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1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三種動機與識別

作者:賽文,編輯:小市妹
在注冊制時代,企業上市融資越來越容易,但是財務監管會越來越嚴,也就是輕審批,重監管。在降低上市門檻的情況下,要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就變得更為重要,而且現在財務造假代價要比過去多得多。
對投資者來講,要規避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雷區,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投資素養。
上市公司之所以財務造假,主要是基于三種動機,即避免ST或者退市、完成業績承諾以及維持股價以利于進一步融資。
首先,財務造假最直接的方式,主要是虛增利潤。要虛增利潤,需要在資產端、收入端、現金流等層面進行全面的配合,在某些科目上容易露出財務造假的端倪。
最重要的是,多關注經營現金流,賬面上有真金白銀的進賬,財務真實度就高一些。如果公司利潤很好,而現金流一直很差,利潤的真實性就要打些折扣,因為現金流的造假相對更難。
在看企業財報的時候,我們還要重點注意那些容易造假的科目,比如在建工程、存貨、應收賬款、大存大貸等等。
第二,我們要重視上市公司的分紅能力。如果上市公司每年真金白銀大規模分紅,雖然意味著它沒有很好的投資項目和特別高的增長潛力,但至少說明它的財務是真實的。在財務造假頻繁的市場,分紅率高甚至會成為判斷投資價值的重要標準。
第三,對于出現重大經營風險的公司,特別是重大道德瑕疵帶來的經營風險,投資者還是應該第一時間遠離為好。事實上,市場上有很多投資者都喜歡刀口舔血。康美爆出財務造假的問題是在2018年4季度,隨后股價出現了暴跌,但是很多投資者并沒有選擇及時規避這種問題公司,反而是越跌越買,幻想著這只千億大白馬能夠困境反轉。
到2018年年底,公司股東人數環比增加了1倍多,2019年一季度環比18年四季度又上漲接近30%,投機氣氛可見一斑。

其實,要賭公司困境反轉帶來的投資機會,也得考慮導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有沒有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帶來本質性的傷害,像這種嚴重財務造假的公司,連最基本的誠信度都沒有了,完全可以一票否決。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