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不打小孩日| 熊孩子該不該打?你想到的答案在這里
遇到熊孩子做奇葩事,最常見的網友留言是,爹媽現在不打,遲早社會收拾他。但是,區分打和虐待并不容易,父母需要更多耐心,尋找更多方法。
疫情上網課期間,多少父母被孩子氣得摩拳擦掌。傳播最廣的段子一定有這一條:

打孩子,有時就像一個段子。
世界各地的學者對打孩子進行了調查,發現體罰普遍存在于多種文化中。比如,在美國,有研究稱,85%的父母報告曾體罰過孩子,其中20%父母報告曾用物體打過孩子,在加拿大,70%的父母報告體罰過孩子,其中三分之一的母親體罰頻率為至少一周一次;在意大利,父母體罰的使用率為30%以上,在肯尼亞,57%的母親報告將體罰作為主要的管教方式,另有37%的母親報告同時使用體罰和說理來管教孩子,在英國,一項針對5歲兒童的父母的調查顯示,輕度體罰的普遍性為87%,嚴厲體罰的普遍性是12%。在我國,有研究稱,39.3%的小學低年齡兒童母親報告在近1個月內對孩子實施過體罰,且體罰超過3次的比例為17.3%。
打孩子,是以身體疼痛感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從而達到管教的目的。它簡單粗暴,似乎也很有效?!艾F在的孩子太幸福了,還是需要一點挫折教育!”“戒尺、藤條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不能丟?!薄叭觳淮颍戏拷彝?。”“養孩子,不打能行嗎?”
還有人發明了科學打孩子的方法,比如曾經在國內掀起熱度的“中國狼爸”蕭百佑,就是用打的方式將三個孩子送進北大?!安贾萌蝿铡⒍〞r監督;完成不好,加以訓斥;還不改善,棍棒伺候?!睋榻B,蕭百佑每次打孩子之前,他會和孩子說明為什么要打,打完后,不管再疼,孩子都要寫一份“檢討書”,總結自己的過錯。在蕭百佑的教育下,四個孩子全部成才,三個子女考進北京大學,最小的女兒進入知名藝術院校。他的長子說了這么一句話:“我曾不止一次想要證明他是錯的,但當我手捧北大錄取通知書時,我哭著對爸爸說:‘將來我有了孩子,一定交給你教?!?/p>
對這樣的教育方法,贊賞者很多,質疑者也不少。人們努力把體罰和虐待進行區別。打孩子是有目的的、是父母意識控制下的,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后果的管教,是權威人物為了管教兒童使用身體力量引起疼痛感,不會造成傷害的行為。然而,現實情況中,人們又不得不承認,打孩子是很難進行規范的。
你打孩子,是否有明確一致的規則?
你是否能保證,打孩子時情緒平穩、力度可控?
你是否在平時給孩子提供了具有一貫支持性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
你是否可以確定,孩子僅僅從“打”中有所學習,而不是受到傷害、虐待?
除了打孩子,你和你的家庭有哪些溫和的教養方法?
什么樣的打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管教,什么樣的打可能變成父母發泄情緒的虐待?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體罰和虐待并非涇渭分明,相反它們存在于父母管教兒童這個行為的連續體上,而選擇體罰作為管教方式,可以成為大人在壓力情況下實施虐待的重要預測因素。
近幾十年的兒童發展研究正在改變人們對“打孩子”的認識。大量研究認為,體罰除了讓孩子學會立即服從外,從長遠看,可能會降低兒童長期的適應力、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結果是得不償失。
其中神經學領域的發現尤其引人注目。幫助我們面對壓力,調節反應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被認為是與人格解體有關的神經激素系統之一。擁有正常HPA軸的人,處于緊張狀態時會關閉不必要的功能,啟動應急反應,分泌一系列激素,有效調動身體和大腦。但是,在生命早期,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緊張和壓力下,動輒得咎,HPA軸就有可能陷入紊亂,長大了反而分不清楚什么時候才是真正的危險時刻。

精神科醫生杰里米·科普蘭與其合作者在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發現,當母猴長時間處于緊張環境中時,從哺乳期開始飼養的恒河猴,其HPA軸常年失調,一直伴隨其進入青春期甚至成年。一句話,早年的壓力可永久性破壞生命體的應激反應。
或許正是出于這些考量,有數據顯示,超過40個國家及哥倫比亞地區在法律上將體罰定為兒童虐待,超過20個國家認為使用體罰必須是恰當的、適度的,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強調體罰限于非致命力量的使用。
1998年,美國反體罰組織發起名為國際不打小孩日活動,將每年的4月30日定為國際不打小孩日,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其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打似乎很簡單也似乎很有效,但是請父母們慎之又慎。如今的教養越來越挑戰父母的耐心,我們需要改變觀念,睜大眼睛、打開思路,尋找更多元、更有用的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