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松芳︱別有因緣咸水妹
本文為《別有因緣咸水妹》上篇。
咸水妹名揚上海灘
近現(xiàn)代以來,因為上海的國際國內(nèi)地位,以及廣東人在上海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廣東許多事物揚名于開埠后的上海,比如“食在廣州”,筆者在《民國味道》一書中有深入的考述,此處不贅。再比如“咸水妹”,則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風(fēng)月史也是經(jīng)濟和文化史的一個重要側(cè)面和重要反映。
在筆者能搜檢得到的文獻中,最早記述“咸水妹”的當(dāng)屬咸豐、道光時期曾為官嶺南的劉楚英。劉楚英,字湘蕓,四川中江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授甘肅羅平知縣,咸豐九年(1859)升任廣西梧州知府,同治二年(1863)調(diào)署桂林知府,同治三年回任梧州府。他同治九年刊刻的《石龕詩卷》中有“別有因緣咸水妹,絕無滋味淡巴菰”句。按:淡巴菰即煙草。清王士禎《香祖筆記》說:“呂宋國所產(chǎn)煙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絲薰。”也有寫作淡巴姑的。如俞正燮《癸巳存稿?吃煙事述》:“煙草出于呂宋,其地名曰淡巴姑。”但孫橒(字詩樵)的《余墨偶談》(同治十年刻本)說這首詩作于上海。故其又在《咸水妹》條說:“上海蛋戶之為海娼者,人呼之為咸水妹。”光緒十七年(1891)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張心泰《粵游小志》“妓女”條,也有“有蛋戶為海娼者,人呼為咸水妹”的記述,語言與此雷同,或?qū)龠^錄。張曾隨父宦游兩廣,光緒十三年謁選,官至宣化知府。也是同治九年刊刻的毛祥麟的《墨余錄?風(fēng)月談資》,未點名咸水妹,更點睛咸水妹:“更有廣東流娼,與之雜處,裝飾異土著,不梳高髻,不第裙,不裹足,飾無珠玉,……人呼為鹽酸梅,蓋言品味雖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煩,一若津津乎有余味也。”大約因為未履粵地,耳食上海景觀,得有此說吧,當(dāng)然也不廢其傳神寫照之處。后來徐珂輯撰《清稗類鈔》,也有類似從音之說,但不至于泛指廣東流娼:“西人呼妓曰咸飛司味,華人效之,于接應(yīng)西人之粵妓簡稱之曰咸水妹,然有時也接本國人,惟不能使與西人相遇耳。”
風(fēng)月事常在風(fēng)聞間,所以,咸水妹的故實,越到后來,似乎越模糊:
俗呼粵妓為咸水妹,不知其何所取義。對山書《屋墨余敘》(即指毛祥麟《墨余錄》,毛字對山)則謂為咸酸梅,以其物雖微,食之亦頗有味也。昨日有咸水妹鄭雙喜者,強拉某洋人入室尋歡,洋人不依,雙喜偽向之纏擾。洋人怒甚,大聲斥之,適二百四十號巡捕得得而來,乃解送英公廨。(《英界公堂紀事》,《申報》1895年1月30日3第4版)
再后來則引發(fā)起考究來——何謂咸水妹?或叫“咸酸梅”,荷蘭語之音譯也:
滬俗稱粵妓曰咸水妹,不知其意云何,亦不知其言自何而來也。按咸水妹專接西客,我國明時已有荷蘭人足跡,即當(dāng)時所謂紅毛番也。初至廣東沿海一帶貿(mào)易,漸與一蛋戶之為妓者接觸,故或謂咸水妹為荷蘭語之譯音意云妓也。清初人詩有“別有風(fēng)情咸水妹,絶無滋味淡巴孤”之句,蓋為上海作也。又蘇滬一帶,水與酸之音近,妹與梅為諧音,清毛祥麟蘇人,《墨余錄》云粵妓妝飾異土著,不攏頭,不裹足,飾無珠玉,善歌,雖不解其詞,然娓娓動聽,猶云其品雖未佳,亦可以解愁除悶,正如咸酸梅之津津有味也云云,則咸水妹即咸酸梅之轉(zhuǎn)音歟?不可得而知矣。(中國《咸水妹考》,《申報》1923年11月19日第8版)
一考證,一認真,就有人較真,提出訂正意見,以為更應(yīng)是英文Hanasomaemia之譯音:
昨閱本報中國君所作《咸水妹考》一則,說自有理,惟據(jù)余所知,尙有一說,亦頗有價値。按咸水妹乃英文Hanasomaemia之譯音(譯意美女)。咸水妹專接西客,故西人呼之為咸水妹,理似較長也。不知中國君以為何如。(大荒山人《咸水妹考補遺》,《申報》1923年11月22日第21版)
然而,終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十年之后,有心之人再作考證,認為起源于香港,似乎了很大的進步:
上海的妓女中,有一種專接外國人,叫做“咸水妹”的,我想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這名詞的來歷。
據(jù)說咸水妹的發(fā)源地是香港:當(dāng)香港割歸英國辟為商埠后,外國人漸漸的上岸經(jīng)商。其中一班兵艦上的水手,終日無所事事,便靜極思動,要找尋妓女尋歡作樂。可是我國的那些妓女,因為見他們生的相貌,和我們異樣,都是黃頭發(fā),藍眼睛,很覺得害怕,所以誰也不敢接近他們。只有在海面上那些搖舢舨船擺渡的女子,伊們時常渡外國人上下輪船的緣故,都看慣了,言語也慢慢地互相能通達,那班外國人乃和伊們兜搭起來,伊們自后也就以此為業(yè)了。
香港本是一個海島,海水是咸的,伊們又都在海面做生意,所以叫伊們“咸水妹”!——以后便成了接洋人的妓女的通稱。這個“妹”是廣東俗語,作女子未曾出嫁之稱,又可作婢女解。現(xiàn)在往往有許多人,凡是廣東妓女,都叫伊們做“咸水妹”,那是錯的。(陳天賜《咸水妹考》,《申報》1936年10月3日第17版)
有考證,有質(zhì)疑,原本有助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可是有時質(zhì)疑是在倒退;此番質(zhì)疑者即是如此:
三日本刊《咸水妹考》謂“海水是咸的,伊們都在海上作生意,所以叫做咸水妹。”雖則頗似言之成理,然而終覺牽強得厲害,據(jù)我所知:咸水妹乃Handsome Maid的譯音,猶之德律風(fēng)(電話),馬達卡(汽車),色老夫(跑街),康白度(買辦)等,是一樣的,未能照字面來解釋,否則便攢進牛角尖去了。(郭振方《咸水妹是譯音》,《申報》1936年10月20日第16版)
如此堅持說咸水妹是Handsome Maid的譯音,那還不如十年前大荒山人的水平;迄至今日,海上所謂的名家們,也常煞有介事地考證咸水妹的淵源,水平也還是二三十年代的重復(fù),毋庸例舉;中國學(xué)術(shù),多是低水平的重復(fù),于此可見一斑。其實曾履咸水妹源地香港并有深入觀察的王韜,其刊刻于光緒元年(1875)的《瀛濡雜志》早已指出其為音訛:“滬人遂訛稱咸酸梅,謂其別有風(fēng)味,能領(lǐng)略于咸酸之外。”(王韜《瀛濡雜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頁)越到后來,似乎越搞不清楚,如《圖畫日報》1910年第304號碧《嗜好與俗殊咸酸》仍稱:“滬上曲院現(xiàn)象,雖繪不勝繪,然以大致論之,連日各圖中已略具梗概,惟花界中別有所謂咸酸妹者,(或作咸水妹),其命名不知何所取義。若非俱系粵產(chǎn),能操西語,故所接狎客皆系西人。唐人詩:‘嗜好與俗殊咸酸。’咸酸妹之專接西人,殆知西人之嗜好,與華俗不同乎?因作是圖,以補曲院現(xiàn)象之關(guān)。贊曰:似花非花,似葉非葉,粵女婆娑,西賓款接。渾身倩潔,曰咸水妹,嘉名特別。”
商業(yè)繁華,風(fēng)月繁盛,自古而然。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之所以被作為新開通商口岸首選,以其良好的港口貿(mào)易條件,所以,開埠之前,上海城內(nèi)固無妓院以應(yīng)客,可黃埔江的商船上卻可得享此般服務(wù):“道光以前,上海黃浦多泊賈舶,土人每以舟載妓應(yīng)客,舟子輒高聲呼曰:客欲喚妓乎?客應(yīng),即移棹至矣。”(徐珂《清稗類鈔?娼妓類3》,孫國群《舊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引)王韜也說:“向時,浦中賈舶停橈處,士人輒載?院客溯洄其間。春風(fēng)上下,其聲曰‘唯’。泊舟者聲相應(yīng),即攏舟送至,衾裯笙笛咸備,晨鐘初動,便來引去。于萍水中作魚水歡,恬不為怪。”(王韜《瀛濡雜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頁)
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發(fā)展二三十年之后,繁華便成,風(fēng)月自然不敢遲滯。亦如王韜說:“黃浦中,向有船妓,略如蛋戶。日將暮,駛附海舶,分宿各幫。其海舶全身白堊,俗謂之白肚皮船,俱舶浦心。舶中所攜紅毛酒,貯以玻瓈瓶,色紅味甘,辣如丁香,功勝媚藥。楊征男《淞南樂府》云:‘淞南好,海舶塞江皋。羅袖爭春登白肚,琉瓶卜夜醉紅毛,身世總酕醄。’今此風(fēng)稍息。近虹口處,間有西洋妓艘,歳一二至。華人或易西國裝束以往。其有江干僦屋,獨處無郎,號稱西域葡萄者,邇來亦殊盛。”(王韜《瀛濡雜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頁)就其著眼于洋人的,據(jù)1871年的不完全統(tǒng)計,英租界有專接洋人的妓院27家妓女92人,華洋兼接的35家131人,專接華人的382家1352人;法租界共有250家2600人,其中洋人常去的24家90人。有了這么一個數(shù)量,自然惹人關(guān)注。([美]蘭能?科林《上海史》,孫國群《舊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引)這似乎還不包括咸水妹:“華妓洋娼之外,別有所謂咸水妹、淡水妹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十,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且不說咸水妹,粵妓總是少不了的,因為粵商縱橫四海,尤其是潮州商幫,很早就踏足蘇(州)松(江,上海)地區(qū);乾隆《潮州府志》說潮州“婦女妝束,以航海往來蘇松間,相仿者甚多”,可見往來之盛。洋商北上,粵商繼往,相關(guān)服務(wù)群體也跟著蜂擁北上,在虹口北四川路、四馬路一帶,仿佛建了一個廣東城。馮爾康教授說,上海本以移民為主,客屬移民約占4/5,而廣東人又占客屬移民的1/5,不可謂不多。梁元生教授也說,在1840年代末期和1850年代初期,廣幫以八萬人之眾雄居上海移民群體第一位,后雖讓位于得地利之便的寧波幫,但也始終保持住第二的位置。初期廣東商人幾乎壟斷了上海的對外貿(mào)易,進而影響到相關(guān)貿(mào)易政策的制訂,被費正清教授形容為“上海的廣東化”。在這龐大的廣東人群體中,自然有蛋家,有咸水妹;洋商們需要妓女的服務(wù),這種服務(wù),除了少數(shù)洋妓,就只能由在廣州時就已與洋人打慣了交道的蛋家妹或廣東妹承擔(dān)。

咸水妹的香港淵源
從《申報》第一次關(guān)于咸水妹的報道即轉(zhuǎn)載自香港《華字日報》,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援引香港成例要求咸水妹進行定期身體檢查,可知上海的咸水妹之稱,淵源自于香港;前引陳天賜的《咸水妹考》說得也實在很靠譜。之所以未被廣為采信,或許因為都是第二手材料——未曾親見親歷之故。上海人的香港觀察也與此合。如王韜在光緒丁亥(1887年)寫就的《漫游隨錄》中記他1867至1869年應(yīng)邀赴歐西考察途中,在香港期間的見聞,即提到咸水妹:
上環(huán)高處為太平山,兩旁屋宇參差如雁翅,碧窗紅檻,畫棟珠簾,皆妓女之所居也。粉白黛綠充公牣其中,惜皆六寸膚圓,雪光致致;至于弓彎纖小,百中僅一二。容色亦妍媸參半。其有所謂“咸水妹”者,多在中環(huán),類皆西人之外妻,或擁厚資列屋而居,佳者圓姿替月,媚眼流波,亦覺別饒風(fēng)韻。或有乞余作香港竹枝詞者,余口占答之云:“絕島風(fēng)光水面開,四重金碧煥樓臺。海天花月殊中土,誰唱新詞入拍來。”
不過,這里的“咸水妹”,大抵同于今日的二奶,而與上海作為妓女的接待水手洋商的“咸水妹”,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在上海,咸水妹僅指招接洋人的妓女,如光緒二年初刊的葛元煦《滬游雜記》說:“粵妓寄居滬地者,招接洋人,為咸水妹;應(yīng)酬華人,為老舉,簪珥衣飾皆有分別。”(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頁)“類皆西人之外妻”者,稱為“廣東婆”:
日前因廣東韋王氏及優(yōu)人楊月樓一案,聞上海紳董有稟請禁止婦女看戲之舉,因未能防范于前,尚欲求補苴于后,可謂因時救弊,煞費苦心,亦善舉也。然余不能無議焉。夫洋場之所稱為婦女者,良家尚不及半,其實則廣東之咸水妹、洋人所包之廣東婆,與夫本地之長三、么二、說書先生、花鼓戲私窩子、花煙間女堂倌、拚頭婦搭腳娘姨居多,有如許光怪陸離之婦女,而欲其咸遵約束,不犯律法,豈不難哉。(《禁止婦女看戲論》,《申報》1874年1月6日第2版)
而在《申報》上關(guān)于楊月樓案的筆戰(zhàn)中,代表“廣東四直州二直廳七州七十七縣同人”諉粵人之過于香山之一邑,也作如此區(qū)分:“蓋粵人所稱為糠擺渡(俗名買辦)、細崽、廣東婆、咸水妹者,均系香山一縣男女也,生無恥之鄉(xiāng),習(xí)不堪之業(yè),在粵人己不齒之于人類,而香山男女方以此為生財之路,致富之端,揚揚得意,以為光榮實甚。”其實,王韜所謂的“粵俗呼之為咸水妹”,或只限于香港一隅,不可推之全粵;粵地幾無此叫法,后敘。
明確把上海的咸水妹與香港的咸水妹等量齊觀的,是1903年廣東佛山人吳沃堯(1866-1910,筆名我佛山人)開始在《新小說》雜志連載的后來被譽為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之一的《廿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作者幼隨父祖生于北京,兩歲即返鄉(xiāng)居,二十歲左右抵滬謀生(當(dāng)時上海和海外是廣東人外出謀生兩大去處)。因著這個身份和經(jīng)歷,他談起咸水妹當(dāng)然要靠譜些,當(dāng)然也不脫“上海印跡”;小說第三十三回《假風(fēng)雅當(dāng)筵呈丑態(tài) 真義俠拯人出火坑 》第一次寫到咸水妹時,地點就在上海粵人聚居區(qū)的一家妓院:
在虹口一帶,地方不遠就到了,打開門進去,只見那咸水妹蓬著頭,象才起來的樣子。我就問:“景翼有來沒有?”咸水妹道:“有個把月沒有來了,他近來發(fā)了財,還到我們這里來么,要到四馬路嫖長三去了。”
然而,這個期間的咸水妹,已經(jīng)非復(fù)從前的“交接洋人”,曾經(jīng)引得滬上名妓都折腰的咸水妹,而是地位遠次于上等妓女長三,而且早已“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服務(wù)粵人等的中下等妓女了。而其正式對“咸水妹”作出解說,則要到第五十七回《充苦力鄉(xiāng)人得奇遇 發(fā)狂怒老父責(zé)頑兒》:
看官先要明白了咸水妹這句名詞,是指的甚么人。香港初開埠的時候,外國人漸漸來的多了,要尋個妓女也沒有,為甚么呢?因為他們生的相貌和我們兩樣,那時大家都未曾看慣,看見他那種生得金黃頭發(fā)藍眼睛珠子,沒有一個不害怕的,那些婦女誰敢近他?只有香港海面那些搖舢舨的女子,他們渡外國人上下輪船,先看慣了言語,也慢慢的通了外國人,和他們兜搭起來,他們自后就以此為業(yè)了。香港是一個海島,海水是咸的,他們都在海面做生意,所以叫他做咸水妹。以后便成了接洋人的妓女之通稱。這個妹字,是廣東俗話,女子未曾出嫁之稱,又可作婢女解。現(xiàn)在有許多人,凡是廣東妓女,都叫他做咸水妹,那就差得遠了。
香港的咸水妹之說,延續(xù)甚久。戴望舒的《蛋家雞》也錄有此說:“有人說‘咸水妹’就是蛋家中之藉父母遺體營生者……也不免冤枉了蛋家。其實,‘咸水妹’是專做外國水兵生意的;做皮肉生意的蛋家妹叫‘水雞’,以其交易在船中進行也。(可是其中未必盡是蛋家,非蛋家之下水當(dāng)雞者亦不在少數(shù)),他們大都會唱幾句‘海里珍珠容易搵’等的‘咸水歌’,又有一身結(jié)實的皮肉和腥氣咸魚味。戰(zhàn)前筲箕灣和香港仔多得很,聽說只消幾毫子就可以真?zhèn)€銷魂。”(盧瑋鑾等主編《淪陷時期香港文學(xué)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13年版,第365頁)
到了大陸咸水妹早已絕跡的1960年代,白先勇先生的小說中還有咸水妹的描述:
夜來香二樓舞廳的人影子在暗紅的玻璃上,幢幢晃動,廣東舞曲睡眠不足似的,有氣沒力的拖拉著。騎樓上一個穿黃色緊身旗袍的女人正在和個葡萄牙水兵拉扯著,“夜來香”三個霓虹燈的大字,照得她生滿了魚鱗似的緞子旗袍閃閃發(fā)光。她半身探出騎樓外,浪聲笑著,水兵攬住她的腰肢,往房中拖去,黃衫女人兩手扒住騎樓欄桿,一頭長發(fā)跌到胸前,她的笑聲尖銳而凄厲,淹沒在四面涌來的麻雀牌聲中。她生過麻瘋,他們說,她已經(jīng)梅毒攻心了,他們說。她是中、西,葡、英的混雜種,她是灣仔五塊錢一夜的咸水妹。坐在“夜來香”的門檻上,撈起她的黃旗袍,擦拭給她梅毒蛀掉了睫毛的眼睛,她擤著鼻涕,揉著她粉紅色的爛眼角。合家鏟!她咬著發(fā)烏的嘴唇哼道,哄死人啦!講好五塊錢,那個死鬼提起褲帶飛溜。我要吃飯啊!我趕著他叫道,只要五塊錢,五塊錢哪!合家鏟!合家鏟!香港女人都差不到哪里去了,他半瞇著眼睛,漫不經(jīng)意的說道,香港女人,香港女人!有一天,香港女人都快變成賣淫婦了。兩百塊的,廿塊的,五塊錢一夜的。大使旅館的應(yīng)召女郎,六國酒店的婊子,灣仔碼頭邊的咸水妹。揩著梅毒蛀爛了的眼圈,大聲喊著:五塊錢一夜!(小姐,報紙說用水時縮成一個禮拜四小時哪。)嗯,香港快被曬干了。香港在深藍色的海水中,被太陽曬得一寸一寸的萎縮下去。(白先勇《香港——一九六O》,臺北《現(xiàn)代文學(xué)》1964年第21期)
省港一家,為什么獨獨強調(diào)香港淵源呢?這點外人殊為難解。因為從前廣州雖然一口通商,但對洋人還是防范甚嚴,不僅禁止洋商攜帶女眷居住廣州,連日常活動都嚴格約束,“惟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準其前赴海幢寺、花地閑游散解”。(梁廷枏《粵海關(guān)志》(校注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頁)外出飲酒嫖娼,更是不容:“如有不肖男息為外人仆役,引外人擅離夷館飲酒、狎妓,或趁夜攜妓回夷館者,巡邏、更夫及捕快均可逮捕之。”(劉詩平《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yè)帝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頁)而且廣東人一種獨特的保守性,也不容洋人染指華妓。如1836年,幾名外國水手把船駛近一艘提供性交易的花船,其中有個人趁著酒勁跳上去,很快就被8到10個廣州男人的攻擊,在朋友的幫助下才被救出。(Charles Toogood Downing,The Fan-Qui in China, vol.1, London: Henry Colburn, 1838, pp.243-244.)
當(dāng)然,洋商特別是外夷商船水手既有性的強烈需求,利之所趨,作奸犯科之人之事必有,有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花船的“河旁小艇”,主要活動在外國水手聚集區(qū)黃埔等廣州周邊水域,被外國水手戲稱為“愛之船”,正是這些“愛之船”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性需求。(Paul. A. Van Dyke (范岱克), “Floating Brothels and the Canton Flower Boats 1750-1930”, Review of Cultur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o.37, 2011, p.129, pp.142,)這種非法狀態(tài),也容易引發(fā)惡性案件。如1781年11月11日下午,英國商船水手埃文斯?沙澤?梅特和見習(xí)少尉巴頓乘坐小船前往廣州城,途中接引兩名妓女登船,逗留了大約半個小時之后離開,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不見了三塊銀元,導(dǎo)致一場斗毆的發(fā)生,埃文斯永遠失蹤。中國的涉案人員則被廣州地方當(dāng)局逮捕,審訊后承認了犯罪行為并被懲處。(英國印度事務(wù)部檔案 IOR/G/12/73, 14 November, 1781, pp.12-13.上引的海外文獻資料,轉(zhuǎn)引自冷東、沈曉鳴《黃亞勝案件辨析》,《學(xué)術(shù)研究》2014 年第12期)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外國人士在廣州的活動是不可能出現(xiàn)咸水妹的,至少不至于公開出現(xiàn),當(dāng)然就不會有所謂的咸水妹之名稱。
作為中國民俗學(xué)奠基性刊物的中山大學(xué)《民俗》雜志,當(dāng)年也是將廣東的蛋家與香港的咸水妹區(qū)別對待的,也指向了咸水妹的香港淵源:
蛋民的名目:
……
D.蛋家妹,蛋家仔,蛋家波,蛋家佬:蛋民之中,又因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有其各別的名目。“在岸上,少女名之曰蛋家妹,少婦名之曰蛋家仔,婦人名之曰蛋家婆,男人名之曰蛋家佬。這至今還是一個普遍的名詞。”
E.咸水妹,水雞:“蛋家妹是在香港澳門間,或咸水的海岸飄泊者,又叫咸水妹,(或減飛水妹)當(dāng)然做妓女的也有。……前清季世到近年,上海也有咸水妹了……”又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廣東之蛋婦條云:“粵有所謂水雞者,即所謂蛋婦也。……此等水雞則注意于夜市。(《蛋家》,《民俗》1929年第76期,第22頁)
外江人士抵粵近觀細察,也可以明白及此:
船戶多蛋民,不準考試,隸南番河泊所大使管轄。此等人多搭寮而居,陸居者少,俗呼蛋家。蛋婦俗名水雞,順德陳村呼為泥蟹,香港呼為咸水妹。冶容論淫,不顧廉恥。東船西舫,斗艷爭妍。樂此者呼為打水雞。(且寄廬主人《兩粵見聞錄》(續(xù)),上海時報館《滑稽時報》1915年第3期,第9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