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美與共:與00后學生一起尋找昆曲之美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想象共同體”的地基和屋頂,都因文化而來。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更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然而,我們的教育對象——00后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他們知道的三國是游戲版的,他們眼中的李白是王者榮耀中的動漫人物,文言文成為學生們最為苦惱的學習內容之一,歷史中講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常常被他們戲稱為“消失的文化”、“老文化”。傳統文化遇見了現代尷尬。
好在附中的選修課和社團課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因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愛好而建構,于是我設計了主題為“歷史文化篇”的課程,其中一項內容是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戲劇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沒想到還真的吸引了一批感興趣的00后,當然也混進了一些不太感興趣的學生。課堂上,學生們對是否要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戲劇昆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感興趣的G同學說:“我覺得,在近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在尋求中國自身發展的訴求下,我們或多或少淡漠了或者主動拋棄了一些本國的傳統文化。前幾天語文課講到昆曲,我發現同學們印象中的昆曲,僅限于課本中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及從來不看的戲曲頻道。在流行樂盛行的當下,昆曲更被視為陳年舊貨,傳統文化如何發展成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
“我的看法是,傳統戲曲內容老套,表演程式化,節奏緩慢,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看戲的以老年居多,昆曲在年輕人中缺乏市場,我個人就無法理解語文老師說的昆曲之美,那些咿咿呀呀的調子無法跟上時代步伐,我是不會去聽的。”“興趣不大”的H同學如是說。

面對傳統,00后學生往往有“霧里看花”之惑;面對世界,又難免有“鄉愁何寄”之困。對傳統戲劇不感興趣成了他們的“特色”,這不由讓我感慨。2001年,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且名列榜首,中國古老的昆曲藝術受到國際認可,國家文化部對昆曲也提出了“保護、傳承、發展、挖掘”的八字方針,此后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近些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和昆曲愛好者都在努力推動昆曲的發展和延續。作為“百戲之祖”,昆曲本身具有文化、歷史、美學等多維價值,因此被稱作傳統文化藝術的璀璨明珠。然而,由于缺乏了解,學生對昆曲依然沒有興趣亦無認識,不想聽不想看不愿接納。怎么辦?我抓住學生對昆曲美不美的說法,調整課程內容,準備開設《尋找昆曲之美》系列課程,試圖讓學生通過觀摩、了解以及探究昆曲,培養他們對昆曲藝術的認知與情感,促使他們走進昆曲的世界,感受“非遺”的魅力。
為此,我詳細收集了國內歷史學科在拓展課上進行戲曲藝術普及教育的相關資料,并編寫課程提綱:第一階段以專題講座形式,觀看香港中文大學的“微課”視頻,輔以教師講解昆曲歷史,目標是初步接觸、激發興趣。第二階段播放經典片斷,請來了專業昆曲表演者吳燕妮老師講授相關知識,在觀看昆曲過程中,達到體悟、欣賞的目標;并通過討論最終確立五個傳承民族文化的專題,即“昆曲之文字美”、“昆曲之服飾美”、“昆曲之表演美”、“昆曲之聲音美”、“昆曲之歷史美”,由學生組成小組自主探究。第三階段是課堂交流展示,此時教師的角色已從臺前轉為幕后,打通課堂邊界,引入社會資源,教學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得以充分凸顯。
在專題講座階段,吳老師介紹了昆曲閨門旦表演的審美特征,女生們戴上點翠頭面,配以頂花、邊鳳,身著淡粉、水綠、鵝黃、湖藍等清麗色彩的帔和褶子時,一個個現代“女漢子”立馬化身為美艷清麗的古典美女,搭鬢、踢裙、蕩腳,一顰一笑間透著古典的優雅與嫻靜。當然,課堂內的昆曲學習并非以表演為目的,借此引發學生對昆曲的興趣與關注,豐富其情感世界,促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思考與感悟才是要義。

在交流活動階段,學生們根據用途和創意,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所收集的資料,并以故事形式分享,同時附上書面報告。各小組學生還分別講述了他們一個月來走進昆曲、體驗昆曲的經歷。
表演組的J同學介紹說:“我們小組向專業的老師請教,了解到了昆曲‘載歌裁舞’的表演形式,學習了通過用手勢、腳步等肢體動作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當我們親身嘗試吊嗓子、走圓場,甚至生平第一次畫臉、包頭,才真正體會到這門古老藝術之美。”
歷史組的Y同學有著更深的理解:“昆曲的劇本大多具有較為深廣的歷史文化背景,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社會生活,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昆曲藝術寶貴之處,不僅是昆曲本身,還有其中的歷史、文學之美。昆曲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雅樂’嗎!它獨特深厚的美學傳統與獨具神韻的東方風格,對于我們民族乃至人類都具有永恒的魅力。”
體會昆曲之美的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民族的心聲與家國的情懷。一些原先對昆曲較為排斥和抵觸的學生開始變了,H同學感慨地說:“我原來喜歡傳統文學,但不喜歡傳統戲劇,總覺得它們太假太做作。然而現在我不得不承認,放慢腳步,放緩節奏,靜下心來感受昆曲,有一種空谷幽蘭的意境。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說的,昆曲的動作、唱腔、詞情水乳交融給人豐富的享受。”
由H的轉變開始,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從抵觸、拒絕到接觸、感悟。受到學生交流的啟發,我決定進一步深化探究活動的主題,要求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寫一篇活動感悟:(1)從昆曲效應來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與現代對接?(2)在現代化的軌道上疾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的中國如何定義自身?
這些開放的問題引來了學生更為深層的思考,S同學寫道:
很久以來,失去了時代的連接、缺少了情感的溝通,傳統文化在許多人眼中逐漸成為一堆零散的符號、呆板的素材。而在近距離接觸之后,才開始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強大向心力”及其豐富的“時空存在”。昆曲在發展中不斷融合創新,“亙古亙今,亦新亦舊”。這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我們振興傳統面向未來的底氣。
學生的文字讓我驚艷,我因勢利導:弘揚傳統文化已贏得社會共識,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也呈“井噴”之勢,但“泛產業化”“戲說歷史”“簡單重復”卻屢見不鮮,這是為什么?如何真正實現心靈深處的文化“還鄉”與“尋根”?……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同學還積極參加昆曲社團,將昆曲文化、藝術和故事加工成各類創意文具。按學生的說法,就是讓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場景,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這才是最好的傳承與發展。

從“昆曲美不美”的爭論到開設昆曲系列課程,從《尋找昆曲之美》到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教師精心設計話題,普及“非遺”知識,營造人文氛圍,力圖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文化傳承是面向未來的一種積極文化建構,更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必由之路。
教學的意義需要通過學生真實的學習、內心的感悟來實現,教師要善于等待時機,抓住課堂啟情點,找到有共鳴的視角、發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現有深度的思考,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美美與共”,收獲更多的熱愛和尊重。教師更要善于積極引導,讓學生在動心、動情的過程中生成價值取向。這些傾情投入的00后,他們未必會真的投身戲劇事業,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肯定會有更多理解和認同。情感的知識化,知識的情感化,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歷史課堂才是有意義的教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