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如何轉化科技成果獎勵團隊?上海召開三次協調會解開難題
科技成果如何轉化?上海的先行先試之路正越走越清晰。
12月20日,“落實《成果轉化條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主題宣講活動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舉行,旨在宣傳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上海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專業組織等近200人參加。活動中,10名演講嘉賓,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作了主題宣講,展現了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在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針對上海理工大學用股權獎勵研發團隊遇到的難題,全市多個部門召開三次協調會,達成共識,解開政策難題,使上理工科技成果完成團隊,獲得公司72%股份。
上海市科技黨委副書記章衛民指出,上海首部科技成果轉化的地方性立法——《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出臺,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以及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上理工用股權獎勵研發功臣
讓科技成果作價入股,使研究團隊獲益,上理工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之路,也是上海建科創中心的先行先試之路。
上海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張大偉介紹,太赫茲是一種頻率在0.1THz到10THz范圍的電磁波,具有很強的透射能力,可以作為特殊的“探針”對物質內部進行深入研究。太赫茲一直被認為是電磁波段 “最后的處女地”。直到2000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張希成才有效激發了太赫茲電磁波。

從2008年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教師莊松林帶領團隊,致力于太赫茲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研制成功了太赫茲核心功能器件,以及基于這些器件,用于有機物檢測的波譜系統和用于人體安檢的掃描成像系統。
如何獎勵研發團隊功臣?上海推進科創中心建設22條意見發布后,上理工開始考慮這一問題。
根據“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于70%”的指導意見,上理工決定將第三方機構估值的4件太赫茲技術專利,以無形資產投資成立一家企業,并將80%所持股份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團隊。
但具體該怎么操作?并無先例可循。2016年1月21日,上海市科委邀請市工商局、市稅務局、楊浦區市場監管局、上海理工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會,商討股權獎勵路徑。會上提出了“先投后獎”和“先獎后投”兩條路。
所謂“先投后獎”,是高校先投資成立企業,再將一部分股份獎勵給研發團隊;而“先獎后投”,是高校先把職務發明專利權劃分一部分給研發團隊,使團隊成員在企業注冊時就是股東。
然而根據中國《專利法》,職務發明專利權人是單位,職務發明專利權不能分割給發明人,“先獎后投”存在障礙。
“先投后獎”則有充分的法律依據:高校先將職務發明專利作價投資,形成股權,再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從該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團隊。
同年3月,上海理工大學將4件專利作價2879萬元,上海理工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出資321萬元,共同注冊成立了上海上理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
校方隨后發布文件,將學校所持太赫茲科技公司股份的80%(約占公司股份的72%)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團隊。
第三次協調會解開政策性難題
但“先投后獎”之路也有障礙。關于股權變更登記這個問題,楊浦區市場監管局和上海市科委最初沒有達成一致。
針對上海理工大學面臨的這個難題,2016年4月27日,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聯合召開第二次協調會,討論股權變更是否需要市教委審批或備案文件。在會議上各方各抒己見,最終沒有達成共識。
“先投后獎”之路到底該怎么走?在科技成果輸出的路上,這道政策性難題必須要解開,才能保障公司的正常運行和股權的合法分配。
2016年7月12日,上海市科委體改法規處、市教委科技處、市教委財務處、市工商局注冊處、上理工等所有相關單位和部門的負責人召開第三次協調會,最終達成共識:上理工有權自主決定對科技成果完成團隊的獎酬方式和數額,無需主管部門(市教委)的審批或備案。
為避免此類問題的重復發生和不必要的爭議,會議上做了備忘錄,會后形成了《會議紀要》。
之后,上海理工大學科技成果完成團隊以股權方式獲得獎勵,成為國家稅務總局1999年發布《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后17年來,上海第一批享受“股權獎勵遞延納稅”政策的個人。
張大偉表示,作價入股模式創新性地解決了國有專利成果合法產業化的同時,成功引入其它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采用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兼顧了科研第一線人員的積極性和企業高管的積極性,將有效地把上理工近年來在太赫茲領域形成的多項技術、器件、系統進行產業化,并推向社會,為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先行先試起到積極作用。
上海交大推動科技創業的項目已近20個
此次宣講活動中,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粟瑩介紹了上海交大的科技成果轉化經驗。
粟瑩介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目標之一,是科技成果直接轉變或服務于某一產業,因此大學科技成果直接衍生企業(Spin-out)是國外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由于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高失敗性風險特征,以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國內高校成果作價投資項目一直舉步維艱。
“學校知識產權公司成立之后,始終致力于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探索和實踐。”粟瑩說,2014年2月,作為學校重要技術成果的“語音識別技術項目”,采用學校與企業共有專利方式,通過許可費或股份收益選擇權的擁有,助推培育蘇州思必馳公司。
該公司被阿里巴巴收購股權后,經營業績大幅增長,市值超過20億元。
粟瑩說,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形成了自主轉化、專利直通車、“先投后獎”、“先獎后投”等系統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截至2017年11月底,學校推動科技創業的項目已經達到近20個,從而形成了“交大模式”。
一大批科技成果服務社會的優質項目也已涌現。
粟瑩介紹,2017年8月份成功轉化的‘陶鋁新材料技術’就是一個經典案例:該校材料學院教授王浩偉經30年努力,帶領團隊研制的納米陶瓷鋁合金新材料被稱為“材料輕量化的革命性技術”,可能帶來中國航空材料的革命性進步。上海均瑤集團、淮北市人民政府和學校共同推進,斥資數億元合作成立陶鋁新材料公司和研究院,擬在民用領域的進行開發應用,“一個千億級的材料產業呼之欲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