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全球智點 | 疫情后東南亞的現金支付會否消亡?
編者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風險急劇上升。各個國家和地區如何求生存,謀發展,搞競合,爭未來?誰來指南找北?世界各國智庫各顯神通,仰觀俯察,深思熟慮,出謀劃策。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特開辟全球智點卡片專欄,以極簡方式提煉要點,全球智點,一卡在握。同時,也歡迎讀者循例投稿(投稿郵箱:pkuias@pku.edu.cn),形成全球智點的爆炸式擴散效應。
題目:疫情后東南亞的現金支付會否消亡?
標簽:#東南亞經濟/支付手段
觀點:本應隨新冠疫情走向消亡的現金支付在東南亞地區出現回歸趨向。
背景:疫情前后,國際貨幣經濟形勢出現悖論。
1、當今全球流通貨幣正在增加。近年,即使假定零售交易中使用紙幣的情況有所減少,對實物貨幣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2、新加坡等國顯示出一套相互矛盾的指標。各國對數字交易的接受程度顯著提高,但在疫情暴發前幾年,各國對實物貨幣的需求不斷增長。此外,東北亞地區也出現類似趨勢。
3、2020年初,東南亞各國實行封鎖和行動限制。由于現金支付增加疫情傳播風險,支付手段本應加速向數字支付的過渡,但現金支付比重在疫情得以控制后有所回彈。
內容:現金支付變化趨勢在東南亞呈現出復雜性
1、菲律賓的現金使用量在2020年降至70%,但2021年就回升到2019年80%的水平。
2、印尼人表現出對現金的嚴重依賴,公司收到一半以上現金付款的比例從2020年的58%上升至2021年的60%。
3、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現金使用量數年來一直在下降。
4、越南的現金交易量在2020年大幅增加,卻在流動限制放松的2021年下降。
預見:東南亞地區現金支付在短時間內不會消失
1、通貨膨脹可能再次出現,消費者可能會從硬通貨轉向其他資產。東南亞商人正逐步接受的加密貨幣支付成本更低,但加密貨幣相比于實體貨幣價值波動劇烈。
2、對有形貨幣的文化偏好、高昂的電子交易成本或商戶費用、對加密貨幣的警惕、對欺詐的恐懼以及糟糕的數字連接等多方面和復雜的原因保持著人們現金支付的習慣。
來源:Michael Schaper,《疫情后東南亞的現金支付:逐步淘汰還是回歸?》,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2022年5月19日,https://fulcrum.sg/cash-payments-in-post-pandemic-southeast-asia-phasing-out-or-coming-back/。
整理者:閆天行,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本科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