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朗普指示對華發起貿易調查是要挑事?更像轉移國內政治焦點
美國當地時間14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針對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以確保美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得到保護。這意味著萊特希澤或將援引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發起“301調查”。

301條款由“超級301條款”、“特別301條款”、配套條款等具體規定組成,因此301調查也有超級301 調查、特別301調查等細分。其中,特別301調查是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市場準入等方面的調查,超級301調查是針對外國設置貿易障礙,阻礙美國對外貿易的調查。按照程序,貿易代表將首先尋求與外國政府協商,以貿易補償或消除貿易壁壘的形式進行協商;如協商無果,美國政府則可采取征收高額關稅、對進口設限等貿易救濟措施。301調查誕生于冷戰時期,具有極強的單邊主義色彩,在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后,數量和頻率顯著減少。此前媒體即已盛傳特朗普將在本周初簽署這樣一份備忘錄,引發市場擔心,美國對中國動用這樣一個較少使用的調查,將傳遞出一個非常不友善的信號,甚至引爆中美貿易戰。
筆者認為,對特朗普簽署貿易調查備忘錄應保持客觀冷靜,稱其會引爆中美貿易戰為時尚早。
特朗普簽署備忘錄的后果有多嚴重?
首先,中方對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已有所預期,不會做出過激反應。特朗普在2016年的總統競選中,就將中國列為攻擊對象,稱入主白宮后第一天就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要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45%的進口關稅。雖是競選口號,但特朗普對中國的擔憂情緒卻是真實的。特朗普自撰的幾本書中,如《跛腳美國》、《我們值得擁有的美國》、《該強硬起來了》、《讓美國再次強大》等,字里行間我們能看出特朗普將美國自身的問題歸咎于外部,試圖從外部找根源的世界觀。特朗普對中國說的狠話有虛張聲勢的成分,但并不全是迎合選民的“花言巧語”,對華強硬是其政策必然的,對中國示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此外,今年4月底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已經發表了2017年度301特別條款的報告,中方對此已經注意到。在報告中,中國被列入了“重點觀察國”名單的第一位,而2016年按字母順序排列,中國是第四位。今年的報告中,要求外國企業轉讓技術或技術合作是美方指責的重點之一。
其次,特朗普政府在涉華經貿問題的處理上其實是較為謹慎的。這與特朗普經濟團隊核心成員都有從商經歷有關,他們對中國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是把雙刃劍有較清醒的認識。對華輪胎特保案讓美方付出慘重代價仍歷歷在目。
奧巴馬政府曾于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特殊保障措施,將稅率從原來的4%調高為首年35%、第二年30%、第三年25%。但為保住輪胎制造業1200個就業崗位,美國消費者卻多支付了11億美元,相當于每個就業崗位的成本高達約90萬美元。消費者花更多錢購買輪胎還對其他商品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美國零售業銷售為此損失了2531個就業崗位。最終算下來,美國實際上因為輪胎特保案凈損失了1331個崗位,“傷敵一千,自損一千二”,得不償失。
特朗普政府在處理對華貿易失衡問題的工具選擇和時機上也是有所考慮的。在工具的選擇上,傳統的“雙反”、特保等措施已經不能滿足國內業界的要求,但以國家安全為名的“232調查”力度又太大。今年4月19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商務部長羅斯牽頭發起對鋼鐵進口的“232調查”,矛頭直指中國。按計劃,調查應在6月底結束,拿出調查結果,但直到今日仍未有定論。媒體透露,遲遲做不出結論的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內政府及商界對此存在嚴重分歧,擔心232調查的“后坐力”過大,要求慎用。因此,在常規的“雙反”調查和232調查之間,特朗普政府最終選擇了一個有力度,但又不是太大的301調查。
在時機的選擇上,上任二百多天以來,特朗普政府一直未有大的舉動。4月15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特朗普任內首份《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報告》,全球曾為之側目,看特朗普政府是否會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結果報告仍未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特朗普本人隨后公開表態稱,中國沒有“匯率操縱”,不是“匯率操縱國”。此次,特朗普之所以欲在中美經貿問題上做文章,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國內政治社會施政嚴重受阻,為鞏固國內基本盤,被迫在對外經貿問題上“找事”,轉移國內政治焦點。
還應特別指出的是,特朗普簽署的是備忘錄,不是行政令。備忘錄從行政力上不如行政令強。在備忘錄中特朗普要求的是萊特希澤決定是否對中國進行調查,而不是已經得出結論,認定中國做法不當,更不是要求馬上對中國采取反制行動。此外,與其他的特朗普簽署的多項行政令、備忘錄中,特朗普列出明確時間顯著不同,在此備忘錄中,特朗普并未加上時間限制。這都說明特朗普在涉及中國的問題的拿捏上還是有所考慮的。
兩只大象如何共處一室
特朗普簽署的備忘錄雖沒有媒體宣傳的那么怕人,但也需對其保持警惕,主動發聲,防止其“誤入歧途”。中國應明確向美方傳遞三方面信息:
其一,特朗普改變貿易失衡的根本方法不是采取貿易保護措施,而是實施一攬子改進的調整措施和提高競爭力的長期政策。
其二,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唯一正確的方式是尊重彼此利益關切,協商解決。中方愿意幫助美方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中國將繼續對美開放,增加從美進口,作為對等,特朗普政府應放寬對中國高科技等出口產品的限制。
其三,中國不懼怕特朗普的貿易救濟威脅,保留反制權利,但貿易戰不能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在貿易戰中不會有贏家。中國會同世界其他國家和組織共同反對美國的貿易欺凌。
對于下一步中美經貿關系走向,我們應該保持客觀冷靜。既要看到中美經濟上巨大的互補性,更應看到差異性。兩只大象同處一室,自然比一只大象獨享碰撞的要多。未來特朗普國內政策議程推進面臨的阻力越來越大,特朗普可能會更多地在外部事務上做文章,中美間摩擦和碰撞可能更加明顯,尤其是在經貿領域,中美圍繞傾銷、反傾銷、補貼、反補貼的摩擦會明顯增多。但歷史向來是在曲折、反覆中前進,中美關系尤為如此。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經濟室主任、副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