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情之下,我們的“動物鄰居”還好嗎? | 湃客Talk
上海這座城市,都市與野性并存。居住在這里的數百種野生動物,是我們特殊的“鄰居”。
在這座超級城市中,它們是如何與人類共同相處的?疫情以來,它們的生活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系列短片《野性魔都》的導演朱思源,曾深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動物居民們充滿趣味的日常。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長期關注城市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疫情后也和團隊在上海開展了一場關于動物居民的調查,不斷探索著人和動物之間更好的相處方式。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湃客Talk邀請這兩位嘉賓,一起聊聊這些特殊的“鄰居”們——城市里的野生動物。

【本期嘉賓】
朱思源 澎湃號 · WILD CITY創作者、系列短片《野性魔都》導演;
王放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野生動物攝影師


最近和動物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有兩件事我想分享一下。
一件是我跟小區里的跳蚤有了一次“密接”。因為疫情,大家出門少了,流浪貓基本上主宰了整個小區。貓變多了之后,跳蚤也變多了。我記得是前天我出了一趟門,就那么一會兒身上就跳了兩三只跳蚤,看它們的體型可能過得還不錯。我覺得這次疫情對城市生態的影響也是系統性的,不會單單影響某一種動物。
還有一件事情,也是我自己一個小小的思考。就是一天無意間抬頭,看見電線桿上落了一只鳥,我就思考:“鳥為什么不會觸電?”這個答案其實大家都知道,因為鳥的雙腳在同一條電線上,可能沒有形成一個電流的通路,這是一個常識。但我也進一步想了一下,難道所有的鳥在電線上都不會觸電,就沒有例外情況嗎?

成群的鳥在電線上排隊休憩。圖片來源:CFP
我就去網上查了一下,發現因為電線桿或者高壓電塔之類的電力設施導致的鳥類觸電事件還是非常常見的。比如一只小鳥站在沒有絕緣處理的電線桿上,用另外一根電線磨嘴的時候,就會導致觸電。對一些大型的鳥類來說,在它們起飛、降落的時候,其實也非常容易觸電,因為它們的翅膀或者尾部很容易一下碰到多根電線。我也看到一份2017年的相關調查,說當時在全球范圍內每年仍有數萬只的鳥類遭受電擊身亡,其中包括大量的瀕危物種。
這個思考也給我自己帶來了一點啟發。首先常識并不一定是真理,再就是其實野生動物和人類并沒有那么遠,保護動物真的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其實除了教師和研究者之外,我覺得我首先是一個父親。這次封控期間我第一次感受到,身邊小區環境里這些花花草草是這么重要,在我們一起探索的過程之中,其實在維持我孩子的身心健康。
現在在我跟孩子小區巡游的線路上,有幾個每天都要去看的點。我們發現了幾個蝴蝶的蛹,可能是菜粉蝶。有兩窩烏鶇的巢,那些小烏鶇從第一天只能聽到很細微的叫聲,到現在喂食的時候已經能看到它們的腦袋。我們在滿懷期待地等待小烏鶇第一天學飛,我們可能會到樹下去守著它們,在小烏鶇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也許我跟孩子會一起保護它們,想辦法把它們送回到更安全的樹枝上面。就在幾天前,我們還發現一個池塘有蜻蜓的幼蟲正在羽化。

王放帶著孩子在小區里觀察刺猬。圖片來源:受訪者
封控之后有很多段子,比如說看到流浪的狗狗在街上肆無忌憚、拉幫結伙地穿過十字路口,我們會說“這個城市被狗占領了”。所以大家也會本能地去想,當人被關在小區里的時候,整個城市是不是要變成野生動物的“樂園”。
我們在上海的十五個公園和社區綠地放了近百臺紅外觸發相機,24 小時不停收集野生動物的數據,當我們把數據收回來之后,發現好像并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發現很多城市野生動物的生存跟人類的食物、垃圾或者食物殘渣好像有密切的關系。我們的城市不僅給它們提供了食物,還提供了更加溫暖的氣候,很多的庇護。所以我們很吃驚地發現,四月和五月不僅沒有看到城市野生動物的突然增加,還在相當多的區域看到,動物的數量甚至比去年同期還在減少。
我們的判斷是,城市野生動物跟人的生活慢慢地變成了一個整體。當人的生活出現巨大改變的時候,它們也需要調整。而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之中,它們不一定是受益的,可能也在面臨人類活動減少的困難。
在我自己的小區我就發現,隨著這兩個月頻繁的消殺,空氣中到處都有消毒劑之后,最常見的蜻蜓幾乎消失了,小區曾經每年都有繁殖的翠鳥消失了,螢火蟲和螳螂也消失了。這些動物在生物學上有一個詞叫“指示物種”,它們或者跟清潔的水源有關,或者跟更干凈的空氣、更自由的環境有關。疫情帶來的環境的急劇改變,其實有可能讓城市生態系統有更深層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那些敏感脆弱的動物可能并不適合最近兩個月的城市環境。
所以我想生態系統其實是一個很脆弱又很復雜的整體,有更多的人去觀察和收集數據,我們才能夠搞清楚。但至少從目前這些信息來看,我覺得是喜憂參半,甚至我們的擔憂會更多一點。


我們做《野性魔都》這套片子的時候,一個主要的想法就是讓大家能夠看到我們身邊的這些生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我們希望可以讓大家意識到,哪怕只是路邊一個不起眼的草叢,可能里面都藏著另外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尤其像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環境里,可能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孤單,但當我們意識到身邊還有這么多生靈、這么多精彩的事情正在發生,好像就沒有那么孤單了。
同時,我們也希望帶給大家一個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從平時工作的壓力或者瑣碎的人情世故中暫時抽離出來,好好感受一下周圍這些萬物生靈,我覺得是一種自我療愈的方式。


朱思源和團隊在《野性魔都》的拍攝現場。圖片來源:受訪者
拍攝過程中的困難還挺多的,因為很多東西是我們不可控的,尋找和等待這兩個行為其實占了很大的比例。雖然也會去提前踩點,但真到拍攝的時候,有很多隨機的事件會發生。
我記得我們去拍蟬那一集的時候,是在一個郊野公園旁邊的生態保育基地,我們希望在那里拍到一個蟬蛻變的畫面。等到晚上大概八、九點的時候,我們當時有七八個人分成了好幾組,打著手電在林子里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蟬。因為是夏天,天氣悶熱,蚊蟲又很多,當時大家的心理和體能狀態都已經到達極限了,覺得“是不是沒戲了?要不然咱換個地方找”,我們就打算回去收拾器材。
但沒想到,就在我們走到放器材的小屋子外面那個院子的時候,攝影師看到一只蟬的若蟲正從土里鉆出來,慢慢地爬上一棵樹干。

朱思源和團隊拍下的蟬蛻過程。圖片來源:《野性魔都》截圖
當時我們就感覺“哇這個是上天的垂憐”,就一幫人屏氣凝神記錄下這個時刻,我感覺當時的氛圍甚至可以用“神圣”和“肅穆”去形容。當我們真的親眼看到蛻變發生的那一刻,好像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似乎也跟著那只蟬一起完成了升華。

上海所在的位置,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幾條鳥類遷徙通道之一,而且崇明東灘、南匯邊灘這些地方都是國際重要鳥區。所以僅僅是鳥類,我們就能夠在上海見到超過 500 種,也就是說我國超過1/3的鳥類都能在上海這一個城市看到,這個還是很驚人的。
即便是在地上跑的動物,我們也隨便就能數出來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靈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獐、貉一批名單。還不用說上海因為江河很多,還有池塘、濕地,所以兩棲爬行動物和昆蟲的數量也非常多。所以在我們心里上海有一個很有趣的身份,就是它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很豐富的地方,而且代表了我國東部沿海非常典型的生物多樣性的組成。
我自己生活的新江灣,其實就是我最經常觀察野生動物的地方。我入職復旦一年之后,我們出于好奇心在新江灣這個區域放了幾臺紅外觸發相機,想看看環境這么好,這個地方有什么動物。但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星期我們就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靈貓。
如果看資料我們會發現,好像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有特別零星的記載,說哪個居民半夜去河溝里摸魚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珍奇異獸”,請專家鑒定之后證實是小靈貓,但從2000年之后幾乎就沒有小靈貓的報道,好像這個動物在上海消失了。但在2019年和2020年,我們在江灣區域發現,這里還是小靈貓生活的地方。后來我們又發現還不止一只,有大的有小的,很可能它們還有家庭,在這里頑強地繁殖著。


王放拍攝的生活在居民區里的貉。圖片來源:受訪者
這些發現都在更進一步地告訴我,其實城市可以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就在我自己家門口,除了小靈貓,還有黃鼠狼、有刺猬,甚至還新出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好像形成了一個挺旺盛的、快速變化的生態系統。所以我自己也經常跟市民或者遇到的朋友說,其實好好觀察觀察自己家周圍,很可能就能看到意想不到的東西。


上海的“土著”野生動物的組成有一點點復雜。曾經分布最廣泛的一個“土著”,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叫獐,是一種雄性嘴里長獠牙的小鹿。但在過去一、二百年的時間里,曾經因為人的活動干擾,獐在上海消失了。
而在 20 年前,一些科研還有保護工作人員,覺得獐這個物種是適合上海的環境的,他們把人工養殖的獐,重新放到了像濱江森林公園、南匯邊灘這樣的地方。而當初的十只獐在濱江森林公園變成了超過 100 只獐,它們又重新開始適應城市環境,而且有一些獐還跑到了公園外面,開始自己在城市里探索。獐的故事其實反映了,研究和自然保護,對上海這個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的一些成績。
還有一些所謂的“土著”,背后有一些離奇的、大家都不夠了解的故事。比如很多市民都會發現上海有松鼠,它們不僅會生活在辰山植物園或者共青森林公園這些地方,還會分布在靜安、徐匯這些城市環境很熱鬧的地方。這個松鼠學名叫赤腹松鼠,也就是紅肚子的一種松鼠。如果我們追溯這個松鼠的過往,我們會發現它其實不是上?!巴林薄?/p>
《野性魔都》中拍到的赤腹松鼠。圖片來源:《野性魔都》截圖
最早關于赤腹松鼠的記錄能夠追溯到1940年前后,新中國成立前的民國時期,很可能是當時的小動物愛好者或者是研究人員、動物收集者出于自己的興趣,把分布在中國西南區域的赤腹松鼠帶到了上海,它最初很可能是作為寵物被帶到上海的。但適應上海的環境之后,它變成了今天到處都能夠看到的,相當于有一點土生土長的物種了。
另外我們在做調查的時候非常吃驚地發現,幾乎我們去的每一個社區都有黃鼠狼的存在,它的學名是黃鼬。另外還有大量小區是有刺猬的。它們是上海最真真切切的“土著”。
我覺得黃鼠狼是一種很穩健的小動物,既穩健又有好奇心。我自己在上海跟黃鼠狼見過幾十次,大部分是白天。當你跟黃鼠狼迎面見到的時候,這個小動物并不會驚慌,很難被你突然嚇到,就驚慌失措地跑掉,它經常會探起頭看你。而且它會有觀察,甚至跟你有一點點交流,你好像能夠感受到它希望研究你,希望看一看你的樣子。它轉身離開的時候,也很少看到它會慌不擇路地撒丫子就跑,經常是慢慢悠悠地走幾步,回頭看一看,再離開。我覺得它是一種很聰明的、很適應城市的,而且很會跟人打交道的鼬科動物。

我之前住在烏魯木齊中路還是北路的時候,有一個十字路口每天早上是非常繁忙的。但有一天我無意間抬頭一看,就在那個路口,下面是車水馬龍,上面有一只赤腹松鼠,非常輕巧地從電線上快速地爬行過去了。當時就覺得這個畫面特別有張力,特別有戲劇感。
還有就是我在天山公園的時候,試圖去抓拍一些松鼠的鏡頭。當時公園的旁邊有一個地鐵的高架,在距離它兩三百米遠的地方就有一片小的叢林。在叢林的樹上就有一只赤腹松鼠,它非常悠閑地在那里休息,時不時地還回頭探腦袋看看我們,不遠處就是一輛快速行駛的地鐵列車。這種對比,我覺得也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要說關于保護動物,市民們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到一個就是大家就不要去隨便投喂它們了。之前在拍攝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很多熱心居民,他們非常喜歡這些小動物,比如說松鼠、貉,就會試圖去投喂它們。那其實投喂本身就是破壞生態平衡的一個因素。如果你真的喜歡它,你可以遠遠地觀望它、觀察它,但不要去投喂,跟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是讓雙方都比較舒適的一個相處方式。

對于城市里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我有兩個方面的感受。第一個感受會比較大,就是整個城市是需要有邊界的,城市整體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我去過一些世界上非常優美的城市。比如在華盛頓特區的時候,我們其實會發現這個城市的周圍是波托馬克河,河的沿岸有大量的森林景觀,還有多個國家森林公園,就像是給城市加了一道自然的邊界。包括一些特大城市比如紐約,我們會看到一些當時大膽又了不起的設計。在紐約中心是綿延的中央公園,在全球土地價格最高的地方留下了小山、湖水和河流,甚至能夠在里邊安排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我想這種城市的邊界感,和城市里留出大塊空地的這種節奏的變化,其實是非常給城市增加活力的。
我們經常被問:“城市本來就是人生活的地方,為什么要恢復生物多樣性?”其實我覺得一個回答就是,這樣的綠地、公園,其實是給我們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多安全性。也像剛才朱導說的,它會給人的內心增加很多寧靜。
在這方面上海其實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說上海有環城綠化帶工程,是在城市外部有一條由樹林和灌叢草地構成的綠色空間,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為是城市的邊界之一,也可以看到它像是野生動物的一個連貫的走廊帶一樣,可以讓動物自由地移動。還有我聽到城市規劃部門在討論,應該在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我們站在那里500米之內都應該是有一個綠地的,它可以是社區花園或者公園。我覺得這些都是城市大的設計中,非常棒的思路和努力。

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總體布局圖。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我的第二個感受就是,有些時候其實并不需要那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能夠幫助野生動物。在上海,我們看到社會組織“四葉草堂”,同濟大學的老師們他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社區里把以前的垃圾堆、廢棄的土地,變成一個叫做“生境花園”的小空間。我看到我的一批朋友都參與了這些工作,包括大自然保護協會,包括很多大學生的愛好者、市民的志愿者。
通過建造一個小水池、一個生態花園,把鄉土的植物引進來之后,很多小區都突然發現有漂亮的蝴蝶,有鳥鳴,有青蛙和蟾蜍“從天而降”。而當生境花園在小區落地的時候,我們看到小區的這些叔叔阿姨,大家都覺得好自豪,“我們小區的質量好像提升了”“有這個漂亮的花園,是不是我們房價都要漲一漲”。這是我最真實地感覺到,生物多樣性跟人的生活有關系的瞬間。
我一直特別相信一句話,就是沒有了解就談不上熱愛,而沒有熱愛就沒有任何可能去推動保護。所以其實我們最希望的,就是普通的市民能夠多了解一下我們這個城市的鄉土物種。
如果市民們知道“一丘之貉”的貉這種動物,是在上海生活千萬年的一個犬科動物;如果知道其實黃鼠狼、刺猬都是這個城市最常見的居民,它們也對人類沒有危害,能夠了解一點點它們的習性,這樣潛移默化的了解其實就是最棒的事情。我們能夠接受它們的存在,就是人和野生動物共存的基礎。
【時間軸】
02:50 我和跳蚤的“親密接觸”
03:20 電線桿上的鳥,真的不會觸電嗎?
05:35 封控期間我和孩子的小區生物探索
07:42 疫情之后,野生動物們都在經歷什么?
10:15 小區里的蜻蜓、翠鳥消失了
11:43 路邊不起眼的草叢里,可能藏著一個小世界
14:05 蹲守拍下一次蟬蛻,我們也“升華”了
15:39 對于動物們來說,上海的“特殊身份”
17:40 我們意外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58 上海“土著”動物背后的離奇故事
22:58 黃鼠狼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
26:52 城市規劃對自然保護的作用
29:26 一些很小的改造,也能為城市生態帶來變化
33:16 和野生動物保持適當距離,才是更好的方式
【湃客 Talk】
在小宇宙·荔枝·喜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關注我們
主播、撰文 / 周依
后期、監制 / 徐婉
實習生 / 李小慶、吳宇迪、張之鈺
運營 / 胡雅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