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的童年不一樣”——數說21世紀兒童生活變遷
21世紀的中國,趕到了科技火車頭的前面,邁入快速發展階段。孩童是祖國的花朵,時代的變遷與祖國的發展也改變著他們的成長環境。從千禧年到如今的20余年,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革新,隨之而來的無數便利與問題,也投射在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中。這20余年,我們從推進教育普及到倡導教育減負,從憂心孩子營養不良到不得不面對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同時,無數疑題被拋出——孩子們需不需要補習班?兒童應該如何科學使用互聯網?究竟怎樣才能讓兒童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我們將通過聚焦21世紀以來兒童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現其中可喜的發展趨勢,也分析暴露出的問題并提出我們的建議。
一、教育
1.義務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從1986年開始實施義務教育,進入21世紀,中國教育普及程度大為提高,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維持在99%以上,而小學升學率穩定在98%左右,達到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標準。
在推進義務教育實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各地也積極調整中小學布局,尤其是規范化農村中小學布局,減少小學數量,提高教學質量。

因為出生率下降,小學在校人數呈下降趨勢,從2001年到2013年下降幅度高達25.4%,此后學生數量有所回升。小學數量從2001年的49.13萬所減少至2019年的16.01萬所,降幅高達67.4%,遠高于學生數量的降幅。
同時,教師隊伍的質量不斷提高,師生比增長明顯,國家教育經費投入隨經濟發展同步增長。一切變化都證明,中國邁入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新階段。國家對基礎教育高度重視,努力給予兒童更加優質的教育,讓每一個孩童都能走進知識的殿堂。

2.閱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多讀書,讀好書,有利于兒童育德、啟智、明史。
21世紀以來,中國少兒讀物的數量和種類呈噴井式增長,不再一書難求。少兒讀物的種類在2001年為7255種,而在2019年已經達到43712種,為2001年的5倍左右。目前,我國每年出版的少兒圖書品種超過40000種,總出版量排名世界第一,已經達到足夠豐富的程度。新世紀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閱讀選擇,可隨時汲取精神食糧。

2009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首次將“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閱讀狀況”納入調查范圍。將2009年和2019年兩份相隔10年的報告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的圖書閱讀量和閱讀率有非常明顯的提升。0—8周歲兒童閱讀量提升最大,從每年3.85本上升至9.54本。兒童閱讀數字增長的背后離不開學校引導和家庭陪伴的支持。

青少年的閱讀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一個民族未來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厚度。在這個被電子設備包圍的時代,想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需要創作者、出版者出版更多優質圖書,也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逐步增強;面向新時代,我們期待中國教育能夠引領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緊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對教育機制體制不斷地重建、調整和改革,自主探索中國教育模式,努力為每一個兒童創造更良好的學習環境,助力他們的成長。
二、健康
新世紀到來,祖國的花朵有了新面貌。我國城鄉大中小學生形態發育水平持續提升,前幾十年一直困擾中國兒童的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極大好轉,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改善。但是同時令人憂慮的肥胖率、近視率走高,睡眠時間不足等問題也日益加劇。
1.向好轉變
20余年來,我國城鄉大中小學生形態發育水平持續提升。同時,孩子們的生理發育出現生長速度加快、生長水平提高、青春期發育提前等變化,在城市孩童身上尤為明顯。新時代經濟發展、飲食水平提高與觀念轉變,孩子餐桌上的美食種類更加豐富,前幾十年一直困擾中國兒童的營養不良的情況大幅度好轉。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strong>一直是學校教育追求的目標。據歷次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改善,其中2019年全國6-22歲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高達23.8%,較往年上升明顯。同時,學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學生柔韌、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質狀況好轉。
近20年,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的提高歸功于經濟發展、政策引導與家校協同的共同作用。
2.仍存問題
由于近些年兒童青少年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加之課業負擔重、電子產品普及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我國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同時,中國兒童近視率也長期高居世界首位?!把坨R大國”的形成也不容忽視。近些年中國大中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2000-2014年,各年齡組視力不良檢出率均有所上升,且呈現出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上升的原因,主要為嬰幼兒期過早接觸電子產品、青少年“觸”網時間普遍提前、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睡眠與運動時間不足。而近視防控重點年齡階段是幼兒園和小學。

針對日漸嚴峻的青少年近視情況,國家教育部、衛健委等部門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協同多方推進相關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較2018年下降0.9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近視率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的防控目標。但想要摘掉“近視大國”的帽子,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世紀以來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無形中也給孩子增加了學習壓力,新世紀兒童學習負擔更重,睡眠時間減少,家庭作業時間嚴重超標。

為此,國家也高度重視并嘗試解決。從200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減負”到2021年“雙減”政策正式推出,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減負政策,然而學生在校時間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似乎正反映著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與減負之間的博弈。
同時,學校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又在課外為孩子增添了新負擔。除了必須完成的課內作業外,孩子們花在課外輔導上的時間大幅增長,課外學習和輔導后來居上,成為學生們的主要負擔。對比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與睡眠時長,不難發現,課后學習嚴重擠壓了少年兒童的睡眠時間。
兒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邁入21世紀以來,兒童的成長環境發生巨變,在一些痼疾得解的同時又有新的問題浮現。國家一直密切關注著兒童的健康狀況,并適時地出臺指導性的政策和意見,護佑兒童健康成長。

三、娛樂
每個孩子最盼望的時刻應該就是放學鈴響的時候。那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無論是放學后和朋友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玩耍,還是流連在擺滿零食的小賣部,亦或是新奇的嘗試互聯網……童年里娛樂的時光一定會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跡。

1.互聯網
千禧年之后的孩子們,遇上了網絡普及的浪潮。1994年,互聯網接入中國,隨后便以不可抵擋的勢頭發展起來。2002-2020年,中國網民規模由0.59億人增長至9.89億人,網絡普及率由4.6%增長至70.4%,在2006-2010年與2015-2020年兩個時間段內,網絡普及率增長尤其迅速。

不斷更新換代的電子設備為他們放學后的娛樂提供了更多的選項。互聯網與電子設備在“00后”的生活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體現出時代特征。

2010年,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率剛剛突破1/3的大關,兒童接觸互聯網還較少。當時,觸網年齡在6歲以下的兒童,僅有13.5%,而10歲以后才推開信息世界大門的人,則高達43.7%。10年后,情形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6歲以下觸網兒童占比翻了一番,而10歲以后才使用互聯網的人大幅削減至13.6%。這說明,大部分“00后”早在小學就熟練穿梭于各大網站間。

互聯網已然成為孩童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科學使用互聯網的難題也擺在了眾人面前。在國家、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年互聯網的娛樂功能減弱,教育功能顯著增強,線上教育更是在疫情期間迅速發展。同時,新時代孩子們的單次上網時間日趨合理,但上網頻率大大增加,總體上網時間延長。未來更多科技發明也會帶來孩童生活方式的變革。如何揚長避短,科學運用?時代的大勢給出了方向。
2.零花錢
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寶物——存錢罐。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兒童的消費水平也有明顯的提升,孩子的錢包日漸“鼓起來了”。


不過,自由支配金額的增加,似乎并未讓孩子們陷入消費的狂潮。2005-2015年,除了零食消費上漲2%,其他消費多呈下降趨勢。新時代的孩子們已經具有了較強的存款意識,51.5%的人都做出了存錢的選擇,且近年來該比例還在一路飆升。相比之下,“90后”中僅有16.6%的小孩選擇存下零花錢。雖然“00后”的存款意識增強,但捐助意識有所下降。這說明隨著時代發展,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個體意識不斷強化。如何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價值觀,仍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兒童的社會環境得到了積極改善和優化,但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又特殊作用的少兒文娛生活方面。科技日新月異,政策也要緊跟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呼吁聲、喝彩聲、爭議聲混雜在一起,推動著我們總結過去的經驗,研究現有的情況,以求更好的未來。

國家政府制定的兒童發展政策是促進兒童發展的方針和行動準則,決定著一個國家兒童發展的方向。聯合國在《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兒童的幸福需要更高一級的政策行動?!?/p>
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兒童生存、健康與發展,密切關注不斷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涌現出來的新問題,與時俱進地完善兒童政策,并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國家政策推動兒童事業發展。通過政府和社會的行動,構建起保護兒童權利的基本制度和行動體系。大到億萬孩童的教育問題,小到近視、網絡防沉迷,國家為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撐起一把巨大的“保護傘”,護佑著祖國的小苗茁壯成長。
基礎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過度的培訓卻也帶來沉重的負擔。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學習、娛樂方式,奉獻了海量而多元的文化資源,然而也像潘多拉的魔盒,連帶出“網癮”、“近視率”等諸多問題。教育、飲食、電子設備……高速發展的方方面面讓孩子享受著之前孩子從未擁有過的充裕的物質條件,也更為他們充分釋放潛能創造了條件,讓孩子們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同時又將他們囿于一張試卷、一塊屏幕、一個不夠健康的身體內。
轉眼間“90后”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而“00后”也逐漸邁向成年的門檻,“10后”、“20后”的童年還在繼續。時代因循著自己的軌跡,高速奔向更加五彩斑斕的未來,途中甩落的“紅”與“黑”,都在孩子的童年里盡情潑墨。由“90后”到“00后”不同的童年軌跡,我們可以總結令人欣喜的發展趨勢,為未來兒童發展道路指引方向,更可以總結其中的問題和隱患,及早地干預和解決,讓堅持兒童優先原則更好地落實。
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中國已經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兒童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也應從挫折中吸取了教訓,直面問題并努力解決。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注:“兒童”年齡界定
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的第一條規定:未成年人系18歲以下任何人。未成年人等于兒童。199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把未成年人即兒童的年齡界定為0-18歲(不含18歲)。本次我們將“兒童”的年齡界定為0-17(周歲),這種界定與國際一致、與中國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一致。在本文中我們將主要聚焦6-14歲的學齡兒童。
數據來源:
[1]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2]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3]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國民體質監測公報》
[4]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2-2020)
[5]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聯合發布《2020年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現狀》
[6]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
[7]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平臺“阿凡題”發布《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查》
[8]教育部關于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0705/t20070522_80580.html
[9]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1108/t20110829_124202.html
[10]王秀萍:《中國兒童發展4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11]宋雁慧、張生琴:《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變化趨勢(2009~2013)》,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
[12]張旭東、孫宏艷、趙霞:《從“90”后到“00”后:中國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中國青年研究》,2017(2)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報道:70年教育改革發展波瀾壯闊 | 禮贊70年·成就篇,2019.
小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徐欣妍 李寧 周冀 趙襄婧
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徐迪
(封面圖、字體及部分素材來自黃油相機素材庫&Canva可畫,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