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育政策調整后出生人口增長,山東如何保障適齡兒童入學?
山東是人口大省,隨著生育政策調整,保障適齡兒童入學面臨著不小壓力,山東是如何應對這一壓力的?
6月21日,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五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教育廳總督學仲紅波回答了澎湃新聞記者提出的上述問題。
仲紅波表示,生育政策的調整,確實給山東義務教育入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以山東2016年為例,全省當年出生人口達到了177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53萬人,增幅為42.7%,這些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其壓力可見一斑。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應對,做好入學的保障工作。“仲紅波說,一是開展學位分析預警。每年教育部門都會同公安、衛生健康等部門,歸集戶籍人口、出生人口、現有學位總量這些數據信息,綜合考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逐縣分學段、分城鄉對未來六年的適齡入學人口情況進行預測、進行分析,對于可能存在學位缺口的地方發出預警,指導當地做好應對方案。
二是努力增加學位供給。從2015年起,山東全省啟動消除大班額工程,省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在資金籌措、師資補充、用地保障等方面強力支持。到了2020年,山東省當時統計的4.2萬個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教學班實現了“動態清零”。在此基礎上,山東省組織各地整體謀劃、精準施策,逐縣編制了以后十年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并且每年編制學校建設的清單,納入省委省政府年度民生實事工程督促推進。統籌中央和省項目資金予以獎補支持,防止出現入學難、大班額問題的反彈。
三是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倒逼機制,將學位供給和班額控制情況納入對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2018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城鎮居住區配套教育設施規劃建設的意見》,將教育行政部門納入各級城鄉規劃委員會,有話語權,進一步確定配套教育設施建設的規劃標準,要求各地中小學校須與居住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投入使用的“四同步”,通過制度建設防止了“前期配套不到位、后期被動補學位”的問題。
四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山東大力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劃,通過條件改善、教學改革、師資配備等系列行動,大力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鄉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不斷提升,這樣有效穩定了鄉村的生源。同時,持續實施強校擴優行動,推動優質義務教育學校以集團化、聯盟化的方式,輻射帶動縣域內的學校發展,校際辦學差距不斷縮小,擇校熱問題持續消減。通過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增,極大緩解了個別區域、個別學校的學位供給壓力。
此外,澎湃新聞還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年來,山東省義務教育階段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76%。學校校舍建筑面積增加86%、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增長了186.2%。專任教師數量由64.42萬人增加到78.44萬人,增長21.8%;本科以上學歷占比由52.78%提高至84.14%,高級教師占比由7%提高至14%,新增正高級教師1043人,交流輪崗教師18萬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