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對“野雞大學”,斬草還要除根

又見“野雞大學”。7月10日,一所只有網站沒有實體的“河南傳媒大學”,經澎湃新聞報道后,其網站已被下線。
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會通報“野雞大學”名單并予以取締,但其似乎從未徹底淡出公眾視野。騙人錢財、誤人前程,“野雞大學”的危害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野雞大學”的偽裝手段也并不高明,無非是通過與正規高校相似的名稱混淆視聽,或是抄襲高校簡介,盜用其圖文。所謂“河南傳媒大學”的官方網站,就照搬了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廣西藝術學院官網。
對于如何分辨“野雞大學”,有專家早已總結出“三看原則”:看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單、看當地教育部門最新公布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文件、看網站域名后綴是否為“edu.cn”。“河南傳媒大學”的網站網址,就不是國內高校標準使用的“edu.cn”教育類機構網址。可見,只要廣大同學與家長多加留心,不難證偽。
既然如此,為何“野雞大學”依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違法成本偏低,一些“野雞大學”的網站建立不過需要幾小時,即使被封禁、取締,只要換個馬甲和域名就能“東山再起”;其次是部分“野雞大學”把網站服務器或IP地址設置在國外,給有關部門的查處提高了難度;另外,對“野雞大學”的打擊也有待形成合力——“野雞大學”該由教育部門查處,還是公安機關或市場監管部門打擊?有待進一步明確分工、細化責任。
“河南傳媒大學”的曝光,就是因為多位網友向澎湃新聞反映,在河南省內此前從未聽說過有這么一所大學。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網友的爆料,“河南傳媒大學”會不會至今仍然在虛假招生,招搖撞騙?說到底,監管部門主動作為、查處手段更為有力,才能不給騙子們可乘之機,不給“野雞大學”生存的空間。
當然,“野雞大學”的屢禁不止可能也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且不說升學、求職、就業,就是晉級、升職、考核等等,一張光鮮亮麗的文憑和學歷都是必不可少的硬條件。一些職場打工人想在學歷上進一步提升,一些高考失意的學子把野雞大學當作“救命稻草”,由此形成了“愿打愿挨”的畸形局面。
提高學歷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脫產還是在職學習,都要扎扎實實下硬功夫,不能走旁門左道。每年高校招錄期間,相關教育部門也會發布提醒,廣大學子切不可看到一些“輕松拿學歷”的虛假宣傳就頭腦發熱,信以為真,喪失了警惕。
如今,“人人喊打”使“野雞大學”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國內主流搜索引擎已經將大多數“野雞大學”的校名檢索做了特別處理,多數被曝光的“野雞大學”網站也已無法正常登錄。
但是,斬草還要除根。一是要從制度設計和技術角度上徹底封閉“野雞大學”的生長渠道,加大打擊和懲治力度,防止其死灰復燃;二是要加強對考生及家長的引導,提高他們對真假院校的識別能力,培養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當“河南傳媒大學”們找不到“客戶”,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消亡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