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 |快遞業進洗牌期:快遞小哥不該永遠廉價
近日,圓通、申通、中通、韻達和百世幾大快遞巨頭分別在企業內網發布《關于全網派費調整的通知》。它們都宣布在原有派費基礎上上調0.15元/票,將于6月1日起在全網推行。而調價理由多提到“保障全網一線員工的收入”“提高末端業務員的派件積極性”之類。
對被“誰先漲誰先死”定律點了穴的中國快遞業而言,諱言漲價已成“出廠設置”,即便偶爾“破功”調了價,也是頻度低、幅度小。
此次幾大快遞巨頭對派費上調,其實也是小心翼翼——每票漲0.15元。考慮到當下CPI上漲的速度幅度,這點漲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表明,在業務同質化、模式分辨率低的背景下,快遞業仍未走出價格戰窠臼,對價格依舊敏感。
“價格戰”背后,是中國快遞業競爭仍處于較原始的階段:盡管自2014年起中國就躍居“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可中國快遞業仍在依托廉價勞動力,走“低價”路線。
而國內快遞員工資呢?有消息說他們輕松上萬,可數據證偽了這點:前幾天,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剛發布了2017年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從業人員調查結果,顯示74.6%的人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至5000元,14.94%的人在5001元至6000元,5.5%的人在6001元至8000元,8001元以上的僅占1.44%。這些與“近九成快遞員日均工作時間8到12個小時”的現實嚴重不匹配。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對多數人只是調侃,但對快遞員們來說卻是粗糲的現實。活累錢少,還面臨著“老了誰來養”之虞,這揭示了快遞員群體低度生存狀態,也道出了快遞行業流動性沒法降下的重要緣由。
可快遞業今年以來的接連爆倉及快遞員被外賣送餐“挖角”事件,無不昭示著,廉價勞動力不能老這么吃下去了,快遞業跑馬圈地時依托的“加盟店+外包模式”、以壓低快遞員待遇提升競爭力的模式已難以為繼。你認或不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力成本水漲船高的事實,就擺在那。
“人是目的”,這句人本主義箴言不是空洞的概念浮標,而應是貼地而行的價值地標。就快遞業看,此處的“人”不只是“剁手黨”,也該包括快遞員。以往快遞業奇跡般的增長,固然也靠人——人是又快又便宜的關鍵因素,可卻是把人當手段。現在快遞業要消除由之衍生的人力流失快、快遞業基層盈利能力差、末端網點運營不穩定的隱痛,就必須注重“對人的經營”,從待遇和社保權利上給他們以保障。
當下快遞業市場格局初定,快遞企業已過了跑馬圈地高峰期,紛紛實現轉型,除了在爭奪醫藥冷鏈等競爭高地,還有在產業面上拓殖,比如順豐已上市,其金融還在做大,百世快遞從倉儲管理延伸到末端便利店等。
都說互聯網已進入下半場,快遞業其實也進入了洗牌期下半場。在這下半場,快遞企業必須更注重差異化競爭,更注重提升處在快遞利益鏈條末端的快遞員待遇,給予他們更優渥的人力定價與權益保障。而基于人力成本提升的必要提價,是讓快遞服務價格適應市場規律,也讓快遞小哥們體面過活的應有之舉。
在“互聯網+”和新經濟發展的形勢下,位處底層的快遞小哥們,不該成為共享服務價值鏈延伸紅利的被遺漏者,也不會永遠廉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