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小學師資高學歷促進高質量就業
高質量就業需要多方努力。推動高質量就業中,一些傳統的認識亟待突破。
近日,大城市中學招聘學歷門檻抬高至碩士,小學教師學歷本科化,引起熱議。這或者是因為在三四十年前的印記太深刻。在我們小時候,幼兒園阿姨的學歷是幼師畢業(雖然當年幼兒園的分布不是那么全面),小學教師標配是中師學歷,初中教師多為師專畢業,高中教師多為師大本科學歷。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對于教師學歷,中師畢業的小學教師的能力不太受到質疑。當時,只有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才可能上中師。當然,不是所有優秀初中畢業生都會去上中師,但中師的錄取線多高于重點高中。后來,這種情況被政策改變了。初中畢業生高分只能上重點高中,而不能上中師或其他中專。現實中,也有人曾經為了上中專進某個待遇比較好的部門系統,而故意少考分數,以防止被重點高中錄取,但確實沒有見到有人為上中師而這么做的。
師專和師范類本科招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踩線錄取(除了特定的一些專業和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知網),結果就有不少重點中學畢業生相互調侃,我們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本班學習成績遠不如自己的同學去教。
但就總體而言,中學師資在當年不太是個問題。回想起來,從恢復高考到高等教育大眾化之間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入學率較低,就人力資源而言,師專生其實也是很不錯的,能上師范本科就更好了。
只是后來隨著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一般師范院校的本科生已不具有特別的競爭力,就更不用說師專生了。在招聘師資學歷沒有突破的情況下,一些重點中學對招聘的師資來源有了更嚴苛的規定,如要求必須是北師大、華東師大等教育部直屬師范類大學的本科,至于本省的師大,往往只是優秀畢業生或排名在先的少數比例學生才符合基本要求。門檻的抬高,確實有助于改善中學的師資結構。
直到有一天,我們猛然發現,中小學教師文憑越來越高,全面升級,小學甚至都有本科生在任教,大專生占比似乎越來越低。
原因何在?師資的供給側改革因素不可忽視。不少有名的老中師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師甚至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或轉型為同等層次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或升級為大專或并入當地的本科師范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或者是小學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也叫做幼兒師范專業))。
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1980年,教育部發出《關于辦好中等師范教育的意見》,1988年全國中師學校數量達到1065所,1995年有897所。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到2010年,具備條件的地區要力爭使小學和初中教師的學歷分別提升到專科和本科層次。
1999年,教育部在《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中,就師范教育的體系改革作出部署:積極推進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的過渡和布局調整,形成以高等師范教育為主體,其他高等教育學校共同參與的具有開放性的教師教育體系。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中師數量銳減,2001年只有570所,2008年中等師范學校縮減至192所。中師最終退出教育舞臺,主要是政策因素。這種政策當然也是由社會對師資需求的提高決定的。與此同時,應社會需求,不少師專也升格為本科。
教育是百年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現實中,歧視中小學教師的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中小學教師好像總比大學教師低一等。如今,中小學教師學歷高了點,有人就不太習慣。本來這是值得歡呼的。當然,師資學歷提升不應該是拔苗助長,不應該是一窩蜂的一刀切要求。不是每名教師都要走文憑升級之路。教師學歷不在高低,適合中小學教育需要就好。現有教師學歷全面提升不見得有必要,適合教學就好。老中師知識很廣,加上后續教育,學歷早已不等于能力。合理的體制機制在職稱評定引導上,對于老中師學歷的教師來說,也應該更加公平一些。
重點大學博士畢業生,放棄重點大學的教職機會,去重點中學任教,也曾引起軒然大波。從擇業角度來看,一些重點大學博士生甚至教師應聘中學教師,有個人現實的生活因素,孩子入學問題、住房問題、薪酬待遇等等,不一而足,但就總體來說,這種情況還不多見。對于中學來說,能有這樣的師資,哪怕他們擔任的是基礎課教學任務,也更接近理論前沿,對于學生,對于師資結構的改善,都是好事。好的中小學,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基礎知識,還要帶學生去看外面世界。有能力帶學生看世界的教師,與沒有能力是不一樣的。更多的高學歷教師充實中小學師資,只會是好事。無論如何,我們都盼望在中小學能看到更多更高水平的師資。
對中小學的重視,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大學特別是好的大學教授到中小學去參加交流。這在理念和視野上,勢必對中小學教師有一定的互補,對中小學教師在理念和理論探索上有所啟發,對中小學生拓展視野也有益,對未來人才培養可以起到提前引導的作用。
大學教授深入中小學,還有一種情形。大學教授出于專業緣故去教兒童,如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并有“中國兒童教育第一人”之稱的陳鶴琴(1892-1982),這樣的事未來仍會有。在大學從事初等教育研究,不接地氣,如何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出來?
中小學教育也是學問,為什么就不能有更高深的研究?我們期待,更多有高深研究經歷的高學歷教師到中小學任教。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中小學教師學歷高點,水平高點,專業性強點,對于社會發展是好事。我們不再調侃班里成績不太高的同學在教自己孩子的時候,那時基礎教育就真的變好了。再往下想下去,如果有更多中小學教師回流大學(現在也有,多數是通過升學升學歷實現),而且憑借的是學術水平,再一次從中小學“畢業”,到大學任教,那么這樣的場景該多美好啊!更多的優秀中小學教師流向大學或科研機構,這樣的圖景也曾有過。文學家朱自清、歷史學家錢穆、美學家朱光潛等,都有在中小學任教的經歷。雙向流動機制一旦形成,就更說明中小學師資的進一步優化。
當然,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也不見得就一定要流向大學,畢竟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有差異。每個人專長不一樣,有的教師更適合傳授穩定的知識,有的教師更能適應多變世界的知識變化,那么其教師崗位適應面是不一樣的。總體說來,大學可能更需要前沿的知識,一名大學教師如果沒有好的科研,往往很難勝任崗位要求;中小學教師知識傳授的內容相對穩定,但好的中學往往也有一定的前沿知識需求。一名教師能夠從事自己適合的教職,其實并不容易做到,能做到的話,這同樣是美好的事。
高質量就業一定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就業。勞動力流動可以促進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對于中小學教師,我們還應該關心鄉村,而不只是大城市。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能更多地流向鄉村乃至偏僻鄉村,這種情況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曾經出現過,一些名師被下放流向鄉村,結果是當地鄉村中小學教學水平突飛猛進。現在我們也在采取措施,促進中小學教師在城鄉的交流任教,但至少如今鄉村中小學的優秀率占比實在太低,教師去鄉村任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還不夠,與鄉村振興對基礎教育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顯然,這需要從體制機制上著手,提供更加實質性的支持,讓優秀的中小學教師真正有效地流動起來。
眼下,就業是個大問題。在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就業之計也不妨有新思路。高質量就業可以更好地助力社會發展。高學歷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這也是高質量就業的一種方式。
(作者楊志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財貿經濟》《財經智庫》副主編,著有《新中國財政政策70年》《大國輕稅》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