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后川妹子辦智障人士咖啡館:讓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養活自己
活法
尋找人生的境界
很明顯,成成不是很開心。
在離門口最近的長條小桌上,6個孩子分坐兩邊,認真地制作手工書簽。穿紅格子外套的成成獨自呆在小角落里,耷拉著頭,盯著左手拇指上的創可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張瑗注意到了他的情緒,走過去跟他說話,語氣柔和又明快,像在哄小孩子,又像在跟成年人商量。
“你接受采訪好不好?可以跟這個姐姐聊一聊。”
“接受采訪?這也是工作嗎?”
“對,這也是工作呀,你的手受傷了,不能切糖,這也是工作,也很重要。”
“那等我傷好了,我就可以切糖了?”
張瑗點頭,“是的,等你好了,你就可以啦。”
在川妹子張瑗的這家咖啡館里,21歲的成成,20歲的淞哥、26歲的羅總、25歲的海峰、20歲的小潔……8名店員,都是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礙者。
這家位于成都武侯區金楠天街步行街二樓的咖啡館,是他們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經過培訓,他們將被正式聘用為咖啡館的員工,跟普通人一樣有一份自己的正規工作。
當過品酒師
做志愿者陪伴智障孩子
智力障礙、自閉癥、腦癱和唐氏綜合癥患兒,社會上有針對這類特殊群體開設的特殊學校和托管機構,然而大部分都是照顧。

如何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獲得自立?90后的張瑗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冬日的陽光特別明艷,穿著紅色衛衣的張瑗在咖啡館的前廳后堂穿來穿去,她收拾紙盒紙袋各種雜物。做手工藝品的孩子們跟她說話,成成追著問她,“我傷好了,我就可以切糖了?”
她的角色,會讓人想到保護傘。其實,她才26歲,是個年輕的姑娘。1991年出生的成都姑娘張瑗,1米68的個子,偏瘦,外貌白凈、清秀,愛笑,舉手投足間帶股灑脫勁兒。
她做過話務員、賣衣服,亂七八糟,最終因推銷紅酒踏入成都紅酒圈子,成了小有名氣的品酒師。
“跟別人不一樣,我能品出酒里的故事。”張瑗眉梢間帶著自豪,她考了兩個品酒師的資格證,后來在圈子里小有名氣,還接受過深圳一些雜志的采訪。在紅酒公司里,她做到了市場總監和銷售總監。
自豪的紅酒人生,為什么會和心智障礙者糾纏在一起?
這個故事,她對著無數的媒體講了無數次。
起因是一部講述父親守護自閉癥兒子的電影《海洋天堂》。向來在陽光下行走,單純爽朗的張瑗,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群體,心理的震撼可想而知,于是萌生了要做自愿者的想法。
“有一次我幫朋友辦事,去了一趟成華區殘聯特教學校,這下來對了。”張瑗沖到校長面前,直言想做志愿者。這里的孩子,患有自閉癥、智力殘疾或是唐氏綜合癥。從那天起,每周四下午,張瑗就到這家特教中心來當志愿者。
“陪他們做康復訓練,陪他們玩,跟他們聊天,還有他們在鍛煉的時候在旁邊看護著不受傷。”這一開始,就是四年,期間張瑗還帶了工作上的同事、朋友過來幫忙。
可惜,這家特教中心只能接收年齡在8歲以下的智障兒童,年紀稍長的孩子必須離開。
搭特殊平臺
辦四川首家智障人士咖啡館
做志愿者越久,張瑗越覺得僅僅是陪伴和照顧并不夠。
如果有一天,這些特殊的孩子失去了父母老師的庇護,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相關數據統計,四川全省辦有殘疾證的智障殘疾人近19萬,成都市就有2.7萬。這個特殊群體里,很多人照顧自己都成為問題,談何謀生。然而,也有部分人通過特殊訓練,是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工作。
“為什么不能創造這樣的平臺,教給他們技能,讓他們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呢。”張瑗時常在想這個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國外有公益機構為智障殘疾人培養就業技能,比如調咖啡、做蛋糕等。受此啟發,張瑗想在成都成立一個專為智障殘疾人培訓就業服務的專業社會組織。
一向說風就是雨,行動力極強的她,辭去了紅酒公司的工作,帶著“第二人生·公益咖啡”方案來到了武侯區殘聯。

在武侯區殘聯的支持下,2015年,張瑗在“善工家園”一樓大廳開起了一家名為“第二人生”的咖啡館。30多個特殊孩子在此進行飲品調制、糕點烘焙、果醬熬制等技能培訓。
當年9月,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到店參觀,“第二人生”模式得到肯定。11月,在武侯區殘聯的支持下,“第二人生”選址金楠天街。沒有錢請裝修隊,志愿者們自己背磚頭、水泥砌成吧臺,桌椅、柜子來自附近關門的面館、奶茶店。
“第二人生”足足用了3個多月,2016年才正式開業。
意外的轉機
小淞的牛軋糖竟然賺錢了
這個咖啡館的名字叫“第二人生”,寓意心智障礙者可以在這里通過勞動得到尊重的人生。同時,這也是張瑗所喜歡的樂隊五月天的一張專輯名字。五月天的歌曲洋溢著一種對生活和人生的積極態度,張瑗覺得獲益良多。
在善工家園的專業職業重塑指導老師的陪伴下,孩子們來這里實訓,培養他們獲得找工作和穩定就業所需要的技能,咖啡館盈利的一部分會作為他們的工資。
但是,很少有顧客上門。雖然在熱鬧的步行街區,店面并不醒目,而且周圍的咖啡館太多了。有時候一天賣不出一杯咖啡,從開業起就入不敷出。很長一段時間,張瑗過得捉襟見肘,“有時候我也會想,可能哪一天我們就關門了。”
轉機來得有些意外。

一家愛心企業為咖啡館送來了一大批奶粉,一天,在咖啡店培訓得最久的小淞,叫住著急出門的張瑗,遞給她一袋自學做的牛軋糖,讓張瑗帶在身上。這袋被諸多朋友夸贊味道好的糖,為咖啡館的經營開辟了另一條道路。

固執認真的小淞,試驗改良了很多網上的方法,用閑置的奶粉,做了一批牛軋糖。想不到,糖很受歡迎,“糖賣出去了,竟然賺錢了。”
咖啡館的后部,很快被改造成了一個加工坊,糖、花生、黃油融進奶粉里熬成團狀,平鋪在方盤里,放上蔓越莓、玫瑰、抹茶等味道,冷藏變硬后切塊包裝。
孩子們在手工上進步神速。心智障礙讓他們的學習、理解、溝通能力缺乏,也正是因為理解能力單一,他們對指令的服從度很高,而且能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一顆牛扎糖的誕生有七個步驟,配料、炒糖、軋糖、切糖、包裝、塑封、裝盒,每一個步驟都由不同的孩子完成。咖啡店轉型后,孩子們都有了“用武之地”。
產品多樣化
讓孩子和普通人一樣養活自己
小淞被聘用為這家咖啡店的店長。他去把頭發染了,腦袋后面扎了一個短短的馬尾,潮潮的,是20歲青春男孩的模樣。在張瑗有事情的時候,他是店里的“主心骨”,安排工作,接單,發貨,收銀,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
輕度智力障礙的他,經歷了職業重建之后,已經具備了像普通人一樣的工作能力。

張瑗覺得很開心,這種心情,大概就像長久以來一直精心灌溉的樹木,終于結出了果實。小淞成為正式“職場人”以后,后面可能會是成成、海峰、小潔……還有更多更多跟他們一樣狀況的孩子。


咖啡館早已不再是一家以經營咖啡為主的店。牛軋糖在去年春節,通過微店和線下訂單,賣出了3000盒,其中2000盒來自企業訂購,1000盒是零散的網絡客戶。如今,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
現在,“第二人生”可不是只有牛軋糖。干花貼成的臺燈、手工首飾、書簽、筆記本、私人定制,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來自張瑗的男友兼合作伙伴老付——這個手工藝人負責教孩子們壓花、制作。
他們不止接納了輕度智力障礙孩子。隔壁的畫室里,還有5名中度智力障礙的孩子在畫畫。他們和工廠接洽,將孩子們的畫制作成絲巾,印上手機殼,再銷售出去。
張瑗對公益事業有自己的認識,無論如何,要找到能盈利的合適的商業模式,孩子們才能跟普通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靠自己的雙手活下去,才能建立長久有效的可持續機制。
(原題為:《90后川妹子的特殊咖啡館 8個店員在這里開啟“第二人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