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微醫上市,員工“受傷”?

公司沖擊上市,對員工而言可以說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對于很多微醫的員工而言,他們恐怕等不到公司上市敲鐘的那一天了。
3月3日,外媒報道,微醫在香港上市計劃受挫,正考慮放棄傳統的IPO(首次公開招股),轉而通過與SPAC(空殼公司)合并的方式上市。
在上市計劃受挫后,微醫反手就拿起員工“開刀”。據知情人士稱,微醫去年就對公司進行了裁員,員工數量從大約4000人削減至3000人左右,未來很可能會裁減更多工作崗位,從而把員工總量降至2000出頭到2500。而且,微醫還將降低員工基本工資,并將部分員工的薪酬改為績效獎金。
在微醫上市過程中,很多員工沒能等來公司上市的高光時刻反而成了犧牲品。對于裁員的原因,微醫表示,公司正在優化其業務線,并將相應地調整員工和工資,公司正在改進薪酬制度以更好地激勵員工。
看樣子,頭頂著“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光環的微醫真實情況并沒有講給資本市場聽的那些故事般美好。
流血上市
成立于2011年,微醫前身為為掛號網,最初從并無技術含量的掛號業務開始做起。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醫療迎來風口。
站在風口上,掛號網受到資本青睞。2014年10月在C輪投資中,掛號網獲得騰訊投資、復星資本、啟明創投和晨星創投1.07億美元投資。獲得資本加注,2015年掛號網成立了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也正是這一年掛號網正式更名為微醫。
依托烏鎮互聯網醫院,微醫為C端患者提供在線復診、遠程會診、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2017年微醫還成立了首個互聯網醫院服務中心——杭州微醫全科中心,提供線下首診等業務,與線上服務進行協同。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連接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包括95%以上的三級甲等醫院,平臺注冊的醫生超過27萬名,累計注冊用戶有2.22億名,平均月付費用戶數達2540萬名。
但是這些漂亮的數據卻無法掩蓋公司巨額虧損的事實。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收入分別為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2020年業績爆發得益于新冠疫情下在線診療用戶激增。
凈利潤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年內虧損(凈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和19.14億元;現金流也持續呈流出轉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現金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
作為一家以互聯網起家的醫療企業,微醫沒有逃脫互聯網企業“燒起”換流量的命運。在經過A輪B輪C輪以及各種戰略投資后,微醫背后已經集聚了騰訊、高瓴、紅杉、復星等一眾明星投資機構,大家都在等著公司上市后大賺一筆,但是微醫的盈利卻遙遙無期,“燒錢”還得持續。
對資金的渴求讓微醫不得不在未盈利的情況下流血上市,即便在去年針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打亂其了原本的上市計劃的情況下,微醫不惜大規模裁員重新調整組織架構,以便最終能夠成功登上資本市場。
“錢途”難料
在微醫之前,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已成功登陸港股。雖然同屬互聯網醫療領域,但是微醫與前三者業務模式有明顯差別。
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憑借自身流量優勢做的是醫藥電商,其商業模式已得到市場驗證,早已實現盈利。平安好醫生收入主要來自“健康商城”產品銷售以及依托平安集團保險業務銷售會員制產品。
而微醫的收入則主要來自“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業務,通過連接醫院、醫生、患者提供在線問診、咨詢、慢病復診、健康管理等服務,微醫實際上將自身定位于數字醫療服務。
醫療數字化是大趨勢,也是新基建的題中之義,但是參與者依然會是公立醫院為主導。實際上,自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后,我國就加快了數字醫療建設,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數字醫療更是被提升至更高的戰略高度。
這對數字醫療毫無疑問是好消息,但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正規軍”入場勢必會擠壓掉其他形態的互聯網醫療的生存空間,如今眾多醫院都已經建立起自有的醫療信息系統。
微醫想通憑借自身的數字化能力賦能傳統醫療機構,勢必會遭到衛寧健康,萬達信息,東華軟件等傳統醫療IT企業的阻擊,做內容輸出有丁香園、春雨醫生等競爭對手,醫藥電商更是有阿里京東等巨頭把持,保險端平安好醫生優勢不言而喻。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行業競爭,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微醫想要成功突圍艱難重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