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700年玉河故道重現“水街穿巷”,此前曾被改為暗溝
駐足在玉河河畔,映入眼簾的是小橋、流水、木圍欄,休憩的居民、來往的游客,以及精致的四合院,這一切都很像《清明上河圖》里的勝景。景山街道吉祥社區北側與中軸線之間有一段河堤,南岸一塊石頭上寫著:通惠河玉河遺址現狀。歷經元明清三代700年時光,由盛至衰、甚至成為暗渠后,如今的玉河不但“重見天日”,更帶著幾分往日“水穿街巷”的景致。

別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是好些上歲數的地道老北京,都可能對何謂玉河有困惑。玉河是哪條河?這得從元朝說起。
700多年前,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修了這條河道,讓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里來,主要用于漕運,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到了明朝初年,通惠河位于城內的河段改名為玉河,漕運功能消失。明宣德七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逐漸成為皇城中的景觀河。清朝史料中,則大多將玉泉山至大通橋的一段稱為玉河,亦有御河或御溝的說法。
1951年,玉河全線疏浚。1953年,修建了四海下水道,玉河在東不壓橋被截斷,只留有直徑50厘米的倒虹吸管。由于經常排放污水,衛生條件較差,1955年開始將玉河改為暗溝,工程于1956年11月完工。
重建? 浮雕長卷傳遞運河文化
玉河“消失”幾十年后的1998年,在平安大街施工過程中,工人們在東吉祥胡同北口發現了古代城磚砌筑的河堤。很快,文物專家就對這處遺址進行了挖掘清理,并挖出了作為玉河存在重要證據的鎮水獸。2007年,玉河改造工程一期正式立項,6年后,自什剎海前海東端出水口起,至平安大街一段500米長的河段“重見天日”,老河堤有了舊日風光。
平安大街南側至東板橋的這600米河段,也在2014年成了玉河二期整治工程的對象,并挖掘出了有著重要歷史價值的澄清下閘。今年8月,這一重要河段基本完成了景觀施工。
如今,綠蔭鮮花點綴的河岸上,五組銅鑄浮雕長卷組成的《京杭大運河風物圖》引人注目。整幅畫卷長116米、寬0.8米,描繪著京杭大運河從北京白浮泉發源,直到杭州錢塘江入海,沿途1700余公里的歷史名鎮及風光景物。
參與設計銅鑄浮雕長卷的北京天街集團副總經理姚文國自豪地說:“我們采用紫銅精鑄高浮雕的手法精雕細刻,近可見漕船街市、販夫走卒,遠可見山水城郭,千帆競渡,立體直觀地再現了運河古風。”
自豪? 這就像我們的“后花園”
曾經被填埋的玉河之上,店鋪、煤棚、農貿市場密密麻麻,環境嘈雜臟亂,周邊的老百姓都恨不得繞著道兒走。玉河二期工程完工后,修復淺水景觀河道,加大綠化面積,并增加了文化休閑景觀。清澈的流水通過蜿蜒曲折的河道,一群群金魚歡快地嬉戲,荷花、菖蒲等沿山石堤岸自在生長。
張書伶在玉河旁的吉祥社區住了有30年,她說原先這邊環境臟亂,別人問她住哪兒,她都會說“景山邊上”,但如今都改口“運河邊上”了。“原來打這兒過,身上都會沾層灰。現在這兒多好啊,景色美環境好,大家伙兒都喜歡到這兒遛彎。住這附近的都說這就像我們的‘后花園’,可自豪啦。”
作為管理玉河的小巷管家,李新紅對自己的“領地”也是怎么看怎么喜歡。“您看這兒有水有樹有花有景的,每天在這里巡視,心里都特舒坦。我們期盼了好些年,現在終于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我們更得保護好它,嚴格按照‘十無’標準檢查,有什么問題隨時解決。”
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介紹,在玉河地區背街小巷的整治中,共封堵吉祥社區、鐘鼓社區“開墻打洞”133處,拆除違法建設125處。“為重塑玉河美麗景觀,我們在留白增綠創造良好周邊環境的同時,還會進一步挖掘周邊胡同文化,進行胡同提升改造,展現古都風貌。目前,景山東街、三眼井胡同、沙灘北街、沙灘后街4條街巷的提升工作已正式進場施工。”
(原標題為《 玉河“水穿街巷”勝景再現 居民樂得連口中的住家地點都悄悄變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