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石二度下海,年過古稀“尚能飯否”?

雷達財經出品 文|張凱旌 編|深海
71歲的王石或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IPO。
4月8日,港交所網站顯示,深石收購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深石收購“)遞交了上市申請,發起人為王石及亞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亞投資本”)。
根據招股書,這是一家注冊地在開曼群島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目前并無業務,收入為零。其設立的目的是在申請上市集資后,通過物色收購的方式,讓目標公司得以更快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的SPAC機制是在今年1月1日剛剛設立。
此外,深石收購的管理層中還包括劉二飛、張朝陽、劉姝威等業界知名大佬。
1983年,32歲的王石辭職下海,到深圳創業。次年其便組建了萬科前身——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不久后,萬科成為了中國首家公開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其市值至2017年底達約3444億港元。
2017年,王石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自己攀登珠峰時郁亮專程來探望的合影,宣告了萬科王石時代的落幕。不過卸任萬科董事會主席后,王石依舊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其不僅投身于賽艇、綠色環保、公益慈善、攝影等領域,還屢次在大健康產業出手布局,并且在去年喜得貴子,讓網友感嘆“寶刀未老”。
已不再年輕的王石重新下海,還能帶給人們“驚喜”嗎?
風起SPAC大潮
公開資料顯示,SPAC最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但直至2014年前后,其才逐漸被市場所接受。近兩年,SPAC更是成長迅速,甚至成為了美股市場中的主流上市模式。
結合SPAC Insider和Nasdaq Economic Research數據可知,2014年時美股市場的SPAC上市數量僅有12個,總融資金額也僅為18億美元。但至2020年,SPAC上市數量已發展至248個,首次超越了當年傳統IPO的上市數量,籌集資金約833億美元,更是占到了同期美股IPO總融資額的一半以上。
2021年,SPAC上市模式愈發受到企業青睞,美股市場的SPAC上市數量暴漲至613家,總融資金額也狂飆至1624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嗅到商機的港交所也聞風而動。2021年12月,港交所公布引入新規則,在香港設立全新SPAC上市機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截至目前,新規下已有12家SPAC企業遞表。
為何這種新模式如此流行?雷達財經了解到,SPAC公司由一個或幾個發起人聯合成立,其目的就是通過上市募資,然后再去收購有發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與傳統IPO的流程相比,通過SPAC上市更為簡單,所需時間也更短。
SPAC與此前的“借殼上市”也有一定區別。畢竟“賣殼”的上市公司往往主業萎靡、股價低迷、還可能存有負債或糾紛。其他企業買殼的過程,也是接盤的過程。而SPAC由于賬面上只有現金,無任何業務,因此不存在這個問題。
不過,SPAC模式的缺點也很明顯,其繞過了傳統IPO嚴格的審查,在信息公開、財務情況等很多核心合規指標方面,對散戶都很不友好。
此外,SPAC企業需在上市后的24個月內公布并購交易的條款,或在36個月內完成并購交易。否則,其將被迫停止運作并清算托管賬戶。
以SPAC公司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其所看中的是標的股價大幅上漲帶來的收益,而在無法預知未來并購交易的情況下,標的對投資者來說無異于“盲盒”。此時,發起人和管理團隊的背景就成為了普通投資者選股的重要依據。
在行業人士看來,這正是港股已經遞表的12家SPAC公司背景中,資本大佬頻出的原因。在這些發起人里,既有招行、農行這類大型金融機構,也有春華等知名私募股權資本,還有阿里前CEO衛哲、李寧公司創始人李寧、前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等資本界大佬。
而具體到深石收購,除王石外,另一位發起人亞投資本是一家創立于2016年的私募股權公司,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管資產超15億元。
執行董事中,劉二飛是亞投資本掌舵人,曾在高盛、摩根、美銀美林等多家金融機構任職高管,在大中華及東南亞等多個地區擁有逾25年投行及私募股權投資經驗;其還曾接手助力過中海油、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南航等十多家國企在海外的融資、上市。
張天則是北大經濟學學士、金融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曾就職于摩根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
獨立非執行董事中,張朝陽是搜狐創始人;劉姝威自2017年起擔任萬科獨董,自2019年起擔任格力電器、中光學等公司的獨董;林倩麗為遠洋集團現任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主席及戰略與投資委員會成員。
關注“綠色”和健康
雷達財經注意到,2021年4月就曾有王石正籌備發起設立自己的SPAC公司的消息。報道稱,王石組建的SPAC將傾向于尋找大健康、運動科技及城市生活更新領域的合適企業和投資機會,未來計劃在美上市。
如今雖然改道港股,但王石所專注的方向并未有太大改變。
招股書顯示,深石收購的策略是物色并收購已準備好把握脫碳經濟增長趨勢的目標,其擬專注于綠色科技、環保消費品與服務兩條主線的投資。
其中,綠色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科技、智能城市、房地產科技、電動汽車(EV)、清潔能源、物聯網(IoT)、自動化、智能制造、智能建設及碳捕獲、應用與封存(CCUS);環保消費品與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數字服務、健身與娛樂、運動娛樂、服裝、食品與飲品,以及家居產品。
而亞投資本目前所擁有的十余個投資項目,也恰好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出行、先進制造、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
事實上,這部分內容也是王石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
早在1999年,王石就已辭任萬科總經理一職,此后他的“不務正業”給股民和網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石曾一度沉迷登山活動。2003年5月,其以52歲高齡成為了中國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人,此后的四年,王石一鼓作氣,先后登上11座世界高峰。
基于對登山、探險的熱愛,王石很早便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問題。2009年,其在哥本哈根代表近100位的企業家發表《北極宣言》,此后他就成了氣候大會的常客。直至2021年11月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王石仍作為萬科公益基金會董事長出席并發言。
2010年,萬科公益基金會發起“零公里行動”,在此背景下王石人生第二次登上珠峰。“我們這次登珠峰不留任何垃圾,包括自己的糞便。下山之后,登山隊帶了幾噸垃圾下來,全部做分類回收,還把氧氣瓶委托給藝術家做成裝置藝術,在上海世博會展示。”在2022年3月的一場演講中,王石曾如是形容自己再攀珠峰的經歷。
2014年,王石治下的萬科宣布明確“碳減排”目標,其也成為了全球房地產行業首個公開制定全面、明確碳減排目標的企業。
即便是在從萬科正式隱退后,王石也沒閑著。2018年,王石宣布出任遠大科技集團聯席董事長,與好友張躍攜手挺進環保行業;同年,王石還出任了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集團董事會聯席董事長。
不過,遠大科技和華大集團并未因王石的到來而取得進一步的突破。相比之下,近5年王石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了“深石系”方面。
天眼查顯示,剛剛離開萬科不到半年,王石就創立了深石管理咨詢(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深石管理”),并以此為平臺,開始不斷拓展運動、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業務。
截至目前,深石管理擁有實控權的公司多達15家,其還曾有4次對外投資經歷。關聯公司中業務最為成熟的莫過于深潛公司。
作為近20年的資深賽艇運動愛好者,王石于2018年將原有帶企業家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的體育+教育課程正式商業化形成深潛學院,其以賽艇運動為特色和切入點,業務主線為“深潛體育”和“深潛教育”,為企業與團建機構提供服務。2019年,深潛DeepDive曾獲基石資本數千萬元人民幣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王石反復提到“創業”二字。
2019年,在回答媒體關于“深石具體在做什么”時,王石稱:“我的創業才剛開始,深石在做的是創業,我覺得五年之后(2024年)說比較合適。”2021年,王石又在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表示,當年是他的70歲,他已決定重新創業。
行業人士:下海能否成功取決于王石投入精力
王石是個安分不下來的人,也是初代企業家中為數不多并不掩飾自己愛出名的人。
大學畢業后,王石曾被分配到廣州鐵路局工程段,其還在1980年考入廣東省外經委,做招商引資工作。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于是他下海創業,縱情施展自己的經商才華。
萬科的崛起,讓王石的人生逐步邁入巔峰,他開始上博客、出自傳,還一連出了很多本。向外界傳遞出的價值觀很“硬”。
從萬科退休后,王石依然精神飽滿。其曾在視頻中透露,自己2021年立的flag全部超額完成:讀書超過300本,運動公里數超過3000公里。與此同時,其還有充足的精力為新事業而四處奔波。
不過,王石也曾因其“大嘴”屬性飽受爭議。
2018年1月23日是王石的67歲生日,這一天他在北京水立方進行了一場名為《回歸未來:到文明的源頭擁抱未來》的演講。不過,這場時長210分鐘的演講內容更像是對王石自我經歷的回溯,過程中他一度淚流滿面。
王石在演講中提到,自己經歷的至暗時刻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彼時,王石曾表示,“萬科捐出200萬元是合適的”,并規定“普通員工限捐10元,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一時間,王石受到了極大的輿論壓力。
十年過去,飽經滄桑的王石對此依然耿耿于懷:“大概內容兩點:第一,200萬(捐款)我認為是合適的;第二,要求提示員工捐款不要超過十塊錢。就兩點我就成了歷史罪人。原來曾經在中國有影響力,有名望的著名企業家,而且登上珠峰的這人,突然就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我追求的偉大的企業,在道德倫理上一定要有制高點的,但是現在說‘你雖然物理高度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還沒有墳頭高’。”
王石的痛苦在于,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熱衷公益、有道德訴求的企業家,但公眾卻將他視為一個吝嗇、十惡不赦的人,甚至有人勸他辭職來給社會一個交代,他為此感到孤獨、被孤立。
“他可能不在意‘名氣’,但真的很在意‘名聲’。”有行業人士曾評論道。
但這兩年,王石的“名聲”并不算好。其先是因卷入清華大學“捐贈門”,遭到萬科前員工的口誅筆伐;后又因與田樸珺公開戀情、老來得女,被不少網友直呼“人設崩了”。
行業人士認為,如果王石二度下海,并取得成功,將有助于提升王石的名聲。
王石二度下海能否成功?前述行業人士認為,創業需要一副好身板,王石作為運動達人,身體素質一向不錯。此外,王石不缺人脈和資源。但創業是件很瑣碎的事情,王石在萬科就習慣當“甩手掌柜”,萬科有完善的管理,但新公司沒有,如果王石在深石收購投入的精力不夠,深石收購將很難崛起。
這次下海能否成為王石的“正名之戰”?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
注:本文是雷達財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