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帶4歲半女兒徒步4天走76公里,培養吃苦精神還是折磨孩子

央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近日,主持人樂嘉連發多條微博,分享了他與女兒首次參加沙漠徒步活動的過程。視頻中,樂嘉年僅4歲半的女兒蹣跚前進,跟大人一樣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樂嘉嚴苛的教育方式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這對孩子是積極的鍛煉,塑造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吃苦精神,也有人認為這簡直就在折磨孩子。
“不能停,要一口氣跑到,你今天走了19公里,6萬步路,在沙漠里面加油,絕對不要放棄。加油!”這是樂嘉,一個75年出生的主持人和作家,帶著他4歲的女兒,在甘肅張掖高臺沙漠里第一天徒步20公里之后沖向終點那一刻的聲音,4歲的孩子平地走路都歪歪倒倒,而按照樂嘉的說法,沙漠里要4天跋涉近76公里,樂嘉的微博上有人評價稱這已經不是磨礪孩子了,是折磨。這樣艱苦的鍛煉是否對學齡前的孩子過于殘酷?記者采訪到他,樂嘉認為,“她的問題在于她喜歡走,她很開心,但她走到一半的時候想放棄,不可能讓她放棄,如果放棄了話她以后一輩子她會因為這件事情沮喪,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會給自己找借口,她過了這個坎以后做任何事情她都會告訴自己要堅持?!?/p>
體育運動可以幫孩子強身健體,但是學齡前兒童還在成長發育階段,這樣極限挑戰是否反而傷害了孩子呢?樂嘉回應,“我見到好多好多人是山里的孩子和農村出來的,3歲的時候照樣這樣子走,到現在我也沒發現那些孩子有什么問題。”

中國傳統式家庭教育固然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但是家長們也應結合孩子的自身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把握好度。在國外,家長們又是怎么樣教育孩子的?國外有沒有洋“狼爸”洋“虎媽”? 相關機構會以虐待兒童,來追究父母的責任嗎?
德國:家長主要充當孩子的成長指導 不強迫孩子
德國是一個注重規則和紀律的國家,他們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樣嚴謹認真。長期生活在德國的彭大偉介紹,現代的德國教育一轉傳統教育中嚴厲形象,家長主要充當孩子的成長指導。親子間的關系是民主和平等的,他們很少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也較少要求子女按照他們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在大部分德國網友的眼中,亞洲的青少年或者兒童接受填鴨式的教育是一種很辛苦的工作,不是一個應該享受的童年。
在德國要想取得學業上的成績并非容易的事,彭大偉表示,德國也有補習班以滿足學生取得好成績的需求,但是家長不會強迫學生去上補習班。德國的補習班在很靠后的中學五年級到文理中學結束階段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IB2,但是據了解,上這種補習班的人不是非常多,大多數的中學生父母如果在經濟上能夠保障的話,會讓他們參加一些夏令營,德國家長更重視孩子在集體當中的協作能力、團隊精神、吃苦精神等等的培養。
阿根廷:私立學校孩子學生任務重
多為西班牙和意大利人的后裔阿根廷人,受歐洲文化影響很深,提到他們,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們自由奔放的“探戈”舞,不過,阿根廷的教育卻并不那么熱情奔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前駐阿根廷記者王覺眠介紹說,阿根廷私立學校的學生學習任務很重。阿根廷中產階級以上階層的家長通常會逼孩子學習馬球,即便孩子沒有學馬球的天賦,也會被家長要求學習,堪稱另一種“狼式教育”。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阿根廷的父母也不例外。阿根廷的公立教育雖然免費,但是質量不高,如果在阿根廷下午看到在外面玩的小孩,那毫無疑問是公立學校的孩子。因為在這個時候私立學校的孩子還在上課或者參加各種補習班。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阿根廷有條件的家長都盡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也開始了自己的“虎爸、虎媽”之路,因為如果不嚴格要求的話,孩子很有可能在各方面都落在同學的后面。阿根廷優質教育核心的理念是傳統價值的延續和高水平的學術,為此名校的孩子要學藝術、體育、音樂和外語,阿根廷私立學校的孩子能學習幾種語言就要學習幾種語言,因為西方語言本身比較接近,南美又有很多歐洲移民的后代,所以學法語、葡萄牙語、英語、意大利語這幾門外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除了必修的課程之外,孩子放學還要去學提琴、繪畫、音樂、戲劇這些西方文化的藝術精華,這和阿根廷強調傳統價值觀的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到了假期孩子還要去歐洲上各種夏令營學習歐洲的貴族精神,光會踢足球還不夠,還要學習曲棍球和英式橄欖球,因為體育在西方教育當中占據了和智育相等的地位,如此一來孩子們幾乎沒有什么休息時間,一直在運動場上,藝術教室和補課班當中度過。阿根廷馬球的水平很高,中上階層都喜歡馬球,為了讓孩子未來能夠在馬球場上有所表現,家長從小就送他們去學習馬球,很多孩子休息日的一大早就要趕到郊外去學習騎馬,如果他們當中有的人天生就是與馬合不來,家長就會非常著急甚至會罵孩子。
日本:教育孩子標準嚴重 注重培養堅韌和頑強品質
在日本,我們經??梢栽诙炜吹酱┲绦涠萄澋膬和趹敉忮憻挕?吹揭恍┖⒆釉跊]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安營扎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進行自救活動等。日本人認為,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旅日華人黃學清介紹,日本對孩子的教育向來嚴格,不過,嚴格教育和虐待的界限也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為什么你成績這么差,你知道我為你花了多少錢嗎?你哥哥的成績比你好多了……”不少日本的父母也這么對成績不好的孩子發脾氣。日本的專家認為這是語言暴力,熱心教育的父母雖然都說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但是已經對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壓迫。日本也曾經出現過幾次不堪忍受家長的嚴格要求,殺害父母的重大案件。比如十年前有一所有名的高中學生殺害了母親,并且放火燒毀了自己的家,其原因是父親命令他未來成為醫生,如果成績不好就會被痛罵,于是才采取了這種方式對父親進行報復。2011年左右日本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教育虐待”,就是違背孩子的意愿強迫其孩子不愿意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對孩子的要求到底是教育行為還是虐待行為,這條界限或者標準是什么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日本從幼兒園起就培養孩子們努力和忍耐的品格,比如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教育專家來看,日本的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的孩子就被要求跪在地板上擦地板,是一種虐待行為,而日本的教育認為這可以培養孩子吃苦、服務、合作、愛護身邊環境。日本有其獨特的環境,如何培養孩子既能適應這種環境,又要培養他們保持個性、不喪失自我,一直是日本社會探討的問題。
(原題為《樂嘉帶4歲女兒沙漠徒步76公里 日本也注重培養吃苦精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