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未來城市”是傳承與再生的共融
老建筑如何改造更新?如何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近日,由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聯合米域主辦、上海市建筑學會協辦的第一屆“FCF未來城市論壇”上,多名建筑設計和地產開發運營領域的專家從歷史文脈、保護與再利用、場景營銷等多角度共同探討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如何營造出既融合老城記憶又符合新一代需求的“未來城市”。
爭議中重生的建業里
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曹嘉明認為,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上海這座城市老的肌理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我們常說上海是萬國建筑的博覽會,因為許多留洋歸來的設計師都會在上海開辦設計事務所,截至1949年,上海有177家建筑師事務所,這些設計師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
曹嘉明認為,近30年來上海抓住了三個城市發展的機遇,一是發展浦東的機遇,完成新城與老城的對比;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城市更新成本較低的時候,在市中心開拓城市的公共空間和綠化;三是抓住世博會的契機,把浦江兩岸全部打通。以這三個維度的改造為基礎,今后上海的發展空間會非常大。
上海的城市更新繞不開的話題是石庫門的改造。華建集團歷史建筑保護設計院副院長許一凡提到,除新天地與田子坊外,建業里的改造引起了很大爭議。
根據建業里項目改造方公開的資料,建業里建成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徐匯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該石庫門群分為西弄,以及東弄中弄兩個部分,總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前后共有22排連體石庫門住宅建筑260套,規模比新天地、思南公館、田子坊、步高里都要大得多,是上海最大的一片里弄式石庫門住宅建筑群。改造前,建業里內的居民總共253戶3000多人。

華建集團華東總院主任建筑師、建業里項目設計負責人凌吉解釋,西弄建成年代較晚,建造的時候與圖紙的匹配度非常高,歷史價值高,因此對西弄采取了整體修繕的方式。而中弄東弄建成年代比較早,且建設時沒有完全按圖施工,簡化了很多細節,使用過程中破壞也非常嚴重,后來長期無人使用加速了房屋老化,因此采取了拆除復建的方式。凌吉表示,以現代標準衡量,老建筑的停車、消防、抗震、節能、無障礙等均是需要更新的對象。
據了解,經過8年改造,建業里以石庫門別墅型酒店的形式對外開放。
石庫門是中外“混血兒”?
建業里項目引起的爭議與關注,恰恰折射出上海人極深的石庫門情結。許一凡說:“石庫門建筑是上海特有的,是老上海的一個情節,逐漸成為上海的符號甚至文化。石庫門量大面廣。在一定時期內,上海有80%-90%的居民住在石庫門建筑里面。”
不同于學術上廣泛認可的“石庫門是中外混血的產物”,石庫門研究專家、高級建筑師徐大緯則認為石庫門是純粹的東方血統,而石庫門的前身就是上海絞圈房,即上海版本的合院(包括三合院和四合院)。絞圈房曾經廣泛存在于上海市內,以雙坡頂、儀門為主要特征,如浦東的張聞天故居、周浦顧宅等均是絞圈房的代表。徐大緯說,上海的絞圈房比北京四合院更精致,抗臺風、排水的特質做得更到位。后來,部分絞圈房加上巴洛克風格的門楣,隱藏在眾多石庫門建筑之中。
上海市檔案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歷史建筑研究專家婁承浩認為,絞圈房的確是南方合院民居的產物,是純粹的東方血統,它與石庫門的淵源值得探討。合生商業華東區副總經理陳威認為,要通過保護利用好上海特色建筑講好“上海故事”,讓上海文化有層次,可觸摸,可記憶,讓石庫門建筑成為上海的物質文化遺產與未來城市迭代的基石。
“要讓人有沖動發朋友圈”
運營專家們認為,與老建筑的改造同等重要的是在新時代之下賦予它新的靈魂。米域創始人兼CEO馮印陶認為,所有的歷史建筑都用不同的形式來延續生命,歷史建筑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然而隨著業態的改變,老建筑的功能要根據現在的工作生活需求提升,同時建筑的審美也需要更新。

“城市更新中對建筑的改造只是外科手術式外部更新,通過消費升級、多元化生活場景的融合賦予空間更多的意義和生命力。”創享DNA創始人王柯翔認為后一個層面更重要。天物空間總經理、大贊光合合伙人荊超則有更直白的表達:“讓人沒有沖動發朋友圈的改造都是失敗的。”他認為,分享成為新時期不可取代的環節,無論是未來的居住空間、商業空間、辦公空間,都需要一個賦有場景的、蘊含IP的環境,把多樣業態融合在一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