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伊朗給美英法德“下馬威”,加拿大給俄德送大禮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這幾天,國際社會發生了一連串大事件,也讓世界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時刻”。
7月7日,英國政府近50名重要官員辭職,首相約翰遜被迫同意下臺,但會等到新首相選出后再離職。
7月8日,日本奈良市街頭傳來2聲槍響,正在演講的前首相安倍晉三應聲倒地,當天宣布不治身亡,令全世界震驚。
7月9日,斯里蘭卡發生劇烈動蕩,總統、總理宣布辭職,斯里蘭卡政府宣布“國家已經破產”,接下來將何去何從,誰也不知道。

除此之外,在比利時,芬蘭、瑞典正式加入北約,令北約“北擴”實質化,歐洲局勢將迎來巨變;在美國,由“墮胎令”事件引發的全美動亂也仍未平息,示威者直接來到了白宮門前舉行抗議。
再加上,從今年2月24日開始的俄烏沖突,至今仍未平息,反倒還有愈演愈烈的跡象。
這一個又一個“歷史性事件”,令本就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迎來了更多動蕩與混亂。
7月10日這天,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便再度傳來了2個新動向,與美俄歐等國密切相關。
動向一,伊核談判僵持不下,伊朗又給了美英法德一記“下馬威”。
日前,在歐盟代表團的斡旋下,美國和伊朗代表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了新一輪談判,但談判并未取得有效進展。
事實上,拜登上臺后,便有意讓美國重返伊核協議,并與伊朗展開談判,而伊方強調,除非美國取消對伊朗的全部制裁,否則不會答應恢復核協議,但美國只愿意取消部分制裁,也就是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后,對伊朗施加的制裁,雙方互不讓步,導致談判中斷了5個多月。

如今,新一輪伊核談判開啟,伊朗還是堅持要求美國取消全部制裁,白宮不同意,談判又“寸步難行”了。
氣急敗壞之下,美國突然對伊朗出招了。
1,美國將“談判”的責任歸咎在了伊朗身上,聲稱是伊朗在談判中提出了“與談判無關且過分的新要求”,令美國難以接受,并稱德黑蘭對談判的態度不積極。
但伊朗對美國這一說法表示否認和強烈抗議,稱德黑蘭并沒有提出任何額外的要求,并反駁稱,美國才是“態度最不積極”的一方。
2,美國政府宣布對伊朗的石油貿易網絡實施制裁,旨在阻止伊朗石油出口。
3,白宮宣布,將不會把伊朗革命衛隊從“激進組織”的名單中移除。
毫無疑問,舊的制裁還沒解除,美國又向伊朗施加新制裁和壓力,顯然是在惡化美伊局勢,增加兩國的對立與仇恨。
果不其然,美國出招沒多久,伊朗強勢反擊了。
反擊一,伊朗宣布以“從事間諜活動”為由,逮捕了一批在伊境內的外國人,其中不乏有美英、波蘭等國的外交官和科研人員。

伊朗總統萊希
例如,被捕人員中的一人為英國駐伊朗副大使,曾與家人一起以游客名義前往伊朗中部沙漠,偷偷采集土壤、巖石樣本。據悉,此地距離伊朗革命衛隊進行導彈試驗的地方很近。
反擊二,7月10日,伊朗原子能組織宣布,已啟動新一批離心機,并向其中注入氣體,可獲得豐度為20%的濃縮鈾,并強調他們至少在2周前,就已經將該消息通報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
同樣在10日,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回應了此事,并進一步指出,伊朗這次啟動的離心機超過1000臺,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濃縮水平之間切換”。
也就是說,豐度20%的濃縮鈾可能只是“最基礎的”,伊朗這次完全有能力,生產豐度更高的濃縮鈾。
請注意,濃縮鈾是制造核武的主要材料之一,豐度為3%的濃縮鈾就可用于核電站發電,豐度超過80%為高濃縮鈾,超過90%的則為武器級濃縮鈾,可直接用來制作核武。
在這之前,伊朗已經宣布掌握了生產豐度超過80%的濃縮鈾。如今再次啟動核開發計劃,表明伊朗距離“擁核”或許只是一步之遙了。

很顯然,不論是逮捕大批西方人員,還是進一步推動核開發計劃,都是伊朗反制西方,給美英法德一個“下馬威”的最佳體現,同時也將產生3大影響。
影響1,美國對伊朗的新一輪施壓計劃將失敗,伊核談判將變得更難談,美伊關系也將更加緊張。
影響2,拜登本月的“首次出訪中東之行”將變得尤為尷尬,按照白宮原計劃,拜登訪中東之際,美國重返伊核協議,能給其增添一大筆外交政績,提振“跌跌不休的支持率”,同時也為即將到來的國會中期選舉做準備。
但如今看來,白宮的計劃顯然要泡湯了。
影響3,伊朗在擁核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與中東相隔咫尺的歐洲將倍感威脅,而后轉頭施壓美國,呼吁拜登采取“建設性措施”應對。
最終,壓力最大的,還是白宮。當然,伊核協議遲遲沒進展,始終處于制裁壓力之下的伊朗,處境也不樂觀。
接下來,且看美伊雙方如何出招吧。
然而,中東這邊“風云變幻”不斷,俄烏局勢也傳來了新消息。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
動向二,加拿大給俄羅斯、德國“送大禮”,俄烏局勢或迎來變數。
10日,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發表聲明稱,將向德國歸還德國西門子公司送來檢修的俄羅斯“北溪1”天然氣管道部件,目前加拿大政府已經在前方相關許可證了。
不得不說,加拿大這回算是送了俄德一份“大禮”。
原來,“北溪1”管道部件其實早就檢修完成了,但加拿大一直扣著不給,導致該管道無法正常、全力運轉,俄羅斯也于6月中旬以此為由,被迫減少“北溪1”管道的輸氣量40%。
再加上7月初,俄羅斯宣布要對“北溪1”管道進行年度檢修,索性宣布暫停了該管道,令德國焦慮、擔憂不已,包括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內的一眾高官都發出了類似“德國天然氣快不夠用了,民眾做好天然氣漲價準備”的警告。
當然,德國政府也沒忘記喊話加拿大,敦促其早日歸還“北溪1”管道的配件,并同時“暗示”俄羅斯——去年年度檢修只用了10天左右,希望這次檢修的時間也很如往常一樣。

德國總理朔爾茨
因此,加拿大這次給俄德“送大禮”,其實也有迫于德國施壓、被迫送禮的意味。
但不論如何,加拿大此舉背后,也將產生3個影響。
第1,俄德、俄歐的天然氣貿易有望恢復,西方對俄能源的圍堵和封鎖短期內難以成功;
第2,能源依舊是俄反制西方的“強有力底牌”之一,如今加拿大愿意歸還“北溪1”部件,俄方的被迫“斷氣、限流”也將變成“主動”,而何時恢復供氣,主動權仍在俄方手里,接下來,俄德少不了進行一番交涉與談判;
第3,烏克蘭勢必會找加拿大“算賬”,早在幾天前,基輔便對加拿大這一可能的決定表達強烈不滿和反對了,但如今看來,烏克蘭的反對顯然是“無效”了。并且,烏加關系惡化背后,也難保美國不會找加拿大的麻煩。
因此,德國究竟用了什么理由來“說服”加拿大,也令外界百思不得其解。
總之,能源問題只是俄烏沖突衍生的影響之一,但卻給世界局勢、全球能源安全帶去了巨大動蕩與混亂,更別提能源問題之后的經濟、糧食等風險了。
還是那句話,戰火與沖突除了帶來苦難與悲劇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更不是解決矛盾與分歧的辦法,各方保持理智與克制,通過談判與對話平息戰火,才是重塑和平、讓世界早日重返正軌的關鍵所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