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拆毀保護建筑:面對業主“任性”,執法要“剛性”

上海巨鹿路上一幢掛銅牌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筑被業主拆毀后,重建鋼筋現代建筑的消息,引發了全市的關注。
我們既在為這幢老建筑遭到人為破壞感到氣憤與痛心,又陷入沉思。作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的一次非典型交易,看來暴露了不少監管不足和社會監督不足,資本的任性、業主的任性再一次讓老建筑的保留保護露出了蒼白的底色。
上海素以文化溫情、溫度文化為驕傲,在外灘、在其他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與發展過程中累積了不少成功做法,風帆起揚處,海派文化處處精細、精致、精準,深耕細作,不失典雅、時尚的定位,在修舊如舊,既有歐美新風的滋養,更兼備中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文化自信的底板上,盡情抒寫了一部部城市更新的嶄新篇章。

有媒體提到這一事件的三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3月31日“12345”市民熱線接報巨鹿路888號有違搭,隨后靜安寺街道城管中隊上門查勘,房屋未破壞;5月18日區房管局上門調查發現內部結構被拆除,要求立即停工,但施工方拒不配合。6月6日立案之后約談業主委托代理人。
三個執法環節都做到了,但是,問題出在哪里?
城市的發展有脈絡和文理,更有歷史根須,這就要求城市更新過程中,既要有法律的剛性約束、強制執行,更有人文的精心保護、用心留存。
事件有三方面,值得進一步思考。一是業主的任性與對海派建筑的冷漠。資本可以購買很多東西,但不能任性,更不能粗暴的破壞和戕害,一切都應該納入到法律的軌道進行,包括交易和改造方案。施工方也得加強法律、道德意識,決不能一個任性了之。
二是監管的程序性和實質性。溫度執法,不僅是尊崇法律、愛護市民,更要有及時的升級預案與強制干預,三個節點的逐步升級,從完好無損到拆毀完畢、重建無望,“復建”要求是事后懲戒措施,但無法補償建筑價值。
三是科技手段的滯后性。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聯網監控的基本條件。文化余脈與資本任性的抗爭,是給城市的“繡花管理”敲響了警鐘。
我們不是路人,更是城市建設的主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