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物回流降稅簡政或為大勢所趨,中拍協與財政部等專題調研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配合財政部日前在京召開文物藝術品進口相關稅收專題調研會。商務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文物局等政府相關部門一同出席。會議聽取了政協委員、行業協會、業界代表及有關專家對文物藝術品回流的情況反映,以及對當前稅制的觀點、意見和建議。“澎湃新聞”選取其中部分發言。

政協委員:減免回流文物進口稅收已成為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萬捷指出,在當下,民間博物館、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已達到1110家,應與國有博物館同等對待,當予以稅收減免政策。他特別講到,國家既然對文物做出了出境的限制和標準,那么反過來我們應該希望和鼓勵流散在海外的同等文物的回流才對。

行業協會:促進文化大發展是新時代責任
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張忠義認為,廣大民間收藏群體到海外搶救流失文物,成本極高,不但是文物本身的價格,還要支付高額的傭金、保險、包裝、運輸等,國家應當鼓勵和減稅。他認為購買流散文物不是購買進口商品,并且文物增值與貶值存在變數。他希望此次“春風送暖”能一步到位,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指出,近年來亞洲藝術市場的份額逐步向中國香港和日本轉移,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稅制問題,還有手續繁雜,通道不明晰。他建議,對珍貴文物要寬進嚴出,對一般性文物可寬進寬出,對外國文物要降稅簡政,對中國當代藝術要鼓勵出口,這樣才能把中國真正建設成國際藝術品流通中心。

專家:有關稅法應對文物區別對待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趙榆在發言中講述了我國文物流失、文物外交、文物創匯的歷史背景,回憶了八九十年代國家對文物回流的重視程度。他認為,文物拍賣普及了歷史文化,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為博物館提供了大量國寶級藏品,提升了中國文物的價值和國際地位,促進了大量文物回歸,期望政府有關部門予以重視,制定鼓勵政策。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經濟系主任徐晨建議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操作性、靈活性與創新性的文物回流財稅方案。方案一要考慮文物的特殊屬性,國際貿易中對文化產品有特殊例外原則;二是鼓勵回流,財稅政策要起到對某一個行業的積極作用。三是擴大渠道,比如自貿區的展與賣;四是減輕稅費,通道透明;五是豐富市場,藝術品、收藏品、古董、文物等概念要明確;六是合規進出,杜絕非法。

從業者:降稅簡政,讓中國文物回家
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表示,國內民間資本對文物回流的積極性和財力確實在增長,但稅收仍是他們考量的元素。他指出,海外華人收藏群體正處于換代,對祖國充滿感情,希望自己收藏的文物能夠回到中國,比如翁同龢后人。他還指出,現在不僅是拍賣,參加博覽會的古董商、畫廊也希望通過議價方式把文物賣回中國,海外一些藏家也希望可以捐贈給民營博物館,他們同樣具有減免稅的訴求。
中國嘉德董事總裁胡妍妍認為,文物藝術品是國家文化自信的最佳物質載體,其承載的歷史和價值是奢侈品所無法替代的,文物也不是超高收入人群的專利,在市場中95%是低價位的。她假設:如果減免有關增值稅,國內幾大拍賣公司在境外的50億業務量或將轉回國內,將會創造約2.38億的企業所得稅及代扣代繳稅等,還對其他對相關產業將有1.9億元的直接拉動。
北京文物公司董事長李晨說,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 GDP增長近80倍,但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其中最大的就是傳統文化的丟失。唐宋的GDP占世界領先地位,但唐宋文化更為人熟知。八九十年代,文物只有出去,沒有回來。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文物市場發展,大量的文物開始回流。2010-2011年入境文物高達4萬件,2012年海關嚴格管控以后,迅速減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