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35
9張圖表回顧上海疫情
2月28日,一名56歲女士因出現發熱等癥狀,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3月1日,她成為上海本輪疫情中,首例無傳播源頭的本土感染者。
此后短短1個半月,上海疫情指數型激增。3月28日,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實施全域靜態管理。4月1日,浦西地區實施全域靜態管理。

4月13日,疫情來到高峰,單日新增本土感染者超2萬例。此后波動下滑至兩位數。
6月1日零時起,上海有序恢復住宅小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自此,距離上海全市按下暫停鍵已過去整整61天。
截至5月31日,過去3個月上海累計新增本土陽性感染者超60萬例。這期間,疫情是如何發展的?我們經歷了什么?又是如何打贏這場抗疫保衛戰的?
早期:潛在傳播
3月初,疫情傳播得既快速,又悄無聲息。
3月1日確診的本土病例,在普陀區老年舞蹈隊牽出了一條完整的傳播鏈。短短三天內,已知與該點位相關的感染者已達到21人。
按照感染時間計算,這意味著,本輪疫情始于2月底。
同時間,上海另追查到兩條典型的傳播鏈:松江區永輝超市,以及作為境外輸入隔離場所的華亭賓館。
這三條傳播鏈皆是短時間內追查到大量的新增病例,凸顯了奧密克戎傳播力極強的特點。

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3月25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指出,上海這次流行的是奧密克戎BA.2,傳播力度是9.5的R0值,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傳10個人。而在2020年初期1個人R0值大概是2.5-3之間。這意味著,現在傳播的力度幾乎是早期傳播力的3-5倍之間。
社會面:發現、圍堵、切斷
如何才能控制疫情,迎來拐點?其中一點是降低社會面新增比例,減少無感染源頭的新增感染者數量。
3月17日,風險人群篩查陽性占比高達59.6%。這意味著,當日新增的每10個感染者中,有近6名感染源頭不明。
如何降低該比重?在疫情傳播早期的3月,上海采取的策略之一是“減少流動+核酸篩查”:一方面通過核酸篩查盡早發現感染者;另一方面,將相關場所劃為重點地區,管控起來,從而控制管控人員在社會面上的流動,阻斷病毒在人群中的快速傳播,遏制疫情規模性爆發。
而對于仍可自由出入的非重點地區,在3月28日分批實施靜態管理前,一共分別開展過一次核酸檢測和一次抗原檢測。

3月20日,上海社會面新增比例首次大幅下降至11.1%。
張文宏在3月25日記者會上表示,當前所有發現的陽性感染者當中,非管控區域占所有比例10%。“目前降到這個水平,意味著如果大家看到這個水平不斷下降,拐點必定會出現。”
4月1日,上海全域靜態管理,社會面范圍再度大規模縮小。
隨著全域靜態管理期間持續的核酸篩查,社會面新增比例波動下降至1%以下。5月17日,上海社會面清零。
靜態管理區:攻堅之難
以上海衛健委公布的數據來計算,全上海有超過7萬個居住小區、自然村或單位、場所。4月1日全域靜態管理后,它們就組成了7萬余個獨立運作的小小生態。
就目前普遍共識來看,奧密克戎的潛伏期是1-14天,通常是3-7天。以這個數字來計算,至多到4月15日,靜態管理區內應再無新增陽性。
然而事實是,有大量小區在持續靜態管理幾十天后,突然有陽性新增。
我們梳理了各居住地首次被市衛健委通報有新增陽性的時間。以4月1日全域靜態管理作為起始點,發現過了20余天,甚至30余天后,基本上每天仍有超過100個地址首次出現新增感染者。

為什么全域靜態管理了那么久,會突然有新增?住在嘉定區的白女士和她的鄰居們感到非常不解。
小區3月12日開始實施靜態管理,除了4月1日有一名曾外出到訪醫院的孕婦感染之外,長達近一個月內一直保持未有新增。
4月26日,在持續靜態管理的第46天,一名年輕的女孩子核酸異常,確診陽性。
“我們都在討論說她是怎么感染上的啊?”很快,小區群里就有了初步的結論:她每天都要點外賣,可能就是期間感染的。
白女士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在出現病例后,小區里突然變得緊張起來。“之前會有很多人不戴口罩在樓下散步,現在才知道原來病毒離我們那么近。”
與此同時,白女士家里對團購更謹慎了。在能出小區采購之前,只吃冰箱里的食材。“本來滿滿一冰箱的,現在都快吃空了。”
為什么會在靜態管理已久的小區出現感染者?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在4月14日記者會上曾對此進行解讀。
他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篩查數據有一定的延時。換句話說,市衛健委通報時間和小區內陽性實際新增時間可能存在滯后。
“核酸篩查工作量很大,檢完后如果發現有陽性混管,還要單采單檢復核,對檢出的陽性人員,要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收集準確的相關醫學信息、個人信息,同時還要完成上報審核等工作。”他說。
他亦指出,另一個原因是存在家庭聚集性傳播。“一般來說,家庭內發現1名感染者時,往往其他家庭成員可能已被感染,但尚處在潛伏期內,會在后續的篩查中被陸續檢出。”
他還表示,在全域靜態管理期間,雖然居民足不出戶,但仍有很多物資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觸后造成感染。”
除此以外,奧密克戎病毒株除了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力強的特點,其隱匿性也強。具體表現在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很高。這為篩查帶來難度,容易造成社區內隱匿性傳播。
和同時期同樣有疫情蔓延的吉林相比,上海通報的無癥狀感染者病例更高。前者疫情高位時期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在13%至67%之間大幅度波動,后者維持在90%左右高位。

中后期:逐漸向好
攻堅如此之難,居委和志愿者就是戰役重要陣線之一。
梅隴鎮梅隴二居委黨委書記王鼎雄,負責的是一個實際居住人數3200人的小區。這是一個典型的上海老齡化小區,老年人比重達到60%。
靜態管理期間,整個小區的運轉由4名居委和90余名志愿者負責維持。
在早期,他也觀察到市衛健委的感染者通報,比實際新增情況要晚幾天。根據此前疾控中心的介紹,這和流調、上報審核人手緊張有關。
數據公開存在遲緩,這讓一些居民感到不安:不知道小區現在是什么情況,不知道何時衛健委突然通報小區有新增。
王鼎雄和他同事們的做法是拉了一個又一個居民群,在群內及時公開小區情況。“如果我們等到正式的通報發出來,再告訴老百姓,老百姓會覺得我們瞞著他們,不會理解我們的工作。”
但不是所有的小區都可以做到像王鼎雄他們一樣,每日及時更新。一些居民還是需要依靠衛健委的通報,來判斷小區具體情況。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收集了兩個每日公布疫情情況的小區通報,并和市衛健委通報進行對比。梳理發現,在4月中旬,延遲時間在5天左右。
隨著疫情逐步緩和,人力逐漸充足,延遲的時間在不斷縮短。更有感染者,確診后雖并未轉運,次日也被記錄進了市衛健委通報。疫情數據越來越精準。

除此以外,轉運的時間也在變快。以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獲取的某小區通報為例,4月13日,該小區新增一例陽性,17日該病例被轉運。到了4月下旬,確診陽性的病例當天或次日即被轉運。
王鼎雄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居民和他咨詢的問題也有變化。他表示,3月底小區剛開始靜態管理的時候,他的電話是被“打爆”的。“從早上凌晨5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基本上每天都沒法睡覺,都在回答居民的質疑和疑惑。”
“為什么不讓我們出小區?疫情怎么樣了?小區里面是不是有隱瞞?”這些都是早期居民問的問題。
到了4月,居民的訴求集中在就醫、物資購買。而到了5月,主要就是返鄉和復工的問題。居民打電話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了。
市民的疑惑,也正得到進一步的解答。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梳理了80場上海疫情新聞發布會的實錄關鍵詞,發現發布會的關注點變動,符合民眾當下普遍關切的話題。

逐步回歸常態
截至5月31日,過去3個月,全市累計新增本土陽性感染者超60萬例,經歷了高峰、拐點、下落。其中,浦東新區累計感染者人數最多。

基于上海衛健委的數據,我們記錄了每個小區持續靜態管理的時間。截至5月30日0時,靜態管理最長的小區,從4月1日持續封到了5月底,足足58天。

6月1日起,上海將在嚴守不出現規模性反彈底線、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實施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生活,也會逐漸回歸常態。
持續靜態管理時長計算方法:
統計上海市衛健委通報有新增(簡稱“上榜”)小區,每次上榜的日期。如果連續兩次上榜日期小于等于14天,則視為該小區繼續靜態管理。如果連續兩次上榜日期大于14天,則取上一次上榜時間+14天,視為可常態管理時間。如果只上榜一次,則認為靜態管理時間為14天。如果曾常態管理過后再有新增,則取最長的靜態管理時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