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高招國家協作計劃不會對發達地區逆向歧視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政文”5月10日消息,2017年高招計劃發布了!準備考大學的你,如果在“弱勢”省份,一定希望乘著國家力促教育公平的東風,考上大學乃至“985”“211”等重點大學;如果在“強勢”省份,一定希望把自家的優質資源守好,不讓“外省人”動了自己的“奶酪”。
巧了,根據10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愿望,都能夠得以實現。具體怎么著?先來看一張圖:

高等教育招生,一頭牽著考生和家庭的前途命運,一頭連著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是一項關系全局的大事。
那么,年度招生計劃是怎樣制定的?“每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總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據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確定的五年、十年高等教育發展目標,結合國家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提出安排建議,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后執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管理是中央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法定職責,也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影響著高等教育公平的推進狀況,是一項全局性的大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指出,招生計劃編制與管理不是單純的教育決策,而是國家綜合決策,直接服務于國家戰略。
“2017年全國和分省分部門普通本專科招生計劃安排,就是在綜合考慮教育‘十三五’規劃目標、考生入學機會和高等教育發展實際等多方面因素基礎上研究制定的。”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表示,國家安排分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計劃總量時,重點考慮各省高考報名人數和入學機會、經濟支撐能力和高校辦學條件、區域公平和國家重大戰略等一系列因素,每年各省高校招生計劃隨上述因素的變化動態調整。
縮小省份間錄取率差距,讓更多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小康社會的最后攻堅階段,同時也處在改革的深水區,貧富差距和社會穩定成為突出問題。寒門子弟能否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背后,意味著教育作為實現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肩負著公平正義的重擔。
“教育法第10條規定,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第11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這意味著對于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地域差異進行干預,補償邊遠貧困地區人群的受教育機會,不僅是現實和道義的需要,而且更是法定義務。”鐘秉林分析指出,招生計劃編制工作對于縮小區域教育差異,促進區域教育公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西部地區、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權沒有充分的保障,區域之間發展差距過大,最終會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以及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基于以上考慮,國家從源頭上對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給予了必要保障,具體有“兩大招”:
“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以下簡稱“國家協作計劃”)于2008年啟動,是國家專門安排給錄取率相對較高、高教資源相對充裕省份的招生計劃增量,在不降低本省高考錄取率前提下,面向高考錄取率較低且辦學條件不足的中西部省份招生,是為促進區域入學機會公平實施的專項計劃。“該計劃實施9年間,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縮小了12個百分點,如果按在校生規模1萬人折算,相當于為中西部地區增設了100多所普通高校,圓了100多萬中西部地區孩子的大學夢!”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重點高校承擔,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包括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三個定向招生計劃。5年來,上述專項計劃累計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27.4萬人,初步形成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2015年,中國科學院對專項計劃實施情況進行了第三方評估,顯示高校滿意度達80%,學生滿意度達90%,地方滿意度達100%。”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2017年,“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共安排28.7萬人,其中本科16.7萬人、高職(專科)12.0萬人,預計省際間錄取率差距將進一步縮小;“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中,國家專項計劃招生規模安排6.3萬人、地方專項計劃招生規模原則上比2016年增加10%以上、高校專項計劃招生規模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在增量中動態優化,不形成對發達地區的“逆向歧視”
“有些省份高等教育比較發達,高等教育容量在滿足當地生源需求的同時還有剩余;而有些省份高等教育不夠發達,尚不能完全滿足本地生源的高等教育需求。”鐘秉林分析表示,在計劃管理體制下,由中央政府協調利用發達地區過剩的高等教育資源為不發達地區提供高等教育,既能促進入學機會公平,也能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
但是,一方面,國家協作計劃致力于縮小省份間錄取率的差距,唱響了教育公平時代強音;另一方面,一些相對“優勢”省份,也擔心承擔了計劃,就動了自家孩子錄取機會的“奶酪”。而從全國范圍看,大家最關注和擔憂的,是以中央部委高校為代表的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那么,國家協作計劃究竟會不會影響承擔省份的考生考取中央部委高校的機會?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國家協作計劃任務由地方所屬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承擔,不影響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投放到各省份的招生計劃”。他介紹,2017年,教育部引導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適度增加本科招生規模;要求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本科招生總規模不少于去年,投放到各省的招生計劃也不少于去年。
“各中央部委高校的招生總規模有所增加,投放到各省的招生計劃可以做到只增不減,即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總量適度增加的前提下進行增量調整、動態優化。”鐘秉林強調,當前中央政府調節招生計劃分配采用的是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在增量中動態優化的策略。無論是發達省份,還是不發達省份所享受的優質教育的絕對量都在增加,調節并沒有形成對發達地區的逆向歧視。
鐘秉林強調,中央政府充分考慮了措施平穩實施的可行性,即計劃安排不是在總量不變的條件下讓各省市進行零和博弈,而是在總量增加的條件下進行動態優化,并且是在充分考慮各地辦學條件和高考報名人數變化的基礎上提出的。“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短缺的矛盾,還需要通過高等學校堅持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來逐步實現。”他表示。
(原題為《重磅!教育部表態,今年確保各地高考錄取率不降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