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文物案件大量被瞞報,還是利益在作祟
今年上半年,十三陵思陵石刻文物被盜案被曝光后舉國關注。在7月13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透露,近三年國家文物局匯總各地案件的接報數遠低于實際案件的發生數,三分之一的文物案件是由媒體曝光或群眾舉報的,這就是監管漏洞。

十三陵被稱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它位于北京近郊的昌平,照理說應該享受了高標準、高規格的保護。但是,非但一對石刻燭臺在安保人員的眼皮子底下不翼而飛,而且在此后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十三陵管理部門擅自決定不按照規定報告上級文物主管部門,不報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簡直匪夷所思。
為何瞞報成了文物案件的常態?有媒體報道,十三陵方面發現燭臺被盜時,正是國家旅游局對十三陵景區整改后的復評時期,如果被盜一事公布,可能會面臨“5A被摘牌”等風險。話說白了,還是利益在作祟。
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當下,很多負有文物管理之責的部門,并沒有把文物保護視為首要的職責,而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利用文物變現。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文保工作被要求服務于旅游開發的“大局”。無論是不恰當的“修舊如舊”,還是瞞報文物被盜案,都是文物管理部門本末倒置的做法。
在當前文物保護格局中,文保部門和文保專家缺乏實際話語權,是文物保護不受重視的一大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性質為政府派出機關,除了負責十三陵、居庸關等周邊文物保護,還履行十三陵鎮的政府職能,辦事處主任兼任鎮黨委書記。景區發展與文物保護集中于一個部門之身,這樣的管理體制決定了管理者更傾向于從地方眼前利益的角度決策。越是重要的景區,越可能實施這樣的體制,專業的文保部門和組織反而插不上話。
可資對照的例子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僅提高了文物保護水平,還擴大了對游客開放空間,重塑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就是因為專業文物工作者在故宮保護中占主導地位。
瞞報負面消息,如環境污染事件,是很多政府部門的通病,如今又加上了文物被破壞事件。一些政府領導干部面對負面事件,不敢負責、怕擔責。一出問題,他們首先關心頭上的烏紗帽能不能保住,其次關心本地的發展能不能維持,最后才想到文物保護本身。身為管理者,心中沒有對文物保護深沉的愛,一舉一動都想著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全,無疑是不稱職、不合格的。
很簡單的道理卻未被一些領導干部醒悟——紙包不住火,瞞是瞞不住的。很難理解當時決定瞞報石刻燭臺被盜的領導者的心態,他們究竟是幻想偷盜者良心發現、主動歸還燭臺,還是以為憑借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回燭臺,抑或是指望文物盜竊案永遠瞞下去,自己任期結束后不必受到追究?無論是哪一種想法都是荒謬的,也是違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
國家文物局承認三分之一文物案件是由媒體曝光或群眾舉報的,表明了文保部門治理文物案件瞞報的決心,但這個數字讓人不寒而栗——有多少像“十三陵文物被盜案”那樣的重大文物案件至今被瞞而不報?有沒有“鎮國之寶”被損壞或盜竊后被隱瞞?這是全社會關心的,也是負有文物保護職責的相關部門理應解答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