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道女子非豪俠,精忠報國賴紅顏

這是「最城市THECITY」深度挖掘的第2個城市
回顧百年歷史
最初喚醒的啼鳴里
有一道嘹亮女聲
在紹興的軒亭口
秋瑾英勇就義
孫中山先生贊譽她
“巾幗英雄”
郭沫若評價她
“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
如今沉睡的雄獅已經醒來
回顧百年歷史
最初喚醒的啼鳴里
有一道嘹亮女聲
秋瑾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變成了紹興這座城的人文基因
一直一直被人們所緬懷追憶
1890年末
秋瑾的祖父秋嘉禾
不愿再見清政府之腐朽
毅然辭官回到故土紹興
全家也隨之遷居至此
秋瑾與紹興的故事從此展開
祖父這一剛正不阿的精神
也一同繼承在這名女子身上......
秋瑾故居和暢堂
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走來
“惠風和暢”四個字
是美好人生的祈愿
而秋瑾的臥室兼書房中
高懸著的對聯
“云噴筆花騰虎豹,
風翻墨浪走蛟龍”
則表現了祖父落筆時
對孫女的殷切盼望
秋瑾以男裝示人,戀慕俠士
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詡
夢想著自己像男兒般建功立業
這般不愛紅妝愛武裝
何嘗不是受到了此番鼓舞?
可惜,秋瑾只做到了后者
巾幗不讓須眉地成為了一代女杰
卻遺憾沒有如“惠風和暢”般的祝福
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
轉而選擇了一條更難更苦的革命道路
想來她知道自己道路之多艱
卻毅然決然,不輸男子地
將鐵骨英風、壯志豪情盡顯
終成就“鑒湖女俠”之聲名
于是她赴日留學,
立志報效祖國
此時便寫下為新時代奮斗
“ 領海無權悲索寞,
磨刀有日快恩仇”之宏愿
亦自陳不讓須眉的
“儒士思投筆,
閨人欲負戈”之志氣
在演說練習會、共愛會等組織中
又在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之后
堅持為民族自強和婦女解放反復奔走
將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都投身于民族救亡之中
終成長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長河中
忠肝義膽、傲視須眉的巾幗英雄
在此番為祖國未來奔走的歲月里
秋瑾寫下預言般的詩句
“危局如斯敢惜身,
愿將生命作犧牲”
可知她最后
連生命都奉獻給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
是早在一開始便埋下的伏筆
是她“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與選擇
1906年底
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
鎮壓遣散在日反清留學生
群情激憤下
留學生還分居兩派
為是否忍辱負重學成歸國搖擺不定
秋瑾的男兒氣再次突顯
誓要斗爭到底的她
號召組織了兩千余名留學生
全體撤回祖國以示抗議
在奔波呼告的熱血里
在振臂高呼的不屈中
在精心計劃的付出上
秋瑾優秀的領導能力
和組織能力彰顯無疑
其為祖國赴湯蹈火
敢為人先的脊梁精神
也如星火點亮黑暗的大地
在人生的最后歲月
她慷慨赴死
留下這般“俠義鑄英魂,
丹心照汗青”之故事
仿佛是早已被猜到的結局
竟這么的順理成章
讓人不覺意外
又更感痛心
事實也確如這般
秋瑾選擇了自己的犧牲
或者說死亡
歸國后,紹興和暢堂
成為了秋瑾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她與徐錫麟、陶成章等戰友
共商革命大計的所依之處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英勇就義
秋瑾得知后
一邊安排所有同志撤離
一邊卻在明知清政府計劃的情況下
毅然決然選擇等待追捕
留下自己一人獨守紹興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
實現了自己不肯惜身的諾言
三次堂審
可以摧毀一個女人的康健
但不能撬開一名信徒的嘴
刀斧高懸
可以消滅一個人類的肉體
卻無法阻攔一個悍不畏死的英雄
未做任何口供
卻揮毫寫下
“秋雨秋風愁煞人”
作為絕筆
年僅33歲的秋瑾慷慨就義
千秋英烈,百年風雨
再看也是
啟發來者,激勵后人
讓民族覺醒的一道驚雷
都說
“一個英名聯結著一部中華民族史,
一代巾幗牽動著一座古城人”
如今
秋瑾故居和暢堂
在新世紀的國富民強中
惠風和暢
我們在和暢堂里
緬懷先人,告慰英烈
一位巾幗豪杰
一段傳奇故事
一屋文物記憶
一座歷史名城
在古今之間架起橋梁
讓民族這顆心臟
跳動在
每個人的胸膛
謝謝你看到了最后,讓更多赤誠之心與你我同在
「最城市THECITY」下期預告 春餅
撰文 | 卡門青 編輯 | 韭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