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 +110
特朗普政府青睞“小核彈”,對站在核門檻上的國家是何種刺激
本月9日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在新的《核態勢審議報告》中,提及美國發展小當量核武器的內容,按照媒體的表述,這一行為會給美軍指揮官提供更多的軍事手段選擇,但同時,也會使得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變得更高。該消息一出,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美國核政策走向的各種分析和猜測。
美國青睞“小核彈”帶來負面影響
特朗普自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已經多次表達了對核武器作用的興趣,并提出要加大美國在戰略武器建設方面的投入。就在近期,美俄在外交層面上“大打出手”,相互宣布驅逐對方駐本國的外交人員,同時,戰略武器層面也針鋒相對,俄羅斯宣布將重新啟用鐵路導彈作戰系統。新的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可能會在原有的“巴爾古津”鐵路導彈系統的基礎上對作戰能力進行較大提升。而美國則宣布完成了新型戰術核航彈B61-12的空投試驗,據稱該型號核彈體積小、打擊精度更高,同時,可搭載的平臺也更加靈活,美國空軍的F15E戰斗轟炸機、F22、F35等戰術作戰飛機都可以搭載該型號核彈。

比起俄羅斯重啟戰略核重錘展示戰略威懾力量,美國的舉動更多的是展示出對實際使用核武器的傾向。在B61-12核彈完成試驗后,美國核安全局表示,B61-12核彈的精度高,威力小,附帶的傷害也相應降低,相比大當量的核武器,B61-12可以算得上是“干凈”核彈,這一言論,從側面似乎是對實際使用核武器提供道德上的“借口”,結合特朗普政府有可能在《核態勢審議報告》中提及發展小型核武器這一情況,美國對小型戰術核武器的投入,很有可能是為未來實際使用戰術核武器進行準備。
中國自擁有核武器起即宣布“不首先使用”,至今依然貫徹這一政策,為國際社會樹立了正面的榜樣,而美國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是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門檻,讓核武器隨時能投入戰場使用,這對世界安全和戰略態勢構成了較大威脅,同時,這一做法也動搖了核武器使用的禁忌和不使用核武器的國際慣例,美國未來甚至還有可能會以發展新型小當量核彈頭而重啟核試驗。果真如此,特朗普政府的核政策會對國際核態勢帶來較大的負面沖擊,甚至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倒退,對國際核裁軍、防擴散、全球戰略穩定帶來消極的影響,刺激處于核門檻的國家鋌而走險,更加傾向于發展核武器以自保。特朗普政府對于“小核彈”的青睞應當被密切關注。
中美核戰略關系之表述值得關切
特朗普政府的《核態勢審議報告》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內容,就是該報告如何定義中美核戰略關系。隨著近年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國防部《核態勢審議報告》、《彈道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四年防務評估報告 》三份官方文件中都提及了要與中國構建戰略穩定關系的內容,可以說,這起碼顯示出當時的美國政府意識到了中國戰略威懾實力和中美構建戰略穩定關系的重要性。
但是,美國戰略學界卻對中美是否應當構建或是否存在戰略穩定關系存在明顯的矛盾態度。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戰略武器具備了可靠的生存能力,例如新型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進行實戰部署的戰略核潛艇等。因此,從大局考慮,中美存在或應當建立戰略穩定關系。同時,反面的聲音依舊存在,這一部分學者回避談及中國戰略武器是否具備報復能力,而認為美國應當繼續保持戰略優勢。還有的觀點認為,如果中美建立戰略穩定關系,會使得美國對日韓等盟友的核保護傘失效,把日韓暴露在中國優勢的常規軍事力量之下。因此,為了保護日韓等盟友的安全,中美不應當建立戰略穩定關系,美國應當保持戰略優勢,繼續給盟友提供核保護傘。
美國的軍事行動也和軍方的文件呈現矛盾性。一方面,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開展了持續的抵近偵察,美國近年來持續派遣海空軍事力量進入南海,除了攪局南海局勢的目的,對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偵查,力求掌握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參數也是重要的原因。美軍的這一做法是為了降低中國潛射導彈的生存能力,不利于中美戰略穩定性。另一方面,美國不顧中國的反對,在中國周邊部署具備戰略防御能力的導彈防御系統,近年來尤以“薩德”入韓為焦點,中國方面持續表達了抗議和不滿。而美國對中國的反對一直置若罔聞,甚至高級官員放出了“不關中國的事”這類強硬的表態。在導彈防御問題上,過去一些年,美方的態度是愿意討論,但是拒絕任何承諾以及任何修正。如果美國真的希望如政府文件所述與中國構建戰略穩定性關系,應當尊重中國的戰略利益,而不是想盡辦法削弱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
而特朗普政府即將出臺的《核態勢審議報告》,幾乎不可能不談及中國與美國的核戰略關系,從目前已有的言論中還無法精準地判斷特朗普政府會不會、抑或會如何在《核態勢審議報告》中談及中美戰略關系,但從特朗普政府已有的對核武器表現出青睞的言論和舉動可以預測,不排除特朗普政府在政策文件中做一些積極地表態,但是在具體的軍事行為上繼續謀求戰略優勢,給中美核戰略關系帶來不確定性和負面的影響。
雖然最終美國當屆政府的核政策如何走勢仍需等待《核態勢審議報告》的正式發布才能做出判斷,但特朗普政府的《報告》一些可能的內容逐漸浮出水面,從中可以看出并沒有太多對改善當前國際核態勢有助的內容,冷戰的對抗思維、威懾意識絲毫沒有減弱,國際社會應當對特朗普政府的核政策及具體的行為有所重視。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軍備控制與國家安全方向博士研究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