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共史學工作坊:網絡時代歷史知識的生成,大眾讀史的需求
“公共史學”(public history)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美有近百所大學的歷史系設置了公共史學研究生學位,注重教授史學應用,大大拓展了歷史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相比之下,中國的“公共史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學科定義、范疇甚至對“public history”的翻譯(公共史學/公眾史學/大眾史學等)仍存爭議。
9月5日-7日,第一屆公共史學工作坊(中國)“公共史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來自中、美、英、法、澳等國家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及公共史學的實踐者與會。工作坊中,公共史學的課程設置、如何將史學應用于實踐、未來中國公共史學走向等問題被反復提及、討論,達到了本次工作坊總召集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萌所說的“建立聯系、充分交流”的預期效果。澎湃新聞選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濤和歷史作家張宏杰的報告詳加介紹,以饗讀者。

網絡時代歷史知識的生成
王濤的報告題目為《網絡時代歷史知識的生成》。維基百科在互聯網時代與歷史知識的生成有非常大的聯系,他選取英文、德文維基百科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通過數據分析考察了維基百科在歷史知識生成、傳播中的作用和影響。

王濤首先介紹了維基百科的概況。維基百科于2001年上線,截止2017年已經發展成一個條目總數4000萬、有近300種語言版本的網站。維基百科在Alexa(網站流量全球綜合排名)上的全球排名基本上穩定在前5名,日均有千萬量級的點擊率,在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印度等,訪問量都能進入前10名,很多小語種如緬甸語、越南語、波蘭語等版本的維基百科也有很高的訪問量,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全面、最具代表和最流行的參與型知識平臺”。
歷史類的詞條(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所有詞條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雖然很多學院派歷史學家對維基百科的使用持謹慎態度,但它還是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
根據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男性”、“單身”、“年輕”、“學生”是維基百科作者群體(維客)的四個關鍵詞。王濤認為,維客的這些特質會直接影響詞條內容本身:“男性”和“單身”會決定作者對詞條的關注點以及描述用詞;而“年輕”和“學生”表明很多維客是大學生甚至高中學生,這讓人們有理由懷疑維基百科詞條的價值。

王濤進而分析了維基百科詞條撰寫的三個核心宗旨:可查證(Verifiability)、中立(Neutral point of view)、非原創(No original research),以此探討維基百科的歷史書寫。
“可查證”指的是能夠從可靠的來源對內容進行驗證。雖然維基百科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詞條的編寫結構得到了規范,并且強調信息來源,但是經過更加細致的考察,王濤發現了在線百科獨有的問題:維基百科詞條大量使用網站(尤其是免費網站)作為資料來源。有學者隨機對比了維基百科的50個詞條和世界史學會(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主辦的核心期刊《世界歷史雜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JWH)上的18篇學術論文,結果顯示,維基百科詞條有62%的引用來自網絡資源,而JWH的學術論文只有1.2%的引用與網絡相關。眾所周知,網絡內容泥沙俱下,這也意味著維基百科的可查性潛藏漏洞。
“中立”一直是專業歷史學者所倡導秉持的態度,維基百科的歷史詞條是否符合“中立”原則呢?王濤選取了一些歷史詞條,對比英語版本以及德語版本的維基百科,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維客的歷史書寫是否一致。以馬丁·路德對猶太人的態度為例,英語版直接用“反猶主義”(Antisemitism)這樣有傾向性的標題,表明路德對猶太人的立場;而德語版做了模糊處理,用“與猶太人的關系”來引出路德的猶太人觀。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表明,“中立”在維基百科的人物評價中很難被堅持,詞條作者傾向于強調“本地英雄”,試圖制造歷史敘述均衡的假象。
“非原創”表明維基百科并不鼓勵原創,它更希望維客是知識的“搬運工”而非知識的“生產者”。此外,王濤還指出維基百科的成功要歸功于“協作書寫”的方式,帶來了內容供給的“民主化”,而傳統歷史學家都是在檔案館中孤獨地從事研究的“獨行俠”,不會主動參與歷史詞條的維護與寫作。值得關注的是,有統計數據顯示,10%的維客貢獻了86%的“持久的詞匯瀏覽”(persistent word views,PWV),1%的維客甚至貢獻了70%的PWV,“換句話說,只有很少的維客在歷史書寫的工程中發揮著實際作用,‘人人寫史’可能是一種錯覺。”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探討,王濤指出維基百科在歷史書寫上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然而,維基百科的價值不在于信息的準確性,而在于知識的構建過程,“任何學科的信息與知識都是社會建構的一部分,需要在不斷的研究與對話中得到完善”。通過研究維基百科“歷史版本”頁面的詞條編輯記錄,能夠清晰地看到維客群體圍繞辭條存在著持續性的討論、辨析甚至斗爭。
另外,王濤認為不同語種的維基百科對同一事件的書寫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比如很多語言版本都創建了“9·11”事件的詞條,所有語言版本的記錄最終形成了整個人類的“集體記憶”。當然,在實踐層面,由于“數字鴻溝”的存在,大量人群缺乏互聯網的入口,某些學者樂觀估計的“全球記憶空間”其實并不完整。
最后,王濤回到“百科”的概念。“百科全書”在古希臘的語境中意為“知識的匯總”,在狄德羅的理念中,百科全書需要呈現知識的“統一性”,所以啟蒙時代的百科全書的寫作者們尤其強調“作者的權威”,通過真正的學術共同體來修剪“知識樹”。而隨著維基百科的出現,“作者”被解構,“專家”喪失權威,學術共同體也分崩離析,“知識樹”所代表的完整知識圖譜不復存在。“這種對權威的解構是好還是不好?維基百科是否能夠拓展歷史知識的范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王濤認為,盡管維基百科存在各種問題,仍然值得專業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從公共史學的角度來看,普通民眾非常期待獲得歷史知識的養料,專業歷史學家需要正視民眾的這種精神需求,加入到維客的社群中去,對“歷史知識生成”進行“供給側”改革,減少維基百科堅持的書寫原則所造成的陷阱,以及這些缺陷對歷史知識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學術研究的發展來看,維基百科作為開放的海量文獻資料,需要借助數字人文的方法才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研究。在“數字人文”炙手可熱的今天,通過對維基百科的個案分析,讓歷史學人有機會重新定義史料的范疇,用不同尋常的視角閱讀“文本”,從中挖掘出隱匿的信息。
尊重大眾的讀史需求
張宏杰的報告題目為《尊重大眾的讀史需求:我的通俗史學實踐》。結合自身的歷史寫作實踐,張宏杰分享了他對通俗史學及公共史學的理解。

報告伊始,張宏杰坦承歷史是他在中學時代最討厭的課程之一。“本來非常豐富多彩的歷史被壓縮為干巴巴的事件概述、年份、地點、意義,這種教育方式,在我看來,就象把一盤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好菜冷卻、風干,分解成維生素、纖維素、糖、鹽和味精,讓你一樣一樣地吃下去”。
上大學時,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時代》、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格魯塞的《草原帝國》等通俗史學作品改變了張宏杰對歷史的看法,引導他走上歷史寫作的道路。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讓張宏杰更加理解普通讀者的歷史知識需求。他認為這種需求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基于追根溯源這種人類的本能。家譜就是這種本能的體現。人類本能地需要知道自己這個渺小的個體處于什么樣的空間位置,哪個國家哪個省哪個市;也需要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時間位置,哪個朝代或者時代。了解自己所處這個共同體的歷史,也是因為對這個共同體前途的關心。只有了解一個國家的過去,才能瞭望它的未來。“就像一個坐在大巴中的乘客,你不可能不關心它要開到哪里”。
讀史的第二個層次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張宏杰認為,人類喜歡閱讀歷史,就和他需要早晨起來看新聞或者茶余飯后交流小道消息一樣,都是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的本能決定的。一個人只有盡可能全面地掌握他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真實信息,才有助于他做出一個又一個復雜而微妙的衡量和判斷。新聞是對這個世界的橫向了解,而歷史則是縱向了解,只有這兩個方向交織起來,一個人的信息世界才會完整。
第三個層次的需求是比較專業的,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對某些歷史知識的需求比其他人更強。比如政治家、藝術家、媒體工作者等,歷史是他們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他們了解這個社會必須的工具。
第四個層次是歷史具有強烈的娛樂功能。人們愛看歷史,除了理性的需要之外,更包含著獵奇和消遣的心理需要。唐宋以來,中國市井百姓就喜歡在茶余飯后聽歷史演義。歷史的娛樂性之強,是其他娛樂產品無法取代的。
張宏杰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專業歷史研究者往往對普通讀者的讀史需求有一種誤解,認為普通大眾只需要那些膚淺的、獵奇的、故事性強的歷史普及讀物。事實上,在上述四個層次的需求當中,前三個層次都是嚴肅的讀史需求,只有一定學術含量和思想含量的通俗史學作品才能滿足。對很多讀者來說,這樣的作品也一樣能滿足第四個層次——娛樂性需求,“歷史比小說好看”。
那么,怎么才能滿足普通讀者的嚴肅讀史需要,推動出現更多有深度的通俗歷史作品呢?張宏杰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歷史學界需要對通俗史學抱以更寬容更開放的心態,主動介入到通俗歷史的寫作中去。美國的經驗很值得借鑒,相對中國,美國史學界的包容性更強,史學作品范圍基本覆蓋了不同類型讀者的需要,專業史學和通俗史學和平共處。史學界、出版界、書評界具有“為公眾寫作”的明確評判標準,能夠善待一些頗受讀者青睞的史書新寫法與新類型,因此就比較好地破解了史學影響社會這一難題。
因此,一方面,美國出現了以房龍和史景遷為代表的強大的通俗史學傳統;另一方面,美國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很發達,促進了新興分支學科在美國的產生,其中就包括回應社會的需要而誕生的公共史學。
第二,必須充分研究通俗史學寫作的規律。張宏杰認為,通俗歷史寫作和專業歷史研究有本質的不同。專業研究者寫大眾普及類作品,有時候如同美聲唱法的演員唱流行歌曲一樣,并不見得能輕易成功。
專業研究的思維方式、寫作語言、文體結構,與讀者的需求非常不同,不是把史學專著“口水化”就行了。專業史學的研究成果和通俗史學作品之間,需要一個完全充分的轉化過程。“如果說專業史學成果是生肉,那么通俗史學是熟肉,只有經過精心的加工,讓肉類蛋白質變性,分子結構伸展松散,才能變得美味。從生肉變成熟肉,需要烹飪技巧,所以一個養牛的人想要成為廚師,還需要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這其中的規律值得有人研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