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40屆劍橋能源周:大國博弈下的曲折轉型與艱難創新

2022年3月7日至11日,第40屆劍橋能源周(CERAWEEK)在休斯頓以線下方式隆重舉行。本屆能源周的主題是:變革的步伐:能源、氣候和創新(Pace of Change: Energy, Climate, and Innovation)。這也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2020年能源周被迫取消和2021年改由線上舉辦后,首次以線下的方式進行。152場全體大會和各種主題的分論壇、331場“創新集市”、34臺展示,以及552位講演者(Speaker)和超過3000人的參會者,構成了本屆能源周的“風景線”。順便說一句,這也是清泉連續第10年跟蹤和記錄劍橋能源周的盛況。2013年,清泉首次參加第31屆能源周,在電梯里偶遇男神——丹尼爾·耶金博士(Daniel Yergin),并主動搭訕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當然,這還是一屆相對“特殊”的能源周。一方面,能源周的召開時間撞上了二戰以來在歐洲大陸上爆發的最嚴重軍事沖突——俄烏戰爭,從而使得本屆能源周的“創新”和“轉型”主題被沖淡。正如大會金牌主持丹尼爾·耶金博士(現為標普全球副董事長)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會議的基調肯定會與一兩周前不同。”俄烏沖突打亂了議程,包括沙特能源部長薩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在內的一些原定演講者取消了行程。而且,就在能源周召開的前一天,俄烏戰爭及美、歐、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美國、英國全面禁止從俄羅斯購買能源。3月8日,能源周召開第二天,布倫特油價一度觸及每桶139美元/桶,接近2008年的147.5美元歷史高點。
另一方面,本屆能源周是原主辦方——埃信華邁公司(IHSMarkit)被標普全球(S&P Global)收購后,首次以新面孔示人。2020年12月,標普全球宣布以440億美元收購IHSMarkit,創當年全球最大商業收購案;2021年11月,美國司法部批準了此樁收購。
本屆能源周舉辦的更大背景是,全球能源行業正處于關鍵拐點,需要新的思維、創新和為90萬億美元(GDP)的世界經濟提供系統的轉型。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民族主義盛行、貿易摩擦加劇、供應鏈阻滯、經濟下挫和新冠大流行使情況進一步復雜化。全球能源市場面臨史無前例的動蕩和不確定。
更重要的是,變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哪些新的商業模式、顛覆性技術以及創新的伙伴關系和協作正在形成?未來低碳排放的真正可行的途徑是什么?市場、政府和社會之間正在出現哪些新的協同形式,以在政策上制定更穩健的路線?各種力量將如何重塑激烈的能源競爭環境?而以上問題正是本屆能源周所討論的。

(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長兼CEO達倫·伍茲)
一、 耶金與諸大佬們“巔峰對話”
耶金老先生和全球能源界大伽們的“巔峰對話”一直是歷屆能源周的熱點,今年也不例外。本屆能源周,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道達爾等全球能源巨頭和沙特阿美、馬來西亞石油等國家石油公司的掌門人悉數到場。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
——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長兼CEO達倫·伍茲(Darren Woods)先生在短暫的主旨演講中,首先祝賀本屆能源周召開,稱其是“來之不易的線下聚會”;其次,伍茲先生強調埃克森美孚一直致力于提供可靠的、可負擔得起的能源,特別是其在美國本土二疊紀的產量增長迅猛,其中技術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是關鍵;再次,伍茲對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14家全球性的國際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成為發起者,中國石油集團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國能源企業)在此次能源周上發布關于嚴控甲烷排放的承諾表示祝賀,并稱埃克森美孚公司將發揮示范作用;最后,伍茲表示,埃克森美孚未來既要在能源供應、又要在能源轉型上均發揮領先作用。
在隨后的對話環節,就耶金提出的“如何穩定市場”“公司在二疊紀的表現”“公司的技術創新新動向”“凈零問題對公司組織架構的影響”等問題,伍茲先生的答復可以梳理為:第一,俄烏戰爭加劇了市場的復雜性,需要有應急預案;第二,埃克森美孚公司2022年在二疊紀的產量水平預計可以提升25%左右,“資源就在那里,關鍵是有效率,降成本,提產量。基于我們現有的基礎和能力,上產正當時。”;第三,在組織變遷上,“要注重最基本的東西,依靠自己最擅長、最堅固的部分。”;第四,公司一直保持著140年來的專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傳統,目前圍繞氣候變化問題,太陽能、CCUS(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氫能、生物質能源等都是創新的重點,而且公司有比較優勢;第五,公司將平衡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為世界提供最優的產品組合;第六,邁向凈零的過程中,挑戰是如何幫助我們的客戶減少排放(范圍3),對于范圍1(生產過程中的排放)和范圍2(使用公共事業設施產生的排放),公司通過自身努力和技術創新可以解決。

(耶金與伍茲)
——道達爾集團掌門人潘彥磊(Pouyanne)和其他幾位大佬并沒有獲得主旨演講的機會,而是和耶金直接對話。潘彥磊先生著重表達了這么幾點:一是在能源過程中,公司將“繼續忠誠并投資于天然氣及LNG領域”(言下之意,公司不會輕易退出在俄羅斯北極的兩個特大型天然氣及LNG項目);二是公司秉承“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的經營哲學,“高風險也往往是回報比較高的。”(意味著,道達爾公司相比于其他同行,有著較高風險的偏好);三是道達爾其實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商,“這一點好像沒有多少人知道。”,同時,“我們在非洲干得也不錯,安哥拉、烏干達、尼日利亞等,都是我們的核心資產區。”
——在與雪佛龍公司董事長兼CEO邁克·沃茲(Mike Wirth)先生就“加速能源轉型進程”的對話中,耶金就目前諸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業務和沃茲進行了探討。沃茲的主要觀點如下:電池(儲能)、CCUS、電動汽車(EV)和氫能等都非常重要,“但電池并不是一個好的選項,電池的能量密度不夠高(大意)。”;航空領域和農業領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需要重點減排;雪佛龍公司目前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有很好的CCUS項目;資本市場目前不看好傳統能源行業,面臨著“資本枯竭”的挑戰,即便在零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有些機構也不愿意投資傳統能源行業;目前油價上升和供應鏈的緊張,是突發事件和投資收縮導致供需平衡太緊所致;公司目前在東地中海的業務勢頭不錯,以色列、約旦、埃及等都是具有前景的區域;公司在二疊紀盆地的表現也不錯,預計今年的產量將提升10%左右。

(沙特阿美總裁阿敏·納瑟爾)
——沙特阿美總裁阿敏·納瑟爾(Amin Nasser)的主旨演講也十分具有穿透力。首先,他對能源轉型表示謹慎樂觀,“現實總是落在雄心之后”(Ambition isalways ahead of reality),他如此說道。其次,他認為,再加上突然爆發的俄烏沖突,現行能源體系面臨“破碎”的危險。第三,他認為,能源轉型需要依賴技術的突破,而現有的技術,“要么不成熟,要么成本太高,要么還在醞釀之中”。第四,為了確保能源轉型成功,各種能源都需要,而不是厚此薄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需要合作,而不是分割,我們需要共識。第五,沙特阿美呼吁打造“全球能源轉型論壇”的平臺,要秉承開放的理念,“我們的行業并不完美,我們已經做好和行業內外各利益相關者合作的準備。”最后,納瑟爾以一句丘吉爾的名言結束演講,“給我們工具,我們就會完成任務!”(Give us tools and we will finish the job.)
隨后與耶金的對話中,在被問到如何看待需求時,納瑟爾表示,“我對需求持樂觀態度,比如,中國的石油需求,2020年即使是在疫情肆掠期間,中國的石油需求與2019年相比仍是上升的,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特點;再者,到今年晚些時候,美國的石油需求也會超過2019年的水平;歐洲的情況要差些……總之,我對需求還是比較樂觀的。”
在被問到如何評價當前的“剩余產能”(Spare Capacity)時,納瑟爾很嚴肅地說:“全球石油市場目前的供需處于一種‘脆弱的緊平衡’狀態,而這實際上在烏克蘭危機之前就存在了,老實說,目前全球的剩余產能也就200萬桶/日左右,大約相當于全球日消費量的2%左右。”言下之意,如果當下的烏克蘭危機持續,如果俄羅斯的石油出口被阻斷,則市場難以快速彌補。

(美國總統氣候特使約翰·克里)
二、氣候變化:如何在確保穩定供給的同時高效推動能源轉型
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一直是過去幾屆劍橋能源周的重點議題之一,今年更不例外,應該算是核心議題。能源周開幕式首個重量級活動便邀請前美國國務卿、現美國總統氣候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和耶金博士進行對話。
克里指出,烏克蘭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全球尤其歐洲的能源供應和轉型,我們可能將在數年內被迫適應高油氣價格。天然氣與核能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關鍵。但是目前世界發展趨勢朝向本世紀平均升溫達到2.7度,而不是巴黎協議期望的控制在1.5度內。
另外,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Ivan Duque)親自參加本屆劍橋能源周,他應該是出席本屆能源周的唯一國家元首。他在主旨演講和隨后的與耶金博士的對話中表示,哥倫比亞正在推動能源公司從化石燃料轉向非常規可再生能源,因為這個南美國家追求到 2030 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1%的目標。2018年,可再生能源對哥倫比亞能源結構的貢獻僅為0.2%,裝機容量僅為35兆瓦 (MW)。杜克總統預計到明年年底,這一數據將達到 2500 兆瓦。“有一些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這可能是基于非常規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結構的最大擴展。”杜克如此表示。

(創新論壇——Agora)
三、創新:本屆能源周最突出的亮點
本屆能源周“創新集市”(Agora)主要涵蓋三大領域:氫、核、電池。具體包括:電動車的可持續性、電解水制氫的工廠設計與建造、幫助實現清潔技術規模化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大規模制備液態低碳合成燃料的模塊化平臺、核熱替代火電廠熱源、氫的長期儲能可行性和價值、衛星檢測甲烷排放等。涉及上述主題的活動和論壇幾乎場場爆滿,吸引了最多的參會代表。
氫,堪稱本屆能源周最熱門的話題。作為無碳載能物質,氫應該是油氣資源行業最熟悉、最能夠延伸覆蓋的領域。在可再生能源推進電力低碳轉型達到一定比例,系統穩定性和供需匹配問題開始突顯,且大量工業和交通動力與熱力需求缺乏低碳替代供應時,氫可能是最具有產業基礎和普適性的解決方案之一。與此相關的論壇和對話涵蓋了核能制氫、氫儲存和輸運、規模化制造低成本綠氫、電解槽改進和全新設計、新型制備流程開發、雄心與困境等。
另外,氨作為氫的儲運載體或直接燃燒應用的可能性被多次提及。沙特阿美、Equinor、三菱等大型油氣和能源裝備企業都有布局,日本在應用方面尤為領先。
核能在凈零碳排中的作用也是比較吸睛的。先進技術、尤其是小微型模塊堆在基荷電力以外的應用,包括制氫或合成燃料、工藝熱、與間歇波動可再生能源互補形成穩定可調動電力系統等,也是一個重要主題,創新私企最為活躍。
另一大熱門話題是電池。相關的論壇和展示包括創新者對話、長周期儲能體系、未來技術(固態、金屬空氣型)等。華裔科學家和創新企業家在這個領域表現突出,占據了可觀的前沿和中心地位。
此外,大型公司有關創新和轉型最新成果的展示也是追逐的對象。比如,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的展館展示了超大型跨國油氣公司在碳捕獲與封存、制氫和輸運、循環經濟等方向領域的規劃和行動,更深度交流發現很大市場潛力和良好合作機遇。“因為最近油氣價格高企,這些企業大多感覺良好”——正如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CEO達倫·伍茲在主旨演講中所言。
還有,在多場創新論壇中,有兩項創新技術具備改變世界的潛力。一是在富氧環境中燃燒天然氣形成高溫高壓的超臨界二氧化碳閉環發電并直接回收管道二氧化碳,是NETPower開發的技術,測試裝置已經在2021年11月成功并網送電,幾個商業化項目預計在2026年完成。另一項則是期待已久的聚變技術,論壇名是“聚變:比你想象的更近”,來自普林斯頓聚變實驗室、MIT的CFS初創企業(去年融資20億美元示范高溫超導磁鐵驅動的緊湊型聚變裝置)、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TAE公司(無中子氫硼離子束碰撞聚變),分享了各自技術的進步,以及在2030早中期實現可持續發電的預計。關于第二項技術,記得有權威專家曾指出,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能夠取得突破并進入規模化商業應用,則人類的能源問題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
(本小節的描述主要來自原廈門大學能源學院李寧教授在現場參會時的分享)

(美國能源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
四、俄烏局勢與能源地緣政治:自始至終被認真對待
正如前文所述,烏克蘭危機和俄烏沖突一定是本屆能源周貫穿全會的熱點。正如標普全球副總裁周希舟所言,“對俄烏局勢的討論幾乎每一場論壇都有涉及。”
印象最深的還是美國能源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的主旨演講,短短8分鐘左右的演講,80%的內容是和俄烏局勢有關。她的演講更像是一個號召美西方能源企業團結起來、堅決與俄羅斯做斗爭的動員令。
一開始,珍妮弗女士非常動容,“此刻的烏克蘭,正在遭受侵略和折磨,連像我這樣的祖母們、媽媽們都已拿起武器抗擊俄羅斯入侵。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沖擊的影響降至最低。”
“你們能夠做到,我們需要更多的供應,靠你們了!你們在座的應盡可能增產(以替代俄羅斯的產量)!”
“我們要問,我們最終是否已經真正團結在一起,來抗擊我們面臨的危機!”
在談到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時,珍妮弗表示,70%的參議院議員都贊成加快推動能源轉型。“我們需要提供可靠的、清潔的能源,我們需要多元化能源資產,我們需要頂尖的人才。”
“截至2030年,我們將累計投入23萬億美元,用于能源轉型,包括地熱、EV充電、氫能、風光電,等等一切,you name it!今年的預算是6000億美元。”
“我們需要看到你們有更好的表現,我們要團結一起!普京的行動,讓我們更加警醒,一是加快能源的轉型,二是把油氣的供應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正在經歷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轉型行動,但前提是我們得確保能源安全。我們必須團結在一起,一起行動!”
毫無疑問,珍妮弗女士的戰斗檄文般的演講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另外,在一場主題為“地緣政治:動蕩的世界”(Geopolitics: World in turmoil)分論壇上,四位專家就俄烏局勢、美俄沖突、中國當前的戰略與策略等表達了看法。
——《普京的世界:俄羅斯與西方及其他國家的對抗》作者(本書在此次能源周上進行了簽發),喬治城大學歐亞、俄羅斯及東歐研究中心主任Angela Stent女士認為,“普京想要干什么?他想要烏克蘭徹底放棄投入西方懷抱的想法,他想要烏克蘭放棄民主化自由化,他想籍此機會恢復一個帝國和前蘇聯的榮光……”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ederick Kempe先生認為,就俄烏局勢,可能會有四種“情景”:一是我們將迎來一個民主的、獨立的烏克蘭;二是我們將面對一個分裂的烏克蘭,烏東部地區被俄羅斯控制;三是普京和俄羅斯將控制整個烏克蘭,而俄羅斯將遭遇美國及其盟國、歐洲的嚴厲制裁;四是北約與俄羅斯爆發戰爭,這將是一場大的災難,這種情景是我們要避免的。
——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Yukon Huang(黃育川)認為,中國近十年的戰略和策略與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中國領導人提出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啟動“雙循環”的經濟發展計劃、在工業和制造上模仿和學習德國、集中5000家科技企業進行“卡脖子”攻關和創新等。“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于中國而言是一項戰略,而非計劃。”黃育川如此強調。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事務實踐教授兼能源地緣政治項目主任Meghan O'Sullivan女士認為,“美俄沖突屬于過去的沖突,中美沖突屬于未來的沖突。”“此次俄烏沖突標志著過去30年的后冷戰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世界將迎來新的冷戰時代。”

五、地區能源形勢:中東、中亞、非洲、拉美到底怎么辦
本屆能源周,由于中國大陸地區代表難于赴美參會,相應地,東亞地區的能源話題并不是會議討論的重點,而關于中東、非洲、中亞、拉美,這些地區的能源形勢得到了重視,分別通過分論壇的方式進行了討論。
——中東地區,與會發言人員和專家們討論的重點話題是,隨著美國繼續調整其在中東的戰略,該地區國家正在通過新的聯盟、地區外交倡議、經濟一體化以及沖突和代理人戰爭來確保自己的利益。這種調整如何影響該地區的穩定?“亞伯拉罕協定”如何改變該地區的軌跡?伊朗與阿拉伯海灣國家之間是否有緩和的前景?油價回升為加速轉型戰略創造了哪些新機遇?能源轉型和全球氣候議程對該地區的未來意味著什么?專家們一致認為,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在今年將進一步緩和,中東諸產油國將在石油出口和能源轉型之間謀求恰當平衡。
——非洲地區,專家們的共識是,新冠大流行和能源轉型將繼續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上游項目開發帶來挑戰。而且,隨著國際格局變化和外國投資者挑戰策略,非洲上游競爭格局的演變正在加速,資源國政府積極獲取外國投資的趨勢沒有變。非洲在2022年將延續2021年的動蕩態勢。
——拉美地區,專家們認為,即使能源轉型快速推進,拉丁美洲仍處于世界上一些最熱門的勘探領域和最佳勘探開發機會的中心,使得該地區的政府、國家石油公司和外國投資者尋找新的方法來保持上游項目的盈利。但是,政局不穩,以及一些國家“左翼”政府上臺阻礙了一些外國投資者在本地運營的信心。
——中亞地區,專家們認為,新開發項目和新技術正將該地區油氣生產推向新的高度。哈薩克斯坦“一月事件”給地區的油氣生產和能源轉型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如何應對低碳世界的挑戰?如何與OPEC進行協調以調節自身產量?新老問題將持續共存。

(大會金牌主持丹尼爾·耶金博士)
以上五個方面,便是清泉基于本屆能源周盛況的錄播回看,進行的總結梳理。只是管中窺豹,難免掛一漏萬。
根據清泉以往參加能源周線下會議的感受,每一屆能源周均各具特色、非同凡響。從錄播回放得知,BP前董事長兼總裁布朗勛爵,繼續活躍在本屆能源周舞臺上。他是能源周的常客,每次都有不俗的表現。今年,除了參加論壇,他還在現場簽字贈送他的新作——《制造、思考、想象:工程化文明的未來》,而這本書,是在他參加2019年能源周時,計劃要寫作出版的。祝賀布朗勛爵。
希望不遠的將來,比如2023年第41屆劍橋能源周,中國大陸的代表能夠像過去一樣,赴美參會。當然,清泉更希望中國的能源界,能夠舉辦堪比“CERAWEEK”這樣的高品質行業盛會。
最后,弱弱說一句,金牌主持耶金博士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鑠,風度翩翩,祝賀祝福。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清泉能源SpringEnergy”,文中圖片來自本屆能源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聯系“清泉能源”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