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路同行 | 居家期間做飯160+次后,我忽然明白做飯也是一門哲學
(一)居家一日三餐心得
上海疫情居家期間,我已經連續做了160+次飯了。真想停下來,走出去,坐在小餐館里吃一頓。
雷打不動的一日三餐,就是人命之天。哲學界有人生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但是在解決這三大問題之前,人生還有三大終極問題: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民以食為天”,這話在此時此刻方凸顯其絕對的重要性。有人說“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
所以,做飯就是逃不掉的事情,必須面對。任何事情,一旦變成了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又會產生厭倦,逃避。
一邊要必須面對,一邊又無限逃避,這兩個端點之間,無數次猶疑搖擺,內耗嚴重。
為了抵抗這種消耗,我在這兩個月的鍛煉中,總結了幾點做飯的經驗,分享在此。
4.30日早餐
早餐
1.睜開眼睛第一件事請想好早餐吃什么
睜開眼睛就面臨一天的第一頓,想好要吃的東西,怎么做,冰箱里還有什么,簡單地在頭腦過一遍,就能迅速投入制作中,大約花10~15分鐘搞定。
如果直到洗漱完還沒有想好吃什么,那么就會耽誤時間在找食材、思考如何搭配、制作流程上。
特別是在物資不是很全面,很豐富的階段,就要提前想一想,在做的時候就不會絞盡腦汁。
2.早餐多備速凍類的,簡易烹飪食品
餃子,饅頭包子,燒賣,粽子,土司面包等(土司面包我是沒搶到過,到現在外賣依然未恢復服務),還有牛奶,雞蛋,麥片,熱干面套餐等(目前我只能想到這些,家里富裕啥都不愁的另當別論)。
這些食物制作方式簡單,開火上鍋一蒸,或者開水沖泡,面類開水煮熟用搭配的調料攪拌,不需要復雜的烹飪,雞蛋可煮可煎,也特別快。
對于孩子來說,雞蛋牛奶是固定少不了的。
3.早餐應省時簡易清淡營養全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快速解決了早餐,就相當于安排好了一天的一半。按時吃好早餐,支撐起一天的第一根支柱。
如果我們連早餐總是思前想后,被動花費許多時間,那么接下來還有一天要過,要安排,就會很累,很混亂,失去規律,一天都是懶散坍塌的狀態。
清淡的早餐容易進食,對胃口好。營養全面,可以幫助我們抵抗上午的活動。特別是孩子上網課,就更要注意以上問題了。
對于不愛洗碗的人來說,收拾清洗起來也省事。
發酵面粉油炸小食品,跟油條味道很像
午餐
1.碎片化時間準備午餐
早餐后,利用收拾碗筷的間隙,順便把中午要做的菜拿出來放在灶臺上,肉類提前解凍。
如果有要煲湯或者燜燉類的菜,10點左右開始清洗焯水,入鍋燜燉。這時可以把其他蔬菜類泡水清洗。燜燉一個小時完成,保溫時,溫度便可以降下來,吃的時候不至于太燙。
大約11點30左右,可以煮飯,切菜裝盤,開火炒菜。
這樣12點左右開飯是剛剛好了。下午2點上課,還能保證孩子午間休息玩耍時間。
碎片化時間做飯,真正持續做菜的時間并不長。15~20分鐘就能把切好的菜炒完。輕松快捷。
2.做飯也是一種修煉
獨自一人做飯的時刻是沉思的好機會,自己一個人沉浸在一件事情中,任思緒飛揚,也是一種休息。
面對紛亂不確定的外界,用做飯來修煉浮躁煩亂的心。
洗菜切菜炒菜,伴隨著叮叮咚咚的聲音,人也會進入心流的狀態,感覺不再是一件煩累的事。
3.做午飯時順便想想晚飯吃什么
思維勤快些,隨時隨地想想下一頓吃什么,即使小小的考慮,也可以減輕負擔。

備好的菜 炒起來就快,這是豐盛的一頓
晚餐
1.中午大部分沒有吃完的飯菜,再添一個蔬菜搞定
疫情期間,就不要追求過于豐富的晚餐了。一切都以吃飽吃好為最佳標準。
前面兩頓都搞定了,晚餐是最輕松隨意了。對于一家人而言,也不必講究太多。最多是讓孩子吃得健康。
2.如果物資豐富,心情好,可以做豐富些作為改善
趁著物資偶爾豐富時改善下生活,讓家人吃得好一些,心情也會舒坦。
公司的投喂,保障了我們的生活
(二)做飯的哲學思考
雖然有時極不情愿做飯,但是一旦進入到狀態,其實也是一次內心安靜的機會。
轉變想法后,在那短短的30、40分鐘里,做飯也是一種思維的鍛煉。多次的調整心態,培養了快速扭轉消極情緒進而投入行動的能力。
需要思考怎么做更好吃,佐料的量,要煮(炒)多久,先炒什么再炒什么.....看似每天重復的一件事,其實暗藏著細致入微的不同,這些不同往往也掌握著大不一樣的結果。
比如,難吃的菜和美味的菜,導致家人不同的心情,產生不同的對話,引發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都是極其有趣的事情。
難吃的菜,問題在哪里?下次怎么做更合適?慢慢的都在一次次的實踐里形成答案。雖然并不是要把自己鍛煉成大廚,但是可以做滿足自己的美味師。
一日三餐是如此重要,撐起一個家庭的煙火氣,撐起家人的生命健康。按時的飯菜,帶來規律有間的生活,讓一日生活也呼吸清暢,有張有弛。
不至于饑一頓飽一頓,生活失去規律,沒有支撐,讓人心智渙散,為了生而生,便失去了平衡。
雖然居家隔離了肉身,在飯后的閑暇里,我們依然可以追求精神的豐富,安排各自的“飯后”生活。可以讀書,學習,寫文章,親子陪伴,而不總是沒有邊界的刷手機。
有句老話說,看一個人是否成長,看他工作8小時之后做些什么。同理,居家隔離的生活,看一個人是否有長進,看他飯后的閑暇里都在做什么。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人為生而食,非為食而生。”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我們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吃飽的肚子,是為了腦袋而服務,而非為了胃。
當然,我不認為,當我有了這些覺悟或者成長,就不去期待外界變得更好。我依然希望快點解封,快點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確實會更精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