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大新公司到市百一店,轉型都是為了適應時代變革

6月19日,上海市百一店迎來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停業改造,開啟新一段轉型之路。
市百一店的前身是上海“四大百貨”之一的大新公司,它于1936年開業之初就領風氣之先,成為了遠東地區第一家安裝自動扶梯的百貨商場。
當年上海大新公司有多輝煌?它又如何從大新公司轉型成為上海市百一店?6月1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史學者葛濤就上海大新公司的流金歲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一下居于“四大公司”之冠
1936年1月10日,上海大新公司的正式開業打破了南京路上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家樓高十層的壯觀建筑三面臨街,身處南京路、勞合路、西藏路之間,占地面積八畝多,是當時上海最大建筑之一,一下居于“四大公司”之冠。
“上海大新的創立者是廣東香山人蔡昌,此人彪炳史冊的業績就是創立了大新公司。大新率先創立于香港,繼而在廣州、上海開張營業。在蔡昌一手打造的大新商業帝國中,上海大新公司成立的時間最晚,但影響卻最為深遠。”

葛濤介紹,當年負責大新大廈設計的基泰工程司曾發表《上海大新有限公司建筑計劃大意》,從中可見大新的開業為上海帶來多少“前所未有”:一樓柜臺占地之多,為上海各百貨公司單層商場之最;頭層共有柜臺約三千尺,數量為上海各大公司之最;設立地下商場,開創了上海乃至全國的先例;一樓鋪面安裝了載客自動扶梯,每梯每點鐘可運客四千人,同樣是上海乃至全國的首舉。
在大新開業當日,《申報》頭版整版廣告放了張大新“自建十層大廈”的插圖,還有“設備電動扶梯無勞跨步,裝置冷暖氣管四時如春”、“推銷中華國產搜羅美備,選辦環球物品總匯精華”這樣的對聯式廣告語。

民族思潮帶來了“國貨運動”
從大新內部百貨來看,確實是應有盡有,琳瑯滿目。
比如地室有“南貨糖食、火腿皮蛋、參燕銀耳、京果海味、五金器皿、廚房用具、搪瓷鋼精、廉價貨品”;鋪面賣“罐頭伙食、糖果餅干、水果洋酒、雪茄香煙、攝影機料、水瓶眼鏡、文房用具、中西藥品、化妝香品、西裝用品、草帽氈帽、棉毛內衣、頭掃梳具、手帕手巾、絲毛線襪、女手提夾、雨傘皮夾、禮券鮮花”;二樓設“家私用具、皮筴衣箱、氈毯被褥、銀質用品、象牙琺瑯、各國鐘表、中西樂器、電器料器、福州漆器、江西瓷器、玻璃洋瓷、兒童玩具”等。
“從嬰兒到老人,各個人生階段的上海人,都可以在大新公司買到相應的生活用品。不出大新大門,即可享受吃、喝、玩、樂及購物的樂趣。這種說法,在當時絕不為過。”葛濤說。
而從貨源來看,不難發現大新既有“中西藥品、各國鐘表、玻璃洋瓷”,又有“南貨糖食、福州漆器、江西瓷器”,既有“環球百貨”,又有“國貨”。“在二十世紀20年代前后,民族主義思想在全社會范圍覺醒,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潮流。在這種形勢下, ‘國貨運動’應運而生,愈演愈烈。”葛濤稱,當時大新在四樓設商品陳列部,專門用于陳設、展示國貨,也是支持國貨的創舉。
融合了中西商業管理優點
每年11月來臨后,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惠羅、福利、中華隨即打響“硝煙四起”的商戰。新開業的大新公司也立即投入1936年秋冬季的減價促銷大戰之中。當年11月21日《申報》刊有大新公司“冬季特別廉價貨品”的廣告,稱“專搜羅中外應時上等貨品”,“以最低價出售為大眾服務”。
“廉價促銷是大新很重要的經營方略之一。”葛濤稱,除季節性減價活動外,開業周年紀念也是促銷的大好時機,而專銷廉價商品、全國“唯此一家”的地室商場更是大新推行“經濟化”方針的標志。1937年1月10日,上海大新迎來開業一周年,當日大新除“特廉貨品大量推銷”外還舉行摸彩活動。

除了“價格戰”,四大公司還有一大共同之處,即管理體制有濃重的家族經營色彩。上海大新的總監督、正司理、副司理等管理層核心職位皆由蔡氏家族成員擔任。“但大新終究是近代西方模式的大型商業企業。在具體管理上,上海大新采用的是以近代資本主義商業企業管理模式為主、結合中國傳統因素的方式。”
葛濤舉例,在招聘員工方面,大新既看重推薦,也重視考試。一方面“是否有熟人介紹,籍貫是否為廣東”等因素極為重要,另一方面涉及算術、珠算、英語、商業知識等方方面面的招考也是基本形式。人事部門還特意制作了應聘者的“談話登錄表”,設置語言、行動、服裝、儀態、體格、思想、嗜好等欄目并逐一考評。
而在上海大新的日常管理中,嚴格、周到、細致、嚴謹的風格貫穿始終。在設備管理方面,各商品部設置了當時極為先進的電動收銀機,收款時可將年月日、金額自動打印在發票上,還可隨時累加收款總數,每日結帳時按動電鈕即可結算出營業額。在員工服務方面,從各部主任到營業員、練習生、糾察、電梯司機、勤雜人員、送貨員,一律被要求在工作時間身著不同款式的制服,令人為之一振。
葛濤評價:“上海大新公司的管理模式師承近代西方大型百貨公司,同時兼具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濃厚色彩。對于1930年代上海的商業環境而言,這種管理模式融合了中西商業企業管理的優點,因地制宜,是大新取得經營佳績的重要保證。”
市民娛樂文化縮影
在葛濤看來,大新對于上海城市生活的意義超越了商業層面,它也和上海城市文化發生了化學反應。“近代上海的文化猶如海洋般博大精深、絢麗多彩,而大新公司除了通過日常商業經營展現生活文化,還通過以畫廊為代表的城市藝術、以游樂場為代表的大眾娛樂文化和上海市民發生聯系。”
大新公司當時在四層特設畫廊,專供書畫家及其他藝術家展示其作品,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吹進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隨著展覽業務的繁多,大新又在二層另辟專區,承辦各類藝術展覽。
據上海地方史志的相關資料顯示:大新公司舉辦的各類美術展覽共達189次,其中包括1947年近代滬上著名雕刻大師薛佛影的個人雕刻作品展、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的三毛原作展,皆體現了海派藝術的成就。
“另外,大新公司附設的大新游樂場則是市民通俗娛樂文化的縮影。”葛濤稱,當時大新大樓四層以上為公共娛樂場所,五樓設酒樓、舞廳,六至十樓為大新游樂場,布置精巧,引人入勝,號稱“天臺十六景”。“就規模而言,大新游樂場較之先施、永安、新新三家的游樂場更大,內有8家劇場,座位2000余,日均游客約達8000人次,如逢節假日,更達到約1萬5千人次。”
大新游樂場的舞廳也馳名上海。1936年10月10日,大新舞廳午餐廳藉中華民國國慶舉行開張典禮,時間從正午十二時起至下午五時止。開幕之際,除邀請各大舞場的舞星前來伴舞外,還向舞客、舞女免費贈送茶點。主持典禮的,是聞名遐邇的電影紅星“梁氏四姐妹”梁賽珍、梁賽珠、梁賽珊、梁賽瑚。

此外,大新游樂場還引進了室內溜冰、電影話劇等在當時非常新穎的娛樂項目。葛濤說:“只要踏入大新游樂場,即可領略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上海通俗娛樂文化的全貌。從更深遠的意義而言,上海大新在其存續的十余年內象征了一種理想化的近代上海城市生活方式,這是一種中產化、富裕、西化的城市生活形態。”
第一百貨商店因何誕生
不過,上海大新的繁榮也是短暫的。葛濤表示:“其實包括大新在內, ‘四大公司’在上海解放后都面臨著經營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轉型。四大公司得以孕育、誕生、發展的社會環境已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對于新社會而言,并不需要舊社會類型的百貨公司。”
葛濤解釋道,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環球百貨已無法繼續經營下去。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封鎖,上海與西方的傳統貿易聯系基本斷絕,從國外自行訂購商品已不可能。此外,國民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對待西方的社會情緒與民國時期相比已產生了天壤之別。“上海解放后,大新公司除了庫存中殘存的洋貨,已不再繼續向國外訂購貨品。國貨終于在所售商品中占有了壓倒性優勢。”
另一方面,大新公司的顧客群體也發生了變化。“雖然自開業之初起,公司就聲稱努力實現平民化的市場定位,然而自開業起至 ‘八·一三’事變,大新顧客主要還是官僚政客、資本家、外籍人士、中產階級市民、交際花、舞女等。普通市民只有在婚嫁、年節送禮時,才會前來購買一些普通商品。”葛濤稱,解放后大新昔日的“高端”客戶大多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工農大眾。這些新顧客選擇商品的標準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極少出現對奢侈品、高檔消費品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來的管理體制、服務模式也遭遇挑戰,與現實越發不相適應了。大新支撐了好幾年,在政府的支持與職工群眾的努力下,完成了最終的轉型。”葛濤介紹,解放初期,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政府采取大力措施增加生產與市場供應,平抑消費品價格。在這個過程中,國營商業零售企業開始建立,并很快得到強化。

1949年10月,國營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建立,社會主義商業零售企業開始嘗試初步運作。“因以新時代的廣大市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供應的商品種類豐富、價廉物美,營業員服務熱情、周到,所以立即就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樹立了國營商業零售企業的良好聲譽。”
到了1953年9月10日,歷時十七年,大新公司的商場部分正式結束營業。原大新公司商場鋪面等設施由國營中國百貨公司上海市公司承租,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入駐。葛濤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實行資本主義經營模式的百貨公司商場由社會主義國營百貨商店取而代之,意味著時代的轉變,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