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隱私計算從概念驗證到規模化推廣, 合規難題待破
隨著我國數據立法進程加快,中國數據市場進入合規發展的新階段,如何平衡數據安全與開放利用成為關鍵。但傳統“復制式”的數據流通方式難以滿足合規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數據效能的開發。在此背景下,探索可信數據流通方式成為突破口。
由于具備原始數據不出域、計算過程加密等優勢,隱私計算為數據的可信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在法規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隱私計算迎來了快速發展。
近日,國際咨詢機構IDC發布《IDC TechScape:全球行業生態使能技術》報告,作為近兩年備受關注的新技術手段,隱私計算入選“變革型”技術曲線。
報告中提到,作為平衡隱私數據保護和數據流通價值的關鍵技術,隱私計算正處于從概念驗證到規模化推廣的階段,具有很高的市場熱度,同時蘊藏巨大的市場空間。但由于商業化時間較短,隱私計算的規模化落地仍面臨技術成熟度有待提升、合規依據不明確等阻礙因素。
隱私計算迎來藍海,金融業率先落地
IDC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已突破8.6億元人民幣,未來有望實現110%以上的市場增速。國內咨詢機構艾瑞咨詢則預計,到2025年,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45.1億元,百億藍海市場正加速開啟。
從市場反應看,金融、政務等強數據需求行業目前對于隱私計算技術的需求最為迫切,商業化應用也更為成熟。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隱私計算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隱私計算基礎產品服務的技術采購中,金融、政務、運營商占據了75%~80%的市場份額。由于銀行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高,銀行也因此成為隱私計算技術落地和實踐最多的行業,相關應用主要聚焦信貸風控、營銷、反欺詐、業務協同等場景。
作為隱私計算落地的先行試驗區,銀行業涌現出了一大批標桿案例。例如,建設銀行基于瑞萊智慧隱私計算平臺打通集團數據孤島,將行方已有的對公企業資產、負債數據、風險評價等信息,與子公司投融資、外部資質等數據融合,賦能精準投資。中原銀行基于聯邦學習等技術,安全合規地接入多種外部數據源,讓各中小銀行在數據不出庫、用戶隱私不泄露的前提下實現聯合建模、共享黑名單等,有效提升反欺詐能力。
據艾瑞咨詢預測,到2025年,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40%~50%的城市商業銀行均將完成隱私計算的平臺建設。業內專家表示,除了金融領域,隱私計算還有大量未被完全挖掘的市場機會,比如基于隱私計算的疫情防控、政務數據開放共享等落地場景與應用模式仍有待深入探索。
規模化應用仍存阻礙,合規性建設不容忽視
盡管應用潛力巨大,但隱私計算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仍面臨著生態、性能、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戰。瑞萊智慧首席架構師徐世真介紹,目前市場上隱私計算產品眾多,但都自成生態,導致“平臺孤島”出現,另外隱私計算涉及大量通信與密文運算,導致性能損失,加上信息傳輸缺乏有效的審計手段,難以自證安全性。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徐世真表示,主要圍繞兩大解決思路,一是技術角度,比如不斷優化算法和硬件來提升性能,通過平臺解耦提升兼容性,基于不同技術融合滿足多元場景需求等,但對技術研發能力要求較高;二是推動技術標準等產業配套建設,比如制定安全性測試標準、跨平臺互聯互通標準等,為應用劃定基線。
另外,合規性尚不明確也是阻礙隱私計算大規模商用的主要因素。雖然與傳統明文傳輸、數據包的流通方式比,隱私計算更利于滿足數據合規要求,通過控制原始數據不出域、只傳遞梯度信息,對輸入模型的數據進行脫敏、加密處理等,有效解決數據在二次擴散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但仍然存在原始數據被復原、模型泄漏、參與方違背公約導致數據泄漏等合規瑕疵。
尤其現有監管要求并未對數據提供和處理給出明確依據,數據授權、數據分級等操作如何適配監管尚缺乏落地參考,這在應用隱私計算的過程中將導致合規風險進一步加大。例如聯合建模的數據使用目的很難被涵蓋到授權協議中,如何二次獲取用戶授權成為難題。因此一些機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新規出臺后,各機構主要持謹慎觀望狀態,行業期望有更多的落地案例提供參考。
圍繞隱私計算合規路徑,目前業內已有初步探索。比如瑞萊智慧與中倫律師事務所聯手,基于雙方在技術、法規解讀等方面的優勢,輸出體系化的合規咨詢服務,根據現有法律法規框架,明確隱私計算參與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同時輸出隱私計算技術合規要點和適用范圍,比如針對數據分級、二次獲取數據授權、匿名化處理等具體要求,保障技術方案滿足監管要求。
長期來看,數據監管政策的出臺始終利好于隱私計算市場。但業內專家強調,隱私計算解決的是數據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能夠避免流通過程中的數據資產損失但無法保障全鏈路的數據安全,因此隱私計算僅僅是企業合規建設的一環,未來要持續加強法規與技術的有效結合保護各參與方的權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