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國家級江北新區獲批兩周年:盛名之下,仍“挑戰重重”
江蘇首個、全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2周歲了。
兩年前,南京江北新區被國務院批復成為國家級新區,一時間被賦予多重功能: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
這些“光環”的背后,則意味著國家和區域的重大使命和責任。曾經的“荒地”能否蝶變為“黃金地”,曾經的“落后生”是否會趕超成為“領頭羊”,外界一直在關注。
7月1日,南京江北新區兩周年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坦言,江北新區獲批兩年來,成果眾多,但同樣“挑戰重重”。

在中國坐標中重新認識江北新區
據官方人士向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介紹,南京江北新區的誕生經過了4年的時間。
2011年7月,南京市首次啟動建立江北新區可行性研究。 2014年6月,江蘇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申報設立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2015年6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南京江北新區。
至此,我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成立,為國家發展大棋局又添一枚棋子。
當時的批復文件中,對江北新區的定位是:與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聯動發展”,逐步建設成為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
在此之前,一江(長江)之隔的江北區域,一直是南京發展的短板和“洼地”。南京要“跨江發展”的口號也喊了10多年。
即便如此,占南京37%土地面積的江北新區,人口占南京的1/5,其經濟總量目前卻只占南京的1/7。
而躋身“國家級”,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其戰略地位。國務院在批復中說道,南京江北新區是長江經濟帶與東部沿海經濟帶的“重要交匯節點”,對于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培育東部沿海地區率先轉型發展的新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對此解讀說,江北新區地處我國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字形交匯處,東承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西聯皖江城市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地區發展的重要節點。
這也意味著,南京江北新區不僅是長三角和東部沿海的重要節點,還要成為向西帶動安徽、長江中上游城市等中西部地區的開放門戶。
據《新華日報》報道,江蘇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江北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完全改寫對江北發展的定位,“江北不是輔城、不是副中心,發展江北不再是縮小差距,而是要打造整個南京發展的新引擎,提升南京城市能級和地位”。
“南京在未來國內城市版圖中占據何種地位,南京在長三角的地位能否鞏固,南京能不能扮演好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江北新區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該負責人說。
圍繞“新”字做文章
7月1日南京江北新區兩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羅群介紹,兩年來,該區著力培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羅群說,江北新區的GDP、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保持著高于江蘇省、南京市平均水平的良好勢頭,推動新區發展實現了順利開局,新區效應開始逐步顯現。
2016年江北新區GDP達1839.63億元,同比增長8.5%——外界注意到,這一增速比南京市GDP增速僅高了0.5個百分點。
不過,江北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區正在不斷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力爭今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可比價增速達到15%。《南京日報》報道說,若按這樣的增速,預計到2020年,江北新區占南京的經濟總量比重將達到1/4乃至1/3,成為揚子江城市群乃至全省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據介紹,目前江北新區制定了自主創新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出臺了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創新創業“十條政策”,在人才引進、眾創空間建設、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強扶持。
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激勵下,兩年來,一大批科創孵化器、眾創空間迅速成長,創新型企業加速集聚。
目前,江北新區已與德國弗勞恩霍夫IPK研究所簽約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聯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組建“生命可持續研發中心”;與英國劍橋大學籌建劍橋大學中國(南京)科創中心;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落戶新區。
“努力將江北新區打造成為全省未來創新策源地、引領區、重要增長極。”羅群說,江北新區要圍繞“新”字做文章。
為了破除一直制約著江北新區的發展的交通短板,羅群介紹,兩年來,新區已累計建成濱江大道等各級道路20余條、50余公里,中心區“四橫五縱”主干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地下綜合管廊一期10公里已經建成。
今年的6月25日江北新區發布了《江北新區城市規劃編制成果匯編》。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未來規劃了過江通道有19處之多。如若實現,江南江北的交通阻礙將不再是問題。
“成績單”下的挑戰
面對已成立兩年的國家級新區,羅群也承認,當前江北新區也面臨許多挑戰,兩年前困擾新區的難題仍然存在,“比如體制問題。”
目前,南京江北新區的總體規劃范圍包括浦口區、六合區及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江北新區以超級“管委會”的模式運行,而其所在區域的實體行政區(浦口區、六合區、棲霞區部分街道)也獨立運行。如何從更高層面統籌各行政區域的資源、協調其利益關系,實現深度融合、整體效能最大化,也頗費思量。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京祥教授也曾在有關新區的研討會上說,制度成本是新區絕不該被忽視的高昂代價。“江北新區平臺眾多,最近剛整合兩園、兩街道為直管區,但從長遠看,江北新區盡早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整合將極大降低制度成本。”
其次是交通問題。盡管建成了一些軌道交通和快速、高速路設施,但對于與南京主城區和周邊的聯動依然不夠。
再是民生配套,醫療、教育等資源匱乏。文化、商業等設施體量更無法與主城區相提并論。
上述這些資源配備不齊,就意味著難留住企業與人才。“過去東大和南大就選址在江北新區里的高新區,2000年左右遷走了,為什么?就是城鎮化水平不夠,城市功能沒有齊全。”南京江北新區規劃國土局局長陳家祥對澎湃新聞說。
不過,這種狀況也一直在改善。陳家祥介紹,新區目前的規劃以“產、城、人融合”為理念。
“新區整個生態環境本體很好,但它是一個帶狀形式,中間被很多山體所割裂,因此我們的一個任務就是想怎么把空間布局的形態和山水相結合,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從而打造一個宜居、有活力、使人氣能迅速聚集,使創新空間、城市空間、人的居住空間能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的城市。”
以新區內的高新-大廠片區為例,陳家祥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該區定位為科技研發中心,周圍有山,區內有小區、學校、醫院、文化體育中心,地鐵、過江隧道就在不遠處,所運行的產業也在進行提檔升級改造,一些不符合該區定位的廠商陸續被遷出,讓高科技的力量進去。
“實現產城人融合的理念,讓人安下心來生活工作。” 陳家祥表示,去年一年該區吸引了兩千多家企業落戶,其中有200家是之前因為環境不好搬遷出去,而現在又回遷的。“城市功能完善了,人家看到了規劃看到了前景。”
“每一個城市有他的發展定位和山水風貌特征。作為江北新區,這樣一個發達地區大城市邊緣區域,同時承擔國家功能戰略,沒有現實可復制的樣本,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適合它發展的路徑。” 陳家祥對澎湃新聞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