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刊文:從“侮辱國歌罪”被列入刑法談愛國主義

“侮辱國歌將負刑事責任。”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侮辱國歌罪”被列入刑法。聯(lián)想起近年來有的體育比賽,當國歌響起時,某地某些觀眾竟然發(fā)出噓聲并作不雅手勢。今后這樣的以身試法者將為自己的可恥行為付出代價。國旗、國徽和國歌是國家的象征,每一位公民都理應維護國旗、國徽和國歌的尊嚴,這既是公民的義務,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網(wǎng)絡輿論中出現(xiàn)一種傾向,即貶低愛國主義精神,否定愛國主義情感,貶損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以至于如果有人公開說自己愛國就會引來冷嘲熱諷。在某些人眼里,愛國主義成了一個邪惡的字眼,認為愛國主義侵犯個人自由,壓制個人權利。在他們看來,愛國主義是一種偏激而狹隘的情感,遠遠比不上普遍的人類之愛偉大和高尚。他們宣稱要愛自己、愛人類,卻不要愛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那個國家。
但實際上,這些觀點恰恰暴露了某些人對歷史的無知,對現(xiàn)實的隔膜。就歷史而言,國家并不是某個野心家設計出來的圈套,然后誘騙和強迫所有人接受。國家和人類一樣,是進化的產(chǎn)物。在面對自然、敵人和社會三大挑戰(zhàn)時,組織起來共同應對,提高個體的生存幾率,這就是國家最初誕生的意義。換句話說,國家是為保護個體而誕生的。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里,凡是沒能從部落形態(tài)進一步形成國家的族群要么消失要么停滯,而組成了國家的民族往往延綿長久。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調(diào)查了新幾內(nèi)亞的原始部落后得出結論,部落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等暴力行為的頻率及其傷亡率要遠遠高于國家之間。從歷史上看,國家并不是個人自由權利的壓制者;恰恰相反,正是國家使個體得以生存。把國家和個人完全對立起來是典型的缺乏歷史知識的表現(xiàn)。沒有國家這一超越個體和小集團的仲裁者的出現(xiàn),個人所面對的不是什么田園牧歌,而是地獄;對于弱者而言,就更是如此。愛國主義正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國家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對國家的熱愛激勵著人們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奮斗拼搏乃至獻出生命。愛國主義是天然的正義,是高尚的情感。
從現(xiàn)實來看,否定愛國主義的錯誤觀念曾導致嚴重后果,給相關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鑒于空前慘重的傷亡,歐洲知識分子掀起了反對戰(zhàn)爭的和平運動,愛國主義因此成為批判的對象。法國小說家尚·喬諾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說,如果德國入侵法國,他“寧可成為一個活著的德國人,也不愿意成為一個死去的法國人。”法國知識界、媒體界所大力宣揚的“愛國主義有害論”否定了法國反抗侵略的正當性,瓦解了法國政府與軍隊的抵抗意志,結果納粹德國短時期內(nèi)就迫使法國投降。曾經(jīng)極力鼓吹“愛國主義有害論”的法國全國教師工會主席喬治·拉皮埃爾最終死在了德國集中營里。“國家不值得愛”,由此所推導出來的必然是“國家不值得保衛(wèi)”,但納粹的鐵蹄使那些天真的“公知”終于醒悟到這種想法的荒謬,可為時已晚。
愛國主義是一種力量,一個敢于迎擊一切侵略者的國家所展現(xiàn)出的決心與意志,會給任何企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人以巨大威懾。愛國主義是一種責任,是對自己以及同胞的責任。因為任何個體的生存、幸福和安全都離不開組成這個國家的其他同胞,人們所愛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國家,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同胞。同胞們彼此扶助才能抵御自然和外族的挑戰(zhàn),所謂國家只是這個共同體的名稱而已。但這些事實,有些人要么不知道,要么視而不見。
弘揚愛國主義并不等于要求人們放棄批評國家的權利。“愛之深、責之切”,正是出于對國家的熱愛,許多人才會嚴厲地批評國家的缺點,但這種批評和不負責任的“逢中必反”式的批評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愛國,而后者是害國。某些人把諷刺挖苦國家當成搶占道德高地的一場表演秀,仿佛越是批評得尖銳,諷刺得尖刻,越能顯示自己不同凡響的目光見識,但這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在法律的護航下,相信國歌一定會更加嘹亮。中國人必將凝聚在愛國主義這面旗幟下奮勇前進,這是任何諷刺挖苦都阻擋不了的。
(原題為《從國歌談愛國主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