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安劍:從電擊療法到豫章書院,為什么戒網癮逃不出暴力手段
這兩天,“網癮”戒除學校的殘忍教育再次出現:
這里有三條“高壓線”:打架、頂撞老師、與異性說話。
一間不到十平米,窗戶被封死,只有被子、枕頭、尿盆、水杯和一桶水的“小黑屋”,是懲罰違反者鏈條的頂端。
在此之下是打竹戒鞭、打戒尺、罰站。用來打學生的戒尺是大號鋼尺,龍鞭也是鋼筋做的。有人見到一個小女孩受鞭時,有幾下沒打準,打碎了旁邊的大理石地磚。
近日,這所位于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以戒網癮之名,對學生進行體罰、囚禁、暴力訓練,引起眾多網友的憤怒。
10月30日晚,南昌市青山湖區發布通報表示,經調查,網帖反映的問題部分存在,書院確有罰站、打戒尺、打竹戒鞭等行為和相關制度。對此,已責成相關部門進行處罰、追責。
案件正在處理,但人們依舊憤怒,很多人從中看到了已經發生過的悲劇,憤怒之火也源自于此——
為什么從當年引發巨大爭議的電擊療法,到如今的豫章書院,“戒除網癮”始終逃不出暴力手段?
如果教不出來健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健康的未來?
曾進入豫章書院的學生這樣說:
“只要有違背老師意愿的就打你,比如隊列動一下,或者晚上考試的時候故意出難題,答不上來暴力伺候。”
“打電話時老師要旁聽,不能說學校不好的地方,不能讓父母提前來接走?!?/p>
“大鐵門、水泥地,就給一床被子墊著,門外面還有老師看守?!?/p>
在封建時代,在父權、君權和尊卑有序的封建思想下,形成了“師為尊,生為卑”的觀念,因此孩子頑劣,遭到體罰很常見。
但即使在那時,“打”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戒尺體罰也是點到為止,體現嚴厲即可,不是宣泄情緒的憤怒。
而今我們早就邁入現代社會,中國也已步入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而現代化社會必須有現代化文明,現代化文明必須匹配現代化教育。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職責。
兩千年前,孟子說過一句名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道理在今天依然適用。
因體罰造成的心理陰影可能導致智商下降、行為不當、犯罪率上升已基本成為共識,甚至有些孩子因此而喪命。
輿論曾一度批判這種教育方法,卻仍有父母買賬。從豫章書院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父母望子成龍之心切,但也看到了他們確實是“不會教育的父母”。
相信還有一些家長和報道中的母親一樣,覺得自己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病了:學習跟不上,休學在家玩游戲,足不出戶。于是著著急急在網上找到了一家“教育機構”……
但教育機構“病”了,怎么能指望它能教出“健康”的學生?如果教育教不出來健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健康的未來?
從電擊療法到豫章書院,事實證明:還停留在用體罰達到懲戒目的的教育,已難以順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潮。已經進入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的現代文明,已難以接受這種古老刻板的教育方式。
如果不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怎么可能為人師范?
在豫章書院事件中,我們還應當反思更重要的一點是:
無論父母還是豫章書院,都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無論父母還是學校,都沒有權利使用暴力、侮辱等方式,打著“救救孩子”的旗號,踐踏未成年人的身體和精神。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規定,禁止父母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
父母自己尚無權借著管教的名義對子女拳腳相加,又怎么可能授權他人“代勞”?
今年1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中也已明確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教師是人類工程的靈魂師。倘若保護者反而成為加害者,這難道不是對自身最大的諷刺?
2014年,曾有網友前往豫章書院參觀,卻被以“沒有身份證”為由拒之門外。
一扇大門,攔得住游客,但卻絕不能讓監管止步。書院可以自我管理,但卻絕不允許它在法律面前“關起門來稱大王”。
在事件爆出后,當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時處置,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在新的時代,事后“治病”卻并不值得稱道。
在法治中國,社會與家長們更需要的,是有關部門履行監管職責,不但要嚴格審核,更要依法監管,從而“治欲病”、“治未病”。
為人師者應該懂得,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人師范之前,請先問問自己,法律還在心中嗎?
如果沒有責任擔當,怎么可能保護“圓夢一代”?
從電擊療法到豫章學院,再也不容忽視的一個核心問題其實是:網癮真的是一種病嗎?需要治嗎?
2009年,原衛生部在對《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時,否定了將"網癮"作為臨床診斷的精神病,認為目前"網絡成癮"定義不確切,不應以此界定不當使用網絡對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功能的損害。同時,提出了新的概念,認為"網絡成癮"只是網絡使用不當。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
在很久很久以前,武俠和言情小說是不能讓孩子看的,因為看小說會影響學習引發暴力和早戀;
在很久很久以前,電視機是不能讓孩子看的,因為看電視會影響學習耽誤休息;
在很久很久以前,游戲機是不能讓孩子玩的,因為玩游戲機會玩物喪志和近視眼;
在很久很久以前,電腦是不能讓孩子玩的,因為玩電腦會導致網癮……
人們接受新事物都有一個從抗拒到接受的過程。那時,互聯網剛剛普及,人們對待新鮮事物的眼光往往保守又畏懼。
但在如今中國網民已突破7億的背景下,我們已經很難擺脫互聯網而生活,是不是該重新審視這個話題?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沉迷于網絡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中的確會產生消極作用。尤其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里,父母出于對孩子前途的焦慮,對“網癮”的忌憚可以理解。
因此,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作為企業,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青少年上網控制時間。作為父母和學校,應當循循善誘的引導,而非死板教條的體罰,引發更大的悲劇。
對于新時代的弄潮兒,習近平總書記已經預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p>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沒有把這一代青年培育成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圓夢一代”,是所有人的失職!
(原題為《從電擊療法到豫章書院,為什么“戒除網癮”始終逃不出暴力手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