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學習類App過于商業化、娛樂化,這就跑偏了
下載的自習軟件,卻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學習類App中被插入大量廣告,還有一些涉黃涉暴的內容;推送的“免費領取×××”活動等有誘導未成年人充值之嫌……
據《法治日報》報道,連日來,不少家長就學習類App暴露的問題向記者吐槽。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改善學習類App亂象,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細化相關規定,同時讓行業知曉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去除商業化、娛樂化的氛圍。
近幾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以及受疫情影響不斷壯大的線上學習需求,五花八門的學習類App數量呈井噴式上升。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習類App劍走偏鋒:有的暗藏不良內容,有的變成了學生“交友”聚集區,還有的有強制消費、誘導消費的嫌疑。總的來看,已有變味之虞。
對于種種亂象,相關部門已進行過多輪專項治理,一些App被責令整改,甚至其中一些還被強制下架。但就媒體最新的調查來看,以未成年人為主要受眾的學習類App的各種不良傾向,依舊沒有徹底改觀。
不管是插入大量廣告甚至涉黃信息,還是極力誘導消費,學習類App的各種“打擦邊球”行為,目的無非是為了利。客觀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學習類App需要賺錢,可以理解。
但是,生財得有道,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群體身上賺錢就更需要守住底線。這方面的紅線其實一直是很清楚的:廣告法明確禁止涉黃涉暴廣告出現,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在線教育網絡產品和服務,不得插入網絡游戲鏈接,不得推送廣告等與教學無關的信息。
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習類App還敢鋌而走險,背后可能有兩個非常現實的原因。一是,在當前的激烈競爭中,學習類App為了最大程度獲客,很多功能的使用都是免費的。如此一來,就把盈利的重心放到了對“副業”的鉆營上,試圖靠撈偏門來賺錢;二是,隨著網游等領域的監管趨嚴,一些灰色流量也急欲找到出口,學習類App恰好提供了機會。如此“一拍即合”,最終可能就形成了今天烏煙瘴氣的行業生態。
對于此一現狀,除了繼續加大專項治理,提高對亂象的懲處力度,還應該著眼于常態化的規范,進一步明確學習類App的產品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事實上,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中就已明確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研究,進一步完善學習類APP內容要求、審查標準和監管辦法等,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逐步建立學習類App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
學習類App,一方面要體現出真正的學習工具價值,一方面要緊緊守住保護未成年人的紅線,行業的準入門檻就應該高一些。商業化、娛樂化的邊界在哪?專業性如何體現?這些都應該有清晰的標準。像一些學習App的開發和運營,據說壓根就沒有教育專業人士的參與,這樣的學習產品怎么能夠讓人放心?只有真正提高并進一步明確行業門檻,才能從源頭減少一些市場投機者的亂入,避免把市場搞混帶偏。
除此之外,應用商店和平臺也應該加強把關,對于消費者反映強烈、投訴頻繁的App,就應該有相應的處理機制。總之,良莠不齊、“幺蛾子”頻出的學習類App市場,亟須納入一個更規范的制度軌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