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路同行 | 居家第三十天,回到自身,面對生活本身
寫在前面:
在上海,居家抗疫進行到此時此刻,經歷囤貨,搶菜,到只面對一日三餐,一家人在小小空間里度過了整整一個月了。經歷不相信,失望,沉重,痛苦,控制,再到看淡,平靜,伴隨間歇性的起伏,直到佛系面對一切.....小小的家庭,大大的世界,風云詭譎,誰主我沉浮?

2021年8月12日拍攝,外灘
(一)對夫妻關系的思考
一天中最為放松的時刻就是晚飯后了,我不用洗碗收拾廚房,全部拋之腦后,特別爽快。老張已經申請固定每天晚上收拾碗筷和廚房。他是不愿意在白天洗碗的。有時心理不平衡,會啰嗦幾句讓他白天洗,但是被要求干不喜歡干的事,多煞心情呀!如果他有怨氣,也會影響我一天的心情,破壞目前本不太美好的生活。自從我沒有強迫他干這干那之后,他最近會主動煮飯,拖地,洗襪子,偶爾中午還洗碗,真是可喜可賀!改變發生于覺悟中,而不是別人的管控下。
朋友們不要覺得男人不聽女人的話就是女人沒有魄力或者魅力,非得要整得男人服服帖帖百依百順才彰顯女人的地位和士氣。這只會讓你喜歡的男人有多遠跑多遠。真正的魅力是能讓對方感到快樂,輕松,并能兼顧到家庭的經營。不要逞一時之強而抹殺彼此的信賴。男女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愛憎并盡力做好自己,才能把日子過順,而和諧快樂的生活反過來又不斷激發彼此對生活,對家庭的靈感,激發對方的潛質潛能,奉獻于家庭,實現互補,滋養彼此,才談得上幸福。

2021年8月29日拍攝,濱江森林公園
一味的強調個人在生活中的掌控權,會打破生活的平衡,影響雙方的情感輸出,久而久之,兩個人會成為絕緣體,失去情感聯結,無法感知彼此,失去默契,就很難和諧的過下去了。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兩個人之間也不可能一直和氣順利,就像兩股相互纏繞的繩索,時而分開,時而合在一起,不斷地從生活中經歷,嘗試,總結,進步,形成婚姻的養料,給彼此注入新的營養,讓婚姻的小樹一步步健康成長。經年累月,逐步鑄就心中牢固的信念。
(二)生活日常及思考
現在的居家生活已經變得很有經驗了。早晨一睜眼就想好早餐吃什么,迅速解決了一天的第一頓,不至于那么絞盡腦汁。得益于4月16日買到了面粉,依靠著封控前買的兩包酵母,我已經將紅糖饅頭做的爐火純青,對付這段時間的早餐。兒子不愛吃,每天給他兩個荷包蛋,我倆卻吃的很帶感。每每快要吃完一批,老張提醒我,“還剩幾個饅頭?夠吃一天嗎?” "是不是又要做饅頭了?" 牛奶雞蛋稀飯搭配,這段時間的早餐還比較舒心。
群里一早上通知做核酸,外面喇叭一大早開始叫喚,輪到我們做時,我們已經吃完了早餐。
物資發了有5次了,按照菜的保質期依次消滅了一大半,在這個特殊時期爭取不浪費,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
孩子上網課的日子,11點多就得準備午飯了,嫻熟的到點煮好飯,選好二蔬一葷,算是合理的搭配了,洗好切好下鍋炒,很快第二頓又完成了。只要提前構思好怎么解決一頓飯,就已經完成了一半,因而一天下來也不再那么辛苦???0天了,我幾乎沒有落下一頓飯。
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并不需要太復雜和精致的食物,這些從根本上來說只會增加金錢和時間的消耗。偶爾外出將餐飲變得華麗,更多的只是心靈需要出去游蕩,精致的食物只不過是媒介而已。

2021年9月4日拍攝,新天地
有時上午寫文去了沒有及時煮飯,吃飯時間就推到了1點左右,倒也不會影響下午的網課。他不睡午覺,中午吃完飯會到樓下去玩一會,結識了一個比他小的弟弟,那弟弟管他叫“兄弟”。吃午飯時候還蹲守門口問“兄弟”還要吃幾分鐘下來玩,不停地問“還要幾分鐘”,孩子爸爸過會就回答“還要10分鐘,9分鐘,8分鐘……”兒子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玩,甚至連飯都懶得吃了。
午飯后有時候洗碗,有時候不洗,閑暇的時間我就到沙發上架起電腦碼字,或者是假裝學習的樣子。然而走神分心是主要的,要么刷手機,要么發朋友圈,東看看,西看看,把點點滴滴的時間撒到并不重要的事情上。習慣于發朋友圈后與見不著的圈友們互動評論,讓我感覺我雖然居家隔離著,但不是孤單的,我和他們還能聯系著,我不是一個人。人不能孤獨地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總想要和外界產生點兒關聯,才不是孤單的?!皼]有人能夠真正脫離社會而存在”,這個哲學道理,看來是真的。生命里頭,不能全是孤獨的,也不能全然不是孤獨的。
事實上,我無法定義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難道我愿意把時間用在哪里就用在哪里這件事情不重要嗎?難道非得要學東西,掌握技術技能,提高求生賺錢能力才是重要的?時間為什么不能是閑暇而空洞的,而一定要是滿滿的,才是有意義的呢?有人身世富貴卻懶于勤奮工作,穿著骯臟破爛衣裳,愿意在蹲在墻角,守候路人扔錢幣到他面前的乞討碗里。也有些工作非常體面的“不消費主義者”,他們提倡極簡生活,與非理性消費截然相反,通過簡化物質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奉行環保主義。減少對物質和金錢的依賴,降低欲望,逃脫金錢和物欲的綁架。人要活下去,真正需要的東西并不是很多。這些人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通過不斷擁有而獲得,而是通過不斷簡化。那些騰出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便是看到時間的寶貴,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去做由心而生的必要的事情。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在他的作品《瓦爾登湖》對極簡生活做了全面的詮釋,他遠離塵囂,獨自隱逸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僅靠自己的雙手在森林中謀生。此刻在這個生活物資不足的上海,讀讀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保持獨立的思考是必要的,盡管有時候讓你看上去和周圍格格不入。但是也比繞進他人的規則和喜怒哀樂要強。尤其是在這個要你把做違心事變得合理的社會。有些不合理的事,做著做著就習慣了,一旦習慣起來,事情就變得可怕起來。保持清醒和辨別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混為一談,是對自我生命尊嚴的維護。

2021年9月21日拍攝,南浦大橋
這也許就是,當我空閑下來,而不是匆匆忙忙的時候,回到自身,面對生活本身,才能做得來的思考。也是這段特殊時期的生活,給人的一些啟示。
晚飯后也是我渴望安靜下來的時刻。當我跟完孩子的作業任務,我就想速速回到自己的世界里。無論有沒有做出實質性的事情,比如寫完了多少字,學完了幾個單詞,翻了幾頁書(話說這段時間我根本沒有心思看書,我就不強迫自己了)。從自己的世界跳脫出來,再次連接他們的生活時,我是愉悅的,我能生出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氣氛。而他們,受到我的渲染,也會變得歡暢起來。這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非常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是被束縛著,被指使或捆綁著。當然,誰都是這樣的。我的隨意或者不隨意,只要是在自己的管控下,都會是容易快樂的。幸運的是,老張是個充分民主和尊重個體獨特的人,他支持并希望我繼續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世界。

2021年8月12日拍攝
(三)外界
關于外界,樓下的大媽們開始隔著門分享今天又分到了什么物資了,言語里大抵都是滿足:足不出戶的獎勵。偶爾從窗戶外面看到對面樓棟倚靠著一對老夫妻,或是幾張稍年輕的臉,他們望著樓下發出喧鬧或是大笑的方向,給居家隔離的生活尋點內容。陽光普照的天氣,和風吹拂,窗外衣服床單被絮飄蕩,仿佛一切從未發生改變。
那只定居于此的貓咪,偶爾出現在視野里,就像一閃而過的星光,讓我興奮。
過了今天就是第三十天了,整整一個月,外界的瘋狂讓心情幾經起伏,小小房子里的人生隨著大環境顛簸流離,無法逃脫時代命運的主宰,深深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近乎度過了小半個人生。
本來來自公眾號:亞亞的雜七雜八

湃客正在征集更多抗疫故事:居家生活、心境起伏、社區觀察、志愿者經歷等,歡迎你的講述。投稿方式: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paike0719),備注:投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