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證券日報:險資擇機入市,有“額度”也有“意愿”
日前,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險資配置于“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僅為12.13%,創2019年以來新低。
引人注意的是,過往10年,險資歷次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創新低后,都會經歷“修復”過程,并隨著牛市到達階段性高點。例如,2018年,險資配置于“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創下2015年以來新低,但此后兩年,A股迎來慢牛行情,這一比例也回升至13.8%的高點。同樣的“劇情”也在2012年至2015年上演。
“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雖然目前還無法判斷短期內險資配置于權益資產的比例是否會進一步創新低,但長期看,該比例已經處在歷史低位,險資有大量“彈藥”可用。
按監管規定,險企投資權益資產的比例最高可達上季末總資產的45%,從實際操作來看,頭部險企該比例普遍可到35%,上限較此前大幅提高。
但絕大多數險企的“額度”并未使用完,且距上限的空間不小。例如,去年年末中國太保“權益投資類”僅占投資組合的21.2%。大家資產總經理吳劍飛近日更是表示,據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保險公司配置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距離監管上限還有較大空間,按照30%的平均比例上限,扣除其他權益類資產后,預計還有接近10%的提升空間,加倉“彈藥”充足。
險資體量巨大,即使小比例加倉,也會為市場引入大量“活水”。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險資運用余額達23.5萬億元,即每提升1個百分點,至少有2000億元增量資金“入市”。
當然,險資入市進行權益類投資,除了有“額度”,更要有“意愿”。
去年以來,一些險企擔憂A股市場估值泡沫化,逐漸降低了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今年一季度,隨著權益市場波動加劇,疊加疫情等因素沖擊,險資收縮了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這些操作無可厚非,因為險資本身屬于負債資金,其既要考慮償付能力監管要求,也要權衡資產負債是否平衡,更要顧及經營效益。
不過,現階段,影響險資入市意愿的一些負面因素正在消退。從估值層面來看,經過今年前4個月的估值回歸,不少資產已經較為“便宜”。近期,包括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泰康資產等在內的險資巨頭紛紛表示,目前A股、H股的估值較低,具備匹配價值。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今年以來穩增長政策不斷加碼,提升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5月23日召開的國常會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
相關監管機構也動作頻頻,一方面,從政策層面為險資等長期資金入市掃除障礙;另一方面,監管多次發聲鼓勵險資入市。今年以來,國務院金融委、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先后發聲,引導險資等長期資金入市。5月13日,銀保監會連發兩項新規,引導險資入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期,平安資管、國壽資產、人保資產、新華資產、太平資產等眾多頭部保險資管公司均公開表態,將把握時機加大權益資產配置力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