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光陰荏苒,那些時代的破局

2022-06-23 0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藍鉆故事編輯部 藍鉆故事

他們都是那種即使受過時代傷害,卻依然熱愛時代,即使生活對自己苛刻,卻依然熱情擁抱生活的人。

作者 | 左頁

開篇

上小學時,羅大佑寫作文《我的志愿》,幾乎每次都寫:“我想玩音樂。”

后來他爸爸教導說:“如果你干醫生,可以一邊攪音樂,可你如果干音樂,不可能一邊做醫生。”

羅大佑出生醫生世家,爸爸、媽媽、哥哥和姐姐,全在醫藥行業。

經父親瘋狂暗示,年幼的羅大佑后來再寫《我的志愿》,出現了科學家、慈善家、消防員、老師、作家、軍人、醫生和探險家等,唯獨沒再出現作曲家。

前幾天,朋友給我傳來一個嗶哩嗶哩為2022年畢業生制作的混剪視頻。

視頻中,快70歲滿頭灰發的羅大佑,與22歲即將大學畢業的易烊千璽,進行了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并由易烊千璽重新演繹了羅大佑的經典歌曲《光陰的故事》。

視頻看完,感觸頗深,成功如羅大佑,曾經也是個壓抑、無法遂愿的少年——他后來花了將近20年時間去紓解內心渴望和外在要求之間的沖突。

他的音樂成就,以及他后來累積的盛名,都建立在他解決此一沖突的基礎上。

在兩人的對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羅大佑問易烊千璽:

“有什么樣的道理是你從小到大一直相信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覺羅大佑還是一個探尋世界的孩子,年近70歲的他,依然在追問年輕人“從小到大”都值得堅守的恒定信仰。

而易烊千璽的回答同樣令人難忘:

“相信光。”

也許千璽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也恰是羅大佑年輕時最精準的概括。

整個對話中,易烊千璽還是一如往常謙卑、溫和和陽光,提問時,像社會萌新向“過來人”討教生活的經驗,而回答時,則是一邊傾吐淡淡的焦慮,同時又不忘輸出溫暖的希望。

比如,在回答“現在最大困惑”這個提問時,他稍稍提到了早熟焦慮,接著他又不忘補一句:

“我覺得早熟晚熟無所謂,只要保護好自己就是好熟。”

而羅大佑則像他年輕時一樣,回答時帶著對人性和社會世情的透徹審視,提問時便像個好奇心滿滿的社會觀察家。

比如,他說“養活自己就必須去妥協很多事情”,非常坦白直接,還有他說“大人是裝出來的”,犀利而不失幽默。

非常贊同一名網友對這場對話的評論:

這場關于人生成長的交談,意義是什么?大概真的就是展示給我們所有人,“以真來觸碰世界”,會是什么結果。

羅大佑與易烊千璽對談視頻的后半段,穿插了大量極富時代感的畫面,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申奧成功、劉翔雅典奧運沖過終點線、郎平帶領的女排奪冠、飛奔的高鐵、沖上云霄的神州火箭,初代286、網吧、傳奇……

這些畫面是改開40年的歷史瞬間,也是我們父輩走過的青春,光榮、夢想,歡笑、淚水、相聚、離別,這即是“光陰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抓住時代的際遇,完成時代的使命,大概就是青春最好的詮釋。

回顧40年長路,每個時代都有優秀的青春書寫者,也總有一些時代風口的舞者,給我們力量和啟示,這些人包括羅大佑、崔健、李寧、劉翔和莫言……

1

羅大佑

我們前面說到,受父親“教導”,羅大佑小時候一直不敢做“作曲家”的夢。

羅大佑小時候練琴

所以到了高三那會,17歲的小羅,老老實實報考了醫學院。

不出所料,成績不甚理想,考取的是位于臺中的中國醫藥學院,羅大佑和家人都不滿意,丟掉了錄取通知書,揚言再考一次。

經過一年“努力”,最終,小羅再次喜提中國醫藥學院錄取通知書。

原來補習這一年,安靜的教室沒能壓住羅大佑內心真實狂熱的夢。他與幾個音樂同好組建了“洛克斯樂隊”,他擔任鍵盤手,走穴賺錢去了。

他每月能賺4000元臺幣。為了防止家人發現,家里寄來的補習費和生活費他照收不誤,全買了樂器和唱片,自己則時常餓著肚子。

到了醫學院,遠離臺北的父母,小羅幾乎全身心撲在音樂上,學習倒成了“副業”。

他腦子好使,每科成績居然都能穩定維持在60-70分之間。

1977年,羅大佑大學畢業,接著實習、考取醫師執照,按部就班成了一名正式的放射科醫生,并一直干到1984年。

有意思的是,這段時間,也是羅大佑音樂才華大爆炸的時段,往后我們耳熟能詳的《閃亮的日子》、《戀曲1990》、《童年》、《是否》、《光陰的故事》、《一樣的月光》、《鹿港小鎮》、《愛的箴言》、《野百合也有春天》、《亞細亞的孤兒》和《未來的主人翁》,全是在這段時間創作的。

期間,他開了個人演唱會,還與張艾嘉談了一場戀愛,出版了三張專輯,其中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更是因為現實批評味道十足的歌詞,震撼了臺灣乃至整個亞洲,他因此被壓抑已久的年輕人視為代言人,戴上了“抗議歌手”的高帽子,風頭一時無兩。

羅大佑與張艾嘉

勉強為他發行專輯的滾石唱片公司,最初對這張新專輯并不抱希望,可沒想到一下子賣出14萬張——當時一般的音樂專輯也就賣2-4萬張。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羅大佑有點暈了,但即使音樂才華如此卓著、聲名如此遠播,他正式的身份,依然是一名放射科醫生,每天照常上班,搜集X光片、會診、抽血化驗,偶爾,這位時代偶像還被主任醫生罵個狗血淋頭。

雙重身份的沖突,隨著他音樂才華的不斷展露,愈發激烈。不過直到1984年,他發表完第三張專輯《家》后,才第一次產生回到簡單身份的強烈沖動。

這張專輯,一改往日激烈的對抗和犀利的曲風,展現了一個溫柔甚至有點溫順的男人形象:

“給我個溫暖的陷阱和一個燃燒的愛情,讓我這冰冷的心靈有個想到了家的憧憬。”

但恰是這張看似“安全”的專輯,給他帶來了自創作以來最大的非議和困惑。

一方面,他的歌迷,覺得他背離了“抗議歌手”的身份,退縮了,害怕了,失望至極。時任滾石企劃經理的詹宏志直言不諱地說:

“《家》的溫情與保守,證明所謂的‘抗議歌手’是十足的謊言。”

另一方面,這張歌詞和曲風最為保守的專輯,反而也是歌曲送審未通過最多的一張。這當然不是因為專輯本身的問題,只是羅大佑“抗議歌手”的人設已立,當局愈加特別“關照”他。

雙重壓力,讓本想討巧的羅大佑里外不是人,加之他當時正處失戀期,深感音樂之路難以為繼。此時一向不認同他走音樂之路的父親,幾乎按著他的手簽了字,要求他遠避美國:

“放棄音樂吧,去美國考一個醫生執照,老老實實生活,別再為難自己。”

就這樣,1985年3月9日,羅大佑離開了他鐘愛的音樂和故土,赴美國紐約定居。

但美國紐約復雜的第七區,并未能真正安撫羅大佑不安的靈魂。

1987年,香港一個音樂比賽邀請他做嘉賓,他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來到香港,他的音樂靈感被再次激發出來。

為響應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他創作了《東方之珠》。也是在香港,他向他父親寫下了長達11頁的信,主旨只有一個:

放棄行醫,專心做音樂。

自此,羅大佑遵循內心真實狂熱的夢,與家人也與自己和解了,填寫個人資料職業欄時,再沒填寫過“醫生”,而是回到他人生第一次寫《我的愿望》時的“作曲”。

香港,算是羅大佑重生的起點,其實也是他走出臺灣,成為兩岸三地共同的青春偶像的起點。

2000年,羅大佑第一次來大陸開演唱會,地點選擇了上海。結果,北京的文藝青年們,包了一節火車過去。這些人包括高曉松、許知遠和張立憲等一大批后來在中國文藝界叱咤風云的人物。

羅大佑上海演唱會

高曉松回憶說,

“演唱會結束后,上海整條街的酒吧,大家抱琴歌唱,一首又一首羅大佑,大家在那里懷念自己的青春,懷念那些熱血沸騰的歲月。”

2000年,羅大佑已經46歲了。所以那會,就有記者問他,是否擔心僅僅作為懷舊符號而存在,未來極有可能被80、90后遺忘?

但這么多年過去,羅大佑的號召力依舊強韌。前不久,他剛剛完成一場內地線上直播演唱會,累積播放次數竟然高達驚人的4200萬。

盡管華發叢生,盡管身軀蒼老,羅大佑還是羅大佑,依然是青春的代名詞。

2

李寧

重回熱愛的羅大佑,在接下來的人生里如魚得水,1988年他發表了第四張個人專輯《愛人同志》,再次引發轟動。同年,崔健以及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搖滾樂,也處在急速的上升期,風光無限。

但就在羅大佑和崔健雙雙找準了人生賽道,文藝事業隨著時代開放而快步起飛的1988年,中國當年的體育事業,卻掉進了至暗時刻。其中,體操運動員李寧,正是這至暗時刻的風暴眼。

李寧,出生于1963年,6歲開始練體操,8歲入選省隊,17歲入選國家隊。

1982年,第六屆世界杯體操賽場上,19歲的李寧一戰成名,7個個人項目,全獲冠軍,史無前例,獲譽“體操王子”。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體操王子”再展雄風,獲得3金2銀1銅的好成績,占整個中國隊金牌的五分之一,獎牌占比也接近五分之一。

一夜間,李寧從迷倒萬千少女的“體操王子”,變成人人擁戴的“國家英雄”,從國家到地方,從部隊到各類賽事組織,將他結結實實隱沒在鮮花的海洋里。

李寧1984年載譽而歸

可誰能想到呢?

歲月流逝,又一個四年過去,1988年漢城奧運會,卻成了李寧,以及整個國家體育代表團的滑鐵盧。

這屆奧運,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5枚金牌、12枚銀牌、13塊銅牌,金牌榜排名世界第十一,獎牌榜排名世界第七,相對四年前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榜世界第四的排名,以及后來歷屆奧運會獎牌榜排名,這一成績都堪稱歷史最低點。

那年,一些原本看好的奪金點,仿佛同時遭遇“水逆”,紛紛失利。

比如,洛杉磯奧運會大放異彩的中國女排,在漢城奧運會之前取得史無前例的五連冠,加上最強的競爭對手古巴女排沒有參賽,奪冠原本沒有太大意外,可卻僅獲一枚銅牌,與蘇聯女排對決時,更被人剃了一個0:15的光頭,最終以0:3輸掉了比賽。

男子跳水,熊倪原本是奪金熱門,實際跳得也不錯,可美國選手洛加尼斯,因頭部重傷參賽大獲同情分,結果中國隊再失一枚金牌。

再說舉重,中國隊歷來的奪金強項。舉重選手何灼強,是52公斤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項世界紀錄保持者,奪金本無懸念,但比賽過程中護掌意外斷裂,一下慌了手腳,挺舉時教練貿然要了145公斤,導致試舉失敗,終獲銅牌。

類似倒霉的事情,在這屆奧運會上層出不窮,非常詭異。除了上述三項外,像上屆射擊冠軍許海峰,以及名將王義夫,也雙雙發揮失常,預賽即遭淘汰。

最終,奪金的壓力全落在賽程后期的中國體操隊,尤其奪金“救命稻草”李寧身上。當時有一說法:

“體操最重印象分,李寧名聲大,威望高,只要不從馬上掉下來,金牌有望。”

可老天偏偏最愛捉弄倒霉蛋。

男子體操團體賽,出現了多達11次失誤,馬鞍比賽中,李寧更被人一語成讖,真從馬鞍上掉了下來,吊環比賽中,他一只腳勾住吊環,導致落地失衡,他奮力站穩,臉朝上那一刻,全世界都看見了他嘴角擠出的令人心碎的微笑,但誰也都知道他的內心在滴血,場下,“體操王子”再也忍不住了,抱著隊員嚎啕痛哭。

賽前,關于李寧是否應該出戰奧運會,隊里曾有爭論。他因為肩關節傷痛嚴重,實際已有10個月沒系統訓練,全靠打封閉勉力支撐。

但沒人在乎他背后的辛酸。

結果就是,幾乎一夜間,李寧從“國家英雄”變成了“民族罪人”。

噴子們把男子體操隊失誤,乃至奧運會奪金失利,全都算在李寧頭上。

回到國內,剛下飛機的李寧,不敢面對公眾炙烤的眼神,落寞地走了一條灰色通道。剛出北京機場,一名工作人員認出他,嘀咕了一句:

“哪里不好摔,跑那摔去了。”

這是拿刀直接扎他心窩。

回到家中,他又收到大量不明信件,其中有人寫道:“體操,上吊吧。”信中還附帶一條繩子。還有人寄來刀片、子彈,另有人找到他家,用石頭砸碎了他家玻璃。

賽場失利,沒人比當事人更痛苦,上述所有言行,都是往傷口撒鹽,而他的年齡和傷痛,已經不允許他再上賽場,因此也注定了此生無法彌補遺憾。

1989年,李寧帶著無限的不甘黯然退役了。

退役晚會上,“體操王子”淚灑當場,一首《難說再見》道不盡心中苦楚。

如果一切順利,他本不打算離開體委,但各方功利性態度,讓他感覺再把體委當成“娘家人”,已經不合時宜。

但未來到底該往哪去?他一時也不知所措。

按常理,為避免“觸景傷情”,李寧選擇遠離體操,遠離體育,甚至像羅大佑一樣遠離故土,都屬人之常情。

不過這時,李寧作為一名運動員的堅韌體現出來了。他沒有退縮,盡管不能再上賽場,但他毅然決定,繼續從事體育相關產業。

在他落寞走出北京機場灰色通道時,據說只有一人捧著鮮花,面帶笑容,在隧道的盡頭等著他,這人即當時大名鼎鼎的健力寶公司總裁李經緯。

李經緯回憶說:

“1988年,李寧失落了,我感到他比較苦悶,就安慰他、鼓勵他,同時啟發他今后不要離開體育——他愛過的事業。”

一開始,李寧想在深圳辦一所體操學校。李經緯告訴他,運營不能全靠贊助,需要穩定長遠的經濟來源支撐。

跌入谷底的李寧,最終接受李經緯的建議,加入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健力寶。

1990年,李經緯再出資1600萬,幫助李寧在廣東三水市,注冊成立了李寧服裝公司。

就這樣,中國多了一家能與阿迪、耐克等知名品牌抗衡的民族運動服裝品牌,也多了一位令人敬畏的企業家。

僅用了三年時間,李寧還清了李經緯1600萬元借款,用了四年時間,發展成全國服裝行業十大名牌之一。

依據《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李寧公司市值達到了520億元,位列第129位。

更值得贊賞的,是這位曾經從高處跌落的“民族罪人”,一掃往日失落,自1990年代開始贊助體育總局下的各項體育訓練,并出資2000萬成立了運動員退役基金,幫助退役的隊友、伙伴和師兄弟。

2008年,北京奧運會,雙鬢斑白的李寧手舉奧運火炬,以“空中飛人”之姿,腳踩祥云的方式,點燃奧運主火炬。

那年,李寧45歲,身體素質早已不復當年,但威亞吊著他時,他的右手需高舉火炬,保持一個姿勢紋絲不動,而腿腳則要做出奔跑的姿勢,整個身軀往前傾,必須看起來矯健而優美,長達數分鐘。

為此,李寧再次回到當年做運動員那會的訓練狀態,據說每天早上都要起來練習深蹲,而為了防止手酸打滑不小心掉落火炬,點火那天,工作人員特意用膠帶將火炬牢牢粘在他手上。

這一別開生命的火炬點燃方式,震撼了世界,李寧也因此重新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那一刻,這位獲得過106枚金牌的“體操王子”,化繭成蝶,成了人生賽場上真正的白馬王子。

多年前的那場陰霾,未能打倒李寧,相反,他卻用一場空中奔跑,以及成功的事業,感動和征服了全世界,其蓬勃的生命力和逆襲能力,就像那永不熄滅的火炬,也是我們這個飛奔時代的象征。

3

劉翔

2008年,對于中國來說,是一非常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年初,一場暴雪襲擊了鮮少下雪的南方,大量來不及躲避的人們,被堵在火車站,有家難歸;

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整個國家陷入淚海,無數的鼓勵、物資和救助,一次次投入那片不幸的土地;

9月,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成立近百年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迅速波及中國,政府果斷推出了4萬億救市計劃。

這一年,羅大佑也沒閑著,7月25日,由他和周華健、李宗盛、張震岳組成的“縱貫線”樂隊成立了,一年多時間里,開了數十場演唱會,2009年登上春晚,他們原本想高歌一曲《亡命之徒》,最后正能量有要求,歌名改成《出發》。

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當然還得要說是李寧點燃火炬的北京奧運會。

巧合的是,這次奧運會,有一名運動員,就像20年前的李寧,也遭遇了從“英雄”墜入“罪人”的煉獄折磨,他就是“飛人”劉翔。

2008年8月18日,北京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鳥巢”場館內座無虛席,所有人都在等著“中國飛人”在家門口衛冕。

但在烈日下,人們發現劉翔表情明顯不對勁,往日陽光自信的大男孩不見了,表情略顯痛苦,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勉強,還時不時拍打自己的右側小腿。

發令槍響了,有選手搶跑,按規則應該重新起跑,但就在這時,起步踉蹌了幾下的劉翔,撕掉身上號碼牌,徑直走回了運動員通道。

現場廣播傳來:

“運動員劉翔因傷退出比賽。”

由于跟腱傷勢復發,劉翔不得不退賽。賽前,他的前腳痛已經無法忍受,隊醫給他打了封閉麻醉疼痛部位,甚至使用了以痛制痛的辦法,使勁擠壓他的腳傷部位,以此讓疼痛麻木。

上場前,因為著急,劉翔更以用腳踢墻的方式麻痹疼痛,但上場后才發現,別說比賽了,連正常走路都困難。

現場廣播宣告他退賽那一刻,“鳥巢”近十萬名觀眾發出巨大的驚呼聲。但此時的劉翔,獨自坐在通道里,雙手掩面痛哭。

據說為掩蓋觀眾席巨大的躁動聲,現場刻意播放了beyond的《海闊天空》。

不過這沒法阻擋接下來山呼海嘯般的批評、質疑、咒罵和憤怒。

“劉跑跑”、“影帝”、“騙子”和“逃兵”等名號不脛而走,其主管教練孫海平淚灑發布會現場,但無人在意。

劉翔,1983年出生于上海普陀,典型的獨生子女一代。

他的母親吉粉花,父親劉學根,早年為知青,改開初期回到上海,各自頂了父輩職位,一個做了國營食品店的點心師,一個成了自來水公司司機。

吉粉花并不希望兒子練體育,但架不住劉翔天賦異稟,從7歲起走上田徑路,一次次取得傲人的成績。1999年,他與師傅孫海平結緣,同年進入國家隊,專攻110米欄。

2000年起,劉翔開始在國際賽事中展露頭角。

2004年,日本大阪國際田徑聯賽,劉翔以13秒06的成績奪得冠軍,擊敗跨欄名將阿蘭·約翰遜,一舉成名。

同年8月27日,雅典奧運會,劉翔以12秒91的成績,打破奧運會紀錄,平了英國選手科林·杰克遜創造的世界紀錄,奪得金牌。

這一歷史性的突破,被視為亞洲人的神話。劉翔因此成為中國驕傲,獲譽“中國飛人”。

此后數年,劉翔一次次獲得奪目的成績,2006年國際田聯洛桑站,更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了沉睡13年的世界紀錄。

其實一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三個月,劉翔的狀態,都還不錯,那年5月10日大阪國際田徑大獎賽,他以13秒19的成績摘金。

人們期待并篤定劉翔能在家門口奪冠。

劉翔本人又何嘗不想呢?

雅典奧運會后,他幾乎天天在外比賽,鮮少回家,他的母親說,劉翔是“國家的兒子”,希望有一天他完成任務,早點回到她的身邊。

可是2008年的失利,讓劉翔第一次知道了何謂“人言可畏”。

與李寧在第二次奧運會賽場失利后選擇退役不同,08年失利后,劉翔覺得自己還能再堅持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

事實上,在療傷近1年后,劉翔也確實慢慢恢復了狀態,很快又在各項比賽中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冠軍。

只是他仿佛中了奧運會魔咒。

2012年8月8日,倫敦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劉翔在跨第一個欄時,意外絆倒在地,小組賽即慘遭淘汰,再次重現鳥巢噩夢。

那一天,倫敦氣溫低,劉翔身著長衣長褲出場,脫去外套后顯出一身紅衣,賽號為1356,與08年北京奧運會相同,意為卷土重來。

與四年前相比,劉翔這次退賽,更富悲壯性。

受傷后,他坐著輪椅離開賽場,單腳跳著走完全程,親吻了他鐘愛的跨欄,因為他知道,這是他最后一屆奧運會,也是他最后一次證明自己,許多人為他流下了苦澀的淚水,長期跟采他的央視記者,幾乎哽咽著報道了他的退賽。

但相對少數的同情,更洶涌更惡毒的輿論再次襲來,噴子們繼續罵他、黑他。

令人吃驚的是,就像08年那次一樣,他對網絡暴力從來沉默不語。

倫敦奧運會后,他一度還想重返賽場,奈何跟腱徹底斷裂,歷經3年掙扎,于2015年宣布退役,結束了自己36枚金牌、2次因傷退賽、歷時13年的職業生涯。

沉默不語的劉翔,相信時間會沖淡一切。

大概確因他的忍耐起了作用,最近一些年,時不時就有人說,“我們欠劉翔一個道歉”。有人就此事問他怎么看?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人都會在成長,有時候在年輕的時候說了一些話,我都理解,可以做到將心比心”。

飛入依舊在,只是容顏改。

4

莫言

悲喜交加的2008年,除了劉翔和李寧外,還有一個人的出場,也很有意思。

這年夏天,作家莫言接受西班牙《國家報》記者采訪,當被問及中國本土作家何時能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莫言面色凝重地說:

“這個榮耀,我們應該還要等個100年吧。”

與莫言極其不準確的預測相似,2006年,有人問中國GDP何時超過日本。當年日本GDP大約為中國的兩倍,有人依據精密的數據推演出:

即使再過20年,中國的GDP也趕不上日本。

但距離2006年僅僅4年時間,2010年,中國GDP趕超日本,16年后的今天,已是日本3倍還多。

經歷近代歷史100多年的苦難,中國從一個以天下中心自居的民族,逐漸變成了一個開放且格外警惕自大,乃至有點自卑的民族。

它因此常常被外界誤解,甚至也被自己誤解。它時而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情緒,時而又激烈地反思“不正確”。當年李寧、劉翔被奉為“國家英雄”,接著又被世人貶為“民族罪人”,就與這股自卑又自大在極端處擺蕩的情緒有關。

對莫言那一代人來說,自卑再正常不過。因為在他成長的大部分歲月里,中國兩字,除了卑微,就是那令人喪膽的饑餓記憶。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出生于山東省濰坊市高密縣河涯鄉平安莊。莫言的童年,正好趕上“三年困難時期”,那是一場大浩劫,病死餓死者難以計數。

莫言所在的村子,一天居然能餓死18人之多,村里像他那么大的孩子,幾乎個個面露菜色,下巴尖,挺著浮腫的大肚子。

為了抵御饑餓,莫言全家只能吃一種叫“七七毛”的野菜。這種野菜,有毛刺,扎嘴,咽下去扎胃,吃飯猶如受刑。

其實人餓急了,什么都吃。

在莫言的作品中,他后來反復描寫了小時候吃煤的經歷,許多人以為他胡說八道,用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手法,但殊不知,那是真實的生存記錄:

“他指著煤塊中那半透明的、淺黃色的,像琥珀一樣的東西說,這種帶松香的好吃。”

煤炭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不可能有任何營養,嚼碎咽下去,毒不死算萬幸,但確實能暫時緩解饑餓感。

如此困頓的生存環境,人如草芥不足惜,活下去已屬困難,遑論夢想。

對于莫言一家來說,更糟的是他們家還被評為中農,處處遭白眼。

他穿著開襠褲走進校園,生來奇異的外表,時常遭同學嘲笑。嘲笑一直持續到小學五年級,因為那一年,他輟學了。

莫言對一切可聽可見的文字、戲曲和故事尤為敏感,不知從哪里得來的《新華字典》,成為他識字、自學的起點。

少年時代,莫言認識了一位在山東師范大學念書的學生,對方告訴他學校里有位生活極其腐敗的人——

一天居然能吃三頓餃子。

莫言詢問此人什么來頭?對方告訴他:“是名作家。”自此,他的“作家夢”或叫“溫飽夢”,強韌而結實地生根發芽了。

1976年,即高考正式恢復的前一年,21歲的莫言收到入伍通知書——那是農村青年階層躍升的唯一機會。

但這機會,說起來是他“走后門”得來的。

那一年,他還在高密東北鄉棉花加工廠當工人,聽說了征兵信息,就跑去申請,但因為中農身份,申請多次沒結果。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公社武裝部長的兒子,找到莫言說:“你寫封信,我交給我爸爸。”

當兵如果無法提干,依舊難以改變命運,莫言非常清楚這點,因此進入部隊后,苦干實干,不放過任何表現的機會。

1978年春,部隊領導有意讓他復習功課考軍校,可沒想到名額取消,沒考成。不過領導看他文化功底扎實,安排他進了部隊業余學校任數學兼語文教官。

后來,一位聽過他課的保密局領導,調他到訓練大隊任政治課教員兼保密員。

保密局本也有意給他提干,可命運好像偏偏跟莫言過不去,1979年軍委總政治部下發文件,說不再從戰士中直接提干了。

這是莫言青年時代最大的一次人生危機,得而復失的恐懼感再次襲來,他想到自己可能又要回到兒時饑餓難耐的日子,幾乎夜夜失眠。

那段時間,他的求生意志,被慘烈的饑餓記憶激發出來。

當時部隊對有才華的寫作者提供了優厚的激勵制度,一名士兵如果能在省級報刊發表文章,可記三等功,如能在《解決軍報》或《解放軍文藝》發表文章,更能全軍聞名。

莫言知道,自己并無其他長處,只能埋頭不停地寫稿、投稿。大概從1978年開始,他拼了命地閱讀、寫作,不停地寫,不停地投,不過大多石沉大海。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1981年,此時莫言27歲,是一位有著6年兵齡的老兵,在部隊干著沒有干部編制的政治教員,每月拿26元工資,年末,河北保定文聯辦的《蓮池》雙月刊文學雜志,發表了他的作品《春夜雨霏霏》,第二年又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丑兵》。

正是這兩篇發在地方文學雜志的處女作,為他撬開了人生躍升的大門。保密局領導開始重視并注意他,并決意給他提干。

1982年暑假,當了7年兵的莫言,正式提干為一名正排級政治教官。

接下來的人生就順暢多了。

提干后,莫言被送入干部進修班,專門學習寫作。1985年,解放軍藝術學院開創文學系,創建人徐懷中對莫言非常贊賞,破格允許他參加入學考試。

1984年,他在《中國作家》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一舉成名。

1985年,《人民文學》三期發表了他的小說《紅高粱》,后來他結合小時候干農活聽來的的游擊隊員故事,把這篇小說改編成《紅高粱家族》。

不久,攝影師兼影帝張藝謀,找到了他,表示愿意花800元購買《紅高粱》的版權拍成電影。1988年2月,由小說《紅高粱》改編的同名電影,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他的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第二年,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來了,他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這距離他說中國得諾貝爾文學獎還需100年,僅僅過去了4年。

諾貝爾頒獎詞這樣寫道:

“莫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繪了自然;他基本知曉所有與饑餓相關的事情;中國20世紀的疾苦從來都沒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寫。”

回顧莫言從饑腸轆轆到文學大師的過程,會發現這位文風狂放的作家,在他早期的人生中,幾乎每一步都透露著惶恐、自卑和不確定,鮮少有現代成功學鼓吹的自信、選擇和陽光。

可他就像陰濕地里的野草一般頑強,沒有夜里的殘光汲取養分,沒有自信便從自卑里生發力量,沒有口糧就從饑餓中得來靈感。

今年五四期間,莫言為B站錄制過一段視頻,名字叫《不被大風吹倒》。

面對“人生中遇到艱難時刻,該怎么辦?”這個問題,他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他小時候靠一本《新華字典》自學、識字的故事,一個是講他小時候有一次與爺爺出去割草,回來路上遇到大風,爺爺拼命攥著車把,脊背繃得像一張弓,雙腿在顫抖,小褂子也被風撕破,終于挺到大風過去,草車未能前進,雕塑般的爺爺也沒有后退半步。

兩個故事看似平實,但不少年輕人卻表示,“這老頭懂我”。

其實這兩個故事,就是莫言人生的象征,弱小卑微,哪有什么勝利可言,堅持就是一切。人生實苦、世道艱難之際,年輕人不被誘惑所腐蝕,不被大風吹倒,已是莫大的成功。

尤其在2022年,我們回味莫言的故事,尤為感覺貼切,而這也充分證明,盡管莫言如今已經功成名就,但他依然懂年輕人,也是能非常透徹地理解這個時代的。

結尾

2022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年。

站在歷史的當口,回看那些燈塔式的人物, 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都能汲取一些力量。

過去我們老把畢業想象成離別和眼淚汪汪,但畢業可以小情小愛、“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鋪的兄弟”,也可以是回望歷史、找尋精神支撐的契機。

畢業季,一曲《光陰的故事》奉上,這一次B站顯然更希望給予年輕人力量而不僅僅是感動。

在羅大佑與易烊千璽對話中,還有一個問答我也覺得很有意思,易烊千璽問羅大佑:“你畢業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羅大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當你開始要去養活自己,就必須要去所謂妥協很多事情。”

羅大佑年輕那會,他最知名的標簽,就是怒目圓睜的“抗議”。這種形象,你很難想象他會妥協什么。但近70歲的羅大佑似乎看得更“遼闊”了。

前段時間,看過他的一篇采訪,主持人問當初他父親逼著他做醫生,是不是嚴重干擾了他的音樂創作?我本以為羅大佑會說“是”,沒想到他說:

其實做醫生也有好處,我當時之所以比其他歌手更大膽,更愿意寫‘抗議’歌曲,恰恰因為我除了音樂以外,還有一份可養家活口的穩定工作。

所謂人間清醒,大抵如此。

大部分失去青春的人,都喜歡美化青春,他們巴不得把過去一切成就,都歸結于個人,并把過去一切不如意,歸結外部環境。所以像羅大佑這種近乎直白的誠實,反倒顯得稀缺而可愛。

過去有句話叫“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這話現已是通用雞湯了,好像每一個說大話的中年人都喜歡引用。

其實人是時代產物,說什么克服時代,根本不存在。時代,于個體而言,有時是負累,但也是唯一的養分來源,無論好壞,只有積極投入和熱愛身處的時代,才能找到時代的饋贈而避開時代的陷阱。

他們都有個共同的點:

即他們都是那種即使受過時代傷害,卻依然熱愛時代,即使生活對自己苛刻,卻依然熱情擁抱生活的人。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莫言,被生活摧殘得夠深了,但如果他自此憤世嫉俗,不可能成為日后的文學大師;

李寧,遭遇悠悠眾口,如果他因此憤恨一生,乃至離開故土,那他成不了企業家,不會成為08年奧運火炬的點燃者;

劉翔,如果人們罵他,他也罵回去,那時間無法成為解藥,讓自己釋然;

羅大佑,如果他當年受挫后,真的一去不返,那他不可能成為音樂大師。

時代催生出這些燈塔式的人物。他們個個功成名就,本可以不理世事,不必擔憂年輕人的狀態,過好小日子即可。但只要時代召喚,他們也都愿意站出來與年輕人在一起,為他們照亮前路。

生活,會摧毀沒有信念的人,也會摧毀太重視自我的人。保持信念,同時手持忍耐、謙卑和平衡,才能安然趟過生活的渾水。

2022年,畢業快樂。年輕人,加油哇。

END

左頁 | 藍鉆故事主編

原標題:《光陰荏苒,那些時代的破局者》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评测百家乐官网博彩网站| bet365百家乐| 猪猪网百家乐官网软件| 678百家乐博彩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双层筹码盘| 1368棋牌游戏平台| 百家乐珠盘路| 百家乐官网经验博彩正网| 菲律宾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 威尼斯人娱乐棋牌app| 金殿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德州扑克胜率| 先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浩博真人娱乐| 威尼斯人娱乐城 老品牌值得您信赖| 百家乐官网最新首存优惠| 中国足球竞彩网| 超级百家乐2龙虎斗| 澳门百家乐官网规则视频| 红河县| 真人百家乐蓝盾娱乐平台| 顶尖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玩百家乐游戏经验| 大富豪百家乐| 百家乐官网是否能赢| 百家乐官网路单下注| 威尼斯人娱乐城官网地址| 百家乐注码投注论坛| 百家乐官网牌九| 百家乐官网对子的玩法| 百家乐官网游戏软件出售| 寿宁县| 大赢家足球即时比分| 大发888娱乐场zb8| 百家乐可以出千吗| 百家乐官网正品地址|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介绍| 汕尾市| 龙山县| 百家乐官网视频金币| 百家乐官网注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