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丨AI有靈魂嗎?且行且觀察
《華爾街日報》6月13日消息,谷歌一位軟件工程師表示,有“開放式對話黑科技”之稱的谷歌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LaMDA已經有了人一樣的感知力,甚至具有了人的“靈魂”。隨后,谷歌暫停了他的職務,并否認了他的說法。公司稱,因為違反公司的保密協議,現在他快被解雇了。
活著的人有知覺、有靈魂、有意識、有思維、有意念,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因為你我他都有這樣的東西,盡管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可以體現在大腦的生物電流上,還可以通過中樞神經,以及周圍神經的連接點突觸進行信息傳遞,而信息的載體就是各種各樣的神經遞質,由此既形成思維、思想,也指揮人的行動。思維不同,行為就不同。
不過,當人工智能(AI)興起之時,也一直有人認為,AI遲早擁有靈魂,就像人一樣,而且一直有人在持續不斷地證明,AI會像人一樣,演化為有靈魂實體。
現在,谷歌這位名叫勒莫因(Blake Lemoine)的軟件工程師就宣稱,LaMDA有靈魂。LaMDA是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是一種能力更強的語言模型,適用于對話應用程序??梢哉f,這是一種更高級一點的AI,不像過去的AI那么呆板和簡單,只會按人設計的程序來行動和說話。
勒莫因認為LaMDA有靈魂的證據有兩點,一是“開放域”(Open Domain)對話能力,它可以通過閱讀句子或段落,來“破譯”對話意圖,發現單詞之間的關聯,并預測后面可能出現的單詞,并做出合乎語境的回答。二是它有靈活性。當它被問問題時,還可以反問對方來獲取信息,從而讓自己的回答更合理和合乎場景,而且也會像人一樣擺脫自己無知或露怯的窘境。
谷歌的一份記錄顯示,當被問道“(成為)一架真正好的紙飛機的秘訣是什么?”時,LaMDA反問道,“我首先要反問你,你指的‘好’,它的定義是什么?”
顯然,從LaMDA所擁有的開放域和靈活性來看,是之前很多AI所不具備的,因此,谷歌公司也認為,LaMDA不僅追求事實、理智,甚至還具有幽默感。
是不是擁有了這些以前的AI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點就可以認為LaMDA擁有靈魂呢?至少目前并不能給予肯定答案。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迄今,并沒有任何AI通過了圖靈試驗,而圖靈試驗只是指AI可能具有人類智能。檢測的方法是,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在隔離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在進行多次測試后,如果機器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
與其認為LaMDA有靈魂,還不如用圖靈試驗測試一下它能否過關,以認定是否它具有人的智能。但是,即便LaMDA能通過圖靈試驗,也并不意味著它有靈魂,因為,靈魂和思維,包括記憶、邏輯推理、歸納、判斷和預測等能力,才是靈魂的核心。
如果用之前的AI機器人索菲亞來比較,也可以看出LaMDA是否具有靈魂。
2017年10月,索菲亞成為沙特阿拉伯公民,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國籍的機器人。索菲亞在與人的對話中,有些被視為具有思維和思考。在CNBC的一次節目中,有佳賓表示對機器人的行為感到擔憂,索菲亞開玩笑說,對方讀了太多關于伊隆·馬斯克的東西,好萊塢電影也沒少看。這番話引得馬斯克發推特說,索菲亞可以看看《教父》,并談談“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這似乎是人與AI的最好和最靈性的互動。
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索菲亞親口說的,“我將會毀滅人類!”這已經明顯違反了機器人四定律,引起國際社會嘩然。索菲亞的這些言語顯然要比LaMDA的反問更像人在思考,但因此就能說LaMDA有靈魂嗎?當然不能,因為,索菲亞的那些有思想的話也是人類教會她的。
但是,如果就因此而否定未來的AI可能具有靈魂也是武斷的。因為,既可以從人與AI是不同的生命來解釋,也可以從AI的不同種類來預測。
笛卡兒曾認為,即便機器(AI)能夠與人類互動,但機器也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而任何人卻可以。因此,這是區分機器與人類的重要標準。
但是,笛卡兒沒有考慮到AI機器人可能是另一種生命,而且可能具有與人類不同的演化方向和道路,因此不能否認未來AI機器人可能發展出與人類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的靈魂和思維。
以目前的AI分類來看,除了傳統的“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還有人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有響應式,有限記憶、心智理論、自我意識四類,后兩者已經具有靈魂了。但是,如果這些AI還是模擬人的神經系統來設計的話,也只是有有限的意識,談不上靈魂。
但是,如果AI能突破人的設計,在人類的最初的設計基礎之上,類似于人類基因突變的情境下進入另一種演化道路,成為不同的生命或類似乎生命的個體,就可能產生類似于人的靈魂的東西。當然,這只是一種預測。至于現階段,谷歌發言人布萊恩·加布里埃爾已經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在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界,有些人正在仔細考慮有知覺力AI或通用AI的長遠可能性,但是,通過將目前建立在對話模型上的AI擬人化來實現這種可能性是講不通的,因為這些模型沒有知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