手機;孩子做作業時要在一邊守著,要清楚學生每天的作業是什么,要仔細檢查,然后簽字。”他還提到一個細節:在一次監督女兒寫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他由于太困打了瞌睡,女兒的作業出現了不少紕漏,結果老師大為不滿,“說是家長太懶。”
必須承認的是,這是一位要求極高的老師。對孩子作業要求高、要求嚴,這無可厚非。但把如此細枝末節的要求灌輸給家長,就有些啼笑皆非了。
首先,接受教育的主體是孩子,而非家長。孩子去學校上課,回家寫作業,遵守學校的規定、老師的要求,這是應盡的義務。但家長沒有這個義務。老師要求家長不看電視,又把孩子對待作業的懈怠歸咎于家長對孩子的懈怠,本身就是搞錯了教育對象。
其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一為學習知識,二為提升能力。所謂“能力”,落實到這個語境中,就是自律自學的能力。孩子年紀小,自律差,所以學校希望家長可以監督孩子完成學習,幫助成長。但陪讀并不是長久有效之策,無法真正幫助孩子自律自立。所以老師在學校對孩子嚴加管教,又要求家長對孩子無死角陪讀,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再次,教育的方法也出現了大問題。要求家長代替老師批改作業,改正錯誤,這看似是要求家長負起責任,其實是老師推卸責任。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本應相輔相成,家長的職責是配合老師完成工作。所以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糾正孩子懈怠的態度,已經算是圓滿完成任務。而作為一名教師,看到錯誤,指出錯誤,分析錯誤,告知錯誤,才能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面對一本本全對的作業本,老師固然有成就感,但是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有沒有搞懂,你還分得清楚嗎?
此外,老師要求學生“做不完作業不能吃飯”,還實施“連坐罰抄”,這種行為已經構成變相體罰,非但不值得提倡,還應該趕緊禁止。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段話:當我問起女兒為何不好好做數學作業時,女兒說,太多太麻煩。我們不禁要問,這么多作業里有多少是重復機械的罰抄?是題目難麻煩還是因為罰抄麻煩?為孩子減負提了多年,為何負擔不減反增?
家校配合,家長為孩子的學習負起該負的責任,這都沒問題。怕就怕,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就像前段時間網上的段子說的,有家長陪娃寫作業“氣到崩潰”,這就需要反思了。
教育的核心是孩子。文中的家長和老師,就像兩個羽毛球選手隔網對峙,你一板我一板互相較勁,而孩子則像一個“沉默的羽毛球”,在家長和老師之間來來回回,無所適從。這樣的教育,無疑偏離了初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