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欄·孟暉|凹透鏡與夜光杯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usamodel.cn)本期專欄刊發孟暉對此的解讀與隨筆:此類玻璃器實際上是利用光學原理制成特殊的視覺效果,是光學史以及早期科技史的重要成績。有觀點認為,“這種形式的酒杯,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夜光杯’?”北周李賢墓出土玻璃杯
近年,絲綢之路成為熱點,以“絲路”為主題的文物展覽屢屢舉辦。展覽上,幾乎沒有例外的,會展出考古發現的外來玻璃器文物。一次,幾位朋友小聚,其中一位問我:這些古玻璃容器中有一種類型,器身上分布著若干圓形,是怎么回事?
此類玻璃器實際上是利用光學原理制成特殊的視覺效果,是光學史以及早期科技史的重要成績。典型一例為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一只玻璃碗,通體透明,微呈青色,碗的外壁上,上下各有一行凸起的圓飾,均勻環繞一周。上面一行為八個圓飾,下面一行為六個圓飾,彼此形成錯位的分布。這些圓飾的邊緣凸起于碗壁之上,內部則微微淺凹,形成球面,等于附著在器腹外側的一面單凹透鏡。另外,杯底的圈足也為凹球面,于是,整只玻璃碗上很有秩序地布滿了凹透鏡。也就是說,這只杯以兩圈凹透鏡作為唯一的裝飾。
如此的設計,其匠心何在呢?那就是,由于凹透鏡具有聚像的作用,所以,你向杯上任何一個圓飾中望去,都會看到對面杯壁上的圓飾的縮小的影像,一般同時能看到三個。如此的特效呈像即使在今天也顯得富有趣味,更何況在公元六世紀,可以想象能讓人們多么的驚奇。

此外,如西安隋開皇九年舍利墓內出土的綠琉璃舍利瓶,也是在瓶身下半部勻布四個“凸邊凹心”的凹透鏡,在每個凹透鏡內,都隱約映現出對面鏡飾的縮影。類似的出土文物尚有數件,據學者們研究,它們并非中國本土的產品,而是進口貨,原產地在薩珊帝國(今伊朗),其流行年代在公元4——7世紀,屬于典型的薩珊玻璃制品。當年的薩珊玻璃工匠顯然掌握了制造玻璃凹透鏡的技術,并且將其巧妙運用于器皿裝飾。把凹透鏡整合到弧面的玻璃器皿上,一定需要精湛的工藝技巧,由此可知薩珊時代的波斯匠人對如何打造凹透鏡有相當成熟的掌握。讓一只杯或瓶上的多個凹透鏡互相照映,形成獨特的光影游戲,則證明薩珊人知道凹透鏡的特殊性能。光學以及光學儀器在人類文明中起著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此般帶凹透鏡裝飾、以縮影的視幻游戲悅人的玻璃制品,無疑標示著人類探究光學儀器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理當引發更深一步的研究。
我把這番話說給小聚的幾位朋友聽,在座的植女史忽然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這種形式的酒杯,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夜光杯’?”“對呀!”我們幾乎同時叫起來,有恍然大悟之感。
當天晚上,植女史回到家后,還立刻找到家中的現代玻璃制品——帶棱紋與凹凸花紋的玻璃杯,向杯中灌滿酒,并且在杯畔放置點燃的蠟燭,拍攝出杯內酒液與玻璃紋棱在燭光照映下錯綜閃爍的效果,并且把照片發給我看,用以佐證她的推理:所謂傳說中的夜光杯,就是杯壁上均勻分布凹透鏡的薩珊玻璃杯,一旦注入酒液之后,于燭光之下,其復雜奇妙的光影變幻,一定非普通玻璃杯可比,猶如自身能發光,所以被古人視為“夜光”。
對于這位好友的推測,我是完全贊成。可惜的是,這種推測難于通過實驗進行證明。如果有專業人士能夠將李賢墓出土玻璃杯加以復制,再利用復制品進行測試,于杯內注入酒液,而以燭光、油燈光映之,或許,可以解開夜光杯之謎。

另外要補充的是,到了清代,隨著歐洲玻璃技術引入,以造辦處為首的本土玻璃制造業中,再次出現了以凹透鏡繞身為裝飾的透明容器。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例為清宮玻璃廠制造的一件綠色玻璃六角紋渣斗,運用歐洲切磨寶石的方法,將球形腹部的表面切磨成一個個等大的六角形,這些六角形連接排列,上下五層,形成龜背紋一樣的圖案。重點是,每個六角形都采取微凹的球面,都是一個凹透鏡,于是,其內會映現出對面瓶壁上連排六角紋的縮影,這樣,瓶身的裝飾不是靠固定的圖案,卻是靠映像,并且,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映像也會有悄然的變幻。
在現代玻璃制造中,此款裝飾手法可謂稀松平常,工藝上也沒有難度。但是,當公元3——7世紀的薩珊工匠用這一手法制造玻璃杯瓶的時候,卻邁出了人類科技史上的重要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