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學家談小學科學教育:一年級學不算早,望更多學者參與普及
今年2月,隨著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發布,小學科學課的起始年級將從2017年的秋季學期開始,由原來的三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并將其作為基礎性課程。這意味著全國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課表上將出現一門全新的必修課程——科學課。
對于這項變化,清華教授、神經科學家魯白和北大博士生導師劉穎均認為,小學一年級學習科學課不算早。
科學教育對孩子很關鍵
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體現了國家對于科學教育的重視,那么科學課程的前置對于小學生了解和接觸科學世界有怎樣的意義?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對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又有哪些作用?在8月22日由《知識分子》主辦的“科學隊長·科學第一課”活動現場,清華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家魯白和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劉穎分別以主題演講和模擬課堂的形式表達了他們對于小學科學教育的關注和思考。
北京大學教授劉穎對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表示,對于孩子科學教育非常關鍵,因為科學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能遇到。她從自己海外留學的經歷出發,認為在科學領域“中國以前的教育可能有些太應試化了,都是老師對著課本教書,孩子們就只是接受知識,老師說什么就聽什么”,相對于這種應試教育,劉穎認為探究式學習更能啟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思考。
對于科學基礎教育,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也談到,自己經常遇到一些名校的碩士、博士做科研到一定階段后失去興趣,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太注重功利,太注重就業”,缺乏引導學生發展個人興趣的內容。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科學教育將更加側重于發展能力、培養價值觀以及塑造下一代對于科學的修養,這些在魯白看來是現代社會更為重要的教育理念。
一年級學科學并不算早
6歲的孩子學習科學是否過早?新加入的必修課是否會增加小學生的負擔?對于這些擔憂,劉穎和魯白結合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了解答。劉穎認為,更早地讓科學教育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會對他們的發展更好。因為在她看來,“越小的時候我們對科學和大自然的好奇心越強烈,而到了初中、高中慢慢地因為考試逐漸多了,壓力大了之后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只是想著怎么得高分、怎么去完成一份更好的考卷;但是在小學階段把科學的內容引入,孩子們會非常感興趣,會有特別多的想法。”
魯白也表示,小學一年級對于學習科學而言并不算早,他談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特別注意鼓勵他們兒童時期萌發的求知欲,這種好奇心是難能可貴的,“就像學音樂、學藝術一樣,越早進入的話,你對于科學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從上海帶女兒來參加活動的王芳(化名)向澎湃新聞表示,自己很認同小學一年級開設科學課,她介紹說,因為10歲的女兒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所以特地帶她從上海來到北京參加“科學隊長”主辦的活動。“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點,并不是說科學就是唯一的點,但是我希望中國的科學越來越好。”王芳說。
一年級科學課的增設對于各學校而言,意味著在教師隊伍上需要進行一定的重新安排。談及對于小學科學教師的現狀,魯白提到,小學科學老師不一定有科學研究的經歷,因而不太能夠反映出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價值,例如批判精神、獨創性等等。對此,他認為,教育部和各個學校應該注重這方面對教師的培訓。
另外,魯白也從自己從事科學傳播的經歷出發,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和科學家有興趣參與到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過程中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