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州展三千年青銅全形拓影,共賞秦地與楚地青銅文化
全形拓,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是使用宣紙和墨汁,輔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青銅器等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原到紙上的傳拓技法,在所有傳拓類別中難度最高。
《吉金墨影·“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形拓精品展》于2017年7月29日在杭州恒廬美術館舉行?!芭炫刃侣劇保╳ww.usamodel.cn)了解到,由河南與浙江兩省文化廳主辦的此次展覽反映絲路萌芽(先秦時期)秦國立國之初與中原楚國春秋時期,秦地與楚地青銅文化的發展、交融,并以金石全形拓片的形式集中展示。

展覽分《大秦·創世紀》、《中原·青銅器》、《楚風·春秋器》、《楚風·戰國器》四個篇章,102幅反映絲路萌芽時期(先秦時期)秦、楚青銅器文化的全形拓展品驚艷西湖。
這是一場國內極為罕見的全形拓大展,也是河南、浙江兩地文化交流的一次盛會,對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形拓技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策展人之一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戴家妙介紹,全形拓出現在清嘉道年間,由馬起鳳、六舟等創始,后由陳介祺加以發展,民國后周希丁、馬子云等名家在吸納西方繪畫的基礎上,將這門技術推向極致。晚清以來,由于西方石印、珂羅版、照相等復制技術的傳入及廣泛應用,傳統傳拓技術急劇走向衰退。近幾十年,這門技術不僅鮮為民眾所知,更面臨著瀕臨失傳的窘境。

此次“吉金墨影·“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形拓精品展”反映絲路萌芽(先秦時期)秦國立國之初與中原楚國春秋時期,秦地與楚地青銅文化的發展、交融,并以金石全形拓片的形式集中展示。此展共展出全形拓作品一百余幅,共分為《大秦·創世紀》、《中原·青銅器》、《楚風·春秋器》、《楚風·戰國器》四個篇章,其中多組展品以套系形式展出,涉及鼎、簋、鐘等器物,在國內較為罕見。此展對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形拓技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大秦 · 創世紀:秦早期青銅器全形拓
近代以來,關于秦人族源,學界流行“西方戎狄說”和“來自東夷說”?!妒酚洝份d,秦先世出自顓頊,商代晚期已經“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葉封邑于秦。

上世紀90年代,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和圓頂山出土屬于秦公室之文物,由所出青銅器多有“秦公”銘文,結合器物、形制、紋飾判斷,“秦公”應不出秦襄公、秦文公的范圍,屬秦開國初期階段。從這些青銅器的元素可知,嬴秦世代雖與戎狄通婚、雜居,但秦的主流文化,卻無疑應屬于華夏文明體系。
此展秦早期文化青銅器全形拓,文物多出土于甘肅禮縣。通過全形拓,可感知嬴秦早期在西垂地區成長、壯大的歷史。

對鳳紋方壺及全形拓展品
龍紋繁紐秦公镈及全形拓展品
竊曲波帶紋列鼎和瓦棱紋列簋,全形拓展品
中原 · 青銅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青銅器全形拓

蟠虺紋鼎全形拓展品
楚風 · 春秋器:西周春秋楚文化青銅器全形拓


春秋時期,一位流著申國之血的楚國貴族在中原丹淅之地入殮下葬。長眠于此的楚國申公之孫——彭無所當然無法想象,2500年后,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人正以贊嘆的目光,通過全形拓來欣賞他生前用以彰顯尊貴身份的青銅器。
一尊青銅繁鼎的蓋和腹部內側飾的銘文拓片,清楚表明了彭無所的身世:“申公之孫無所自作繁鼎,以正以行,永保用之,眉壽無疆?!贝苏钩幕嚆~全形拓系列真實展現了這批青銅器的年代、形制、規格以及紋飾、工藝,對研究青銅文化的發展演變,為中原文化、楚文化與土著文化的交匯融合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蓋中環飾銘文:“彭公之孫無所,自作湯鼎,眉壽無疆,永保用之”。
肩部環飾銘文:“彭公之孫無所。擇其吉金,自作湯鼎,眉壽無疆,永保用之”。
環帶紋方壺及全形拓展品
彭子射飤簠及全形拓展品
簠蓋和底內各有銘文:“彭子射兒,自作飤簠,其眉壽無期,永寶用之”。
楚風 · 戰國器:戰國時期楚文化青銅器全形拓


展覽將持續至8月12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