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曉維|“笑笑人家也給人家笑笑”

《陶庵回想錄》,陶亢德著,中華書局2022年6月出版,580頁,88.00元
陶亢德的《陶庵回想錄》三次講到聽周作人談魯迅兄弟失和。
287頁:“有一次金性堯即文載道也在,問周當年你們兄弟為啥相罵,周聽了面色似乎一變,回答了一句,聲音低沉,我雖然聽清楚,但怕記憶不實,只好從略了。”
322頁:“有一次一位辛君(注:這是指金性堯)忽然問起魯迅同他失和到底是什么原因時,他的面色突然顯得異乎尋常的嚴峻,低聲而堅定地說這是拿魯迅xx了。xx這兩個字我沒聽清楚,不能胡說,總之他們的失和,誰也不知其詳,當時郁達夫在北京,魯迅逝世后他寫《回憶魯迅》也只說聞張鳳舉他們說兄弟失和了,他們幾位都是好人云云。”
326頁:“然而對于長兄魯迅,他卻從來沒有說過什么不敬之詞。在上海時,有一位常去訪他的金君,冒冒失失地問起魯迅究竟為什么和他失和,他突然異乎尋常地面孔一板,低聲嚴肅地說了幾個字,可惜在旁的我沒有聽清楚。周氏兄弟不和的原因,迄今誰也不明。”
作者落筆躊躇,欲言又止。似乎什么也沒說,又好像說了點什么。他到底聽沒聽清,已無從追問。“xx”二字,持不同觀點的讀者也盡可自行填空。
我在微信發出這一段,有朋友評論:“這算啥回想錄?不如陳安持來的痛快。”我回復,陳巨來那種破馬張飛、大家同歸于盡的打法,千年一遇,哪能作為標準?
此事上的含糊其辭一點也不影響這部回憶錄的價值。從前,若想還原四十年代上海文壇的音容笑貌、人情體溫,數得出來的有胡蘭成、金雄白的書,幾本當年的雜志,然后就只好鉆進張愛玲和蘇青的小說里索隱考證。如今,突然多出一部三十萬字的《陶庵回想錄》!
陶亢德曾是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這些重磅雜志的風云人物。對那些一看到“千古完人”式的追憶就掩鼻疾走的讀者來說,他坦率、誠實的敘事,是罕有的福音。
如評價魯迅:“魯迅的雜文自有其不朽的可貴處,然而也有偏鋒,不無霸氣,特別是有些‘爹死哭娘’脾氣,總而言之,他的文章有些是發脾氣之作。”
魯迅說沈尹默、劉半農諸家對知堂五十自壽詩的和作“多近肉麻”,陶亢德接了句:“說和詩有的肉麻當然未嘗不可,不過卻也未甚于《兩地書》。”
從未有人像他這樣把林語堂的個性刻畫得入木三分:“魯迅在《人間世》未出世前就已向林語堂進良言忠告,勸他不如譯英國文學作品去。但林語堂不聽忠告,回信說要老了再做。這句話本來也可能是句老實話,別無他意,但魯迅卻認為是譏諷他的暮氣。林語堂的不識時務恐怕出于他的自視過高,他說他‘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氣勢之盛,可見一斑。”
林語堂曾擬寫一抬杠文章《我偏要看月亮》,意思是你們反對談風月,我偏要談風月。“他這個人沾別人的便宜不會有心,要他資助別人他可也無意的。”林氏又有金句,人活一世就是“笑笑人家也給人家笑笑”。而這一切的經濟根源,“還在于他的法寶,在于能寫說英文,可以賣美元,中國文壇有無他的立足之地,他滿不在乎”。

陶亢德及家人
陶亢德寫作此書的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張愛玲在大陸已湮沒無聞。書里提到張雖只數行,但持論公允:“張愛玲是當時拋頭露面的女作家之一,她的確有才,不愧作家之名,不但在日偽時期,無論在任何時期,她的作品總不愧為作品的。”
《陶庵回想錄》下半部寫后半生的際遇,不用說,離不開沉痛荒誕。自身經歷之外,也有同老舍一家的微妙關系,以及《駱駝祥子》手稿的故事。更有向魯迅博物館捐獻魯迅信札,后來被收進《魯迅書信集》,“反而使我的惡名隨魯迅書信之不朽而遺臭萬年”這樣的事情。
整本讀完,我突然意識到,經過二十年打入另冊的黯淡生活,陶亢德這部書的文風跟他早年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文字相比,已是朱顏褪盡。翻回三四十年代那段重讀,字里行間隱約有種什么特殊的味道傳出。不僅僅是老境頹唐那么簡單。細辨之下,姑且稱其為“交代材料體”吧。只敘述,不描寫,是始終被壓抑在地表一寸高度,振翅無力,終于跌落的那種文字。
還不算完,書后還附了陶潔女士的長文《我的父親陶亢德》。這篇文字分量之重,幾乎使我落淚。陶女士是北大西語系的教授。文中盡述了父女之間從隔閡、到埋怨(由于父親的歷史問題,她錯失了保送北外的機會,大學畢業后又沒去成外交部),后來一點一點理解,直至懊悔的心路歷程。如同張兆和在老伴沈從文過世后說的“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千帆過盡,才發覺一切表象背后不過是一只看不見的巨手在推動。好在歷史終歸是“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幾年前我就知道這部書已進入出版社的選題計劃。每次遇到責編李世文兄,都會詢問一下進度。說翹首期待也不為過,因為明白其重要性。常見面的宋希於兄諳熟文壇掌故,他為此書所做的注釋,多是用心考證的結晶,絕非擅長從網絡東抄西湊之徒可比。很多項考證的過程,都值得單獨撰述一文。
我的期待沒有落空。那個時代的文壇舊聞,也許將隨陶亢德的文字徹底落幕,也許將不會再有。而讀完這部精耕細作的厚書的心情也像作者一樣,縱然長篇短什,百轉千回,到底是意難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