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寫作課:如何抓住靈感的種子,讓它在紙面生根發芽

創作沒有靈感怎么辦?小說題材是否有禁忌?反面角色有哪些特權?讓人手不釋卷的秘訣是什么?怎樣讓讀者代入情感?如何從電影和漫畫作品中偷師?
對于橫跨推理、科幻領域的日本作家貴志祐介來說,這些答案都有跡可循。他從靈感、大綱、角色、寫法、推敲、技巧六個維度,列出72個要點,從方方面面剖析了小說寫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之道,并結合自身作品案例,告訴讀者如何將現實生活和個人體驗相結合,輔之以優秀的想象力和優秀的寫作技巧,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故事。
靈感
01
想不出好點子
想要創作出引人入勝的娛樂小說,首先需要什么呢?
故事的大致結構嗎?想要表達的主題嗎?還是有趣的人物角色或獨特的故事背景?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不過不先找到故事的“種子”,一切就無從開始。
那么,我就先從如何獲得構思小說、編寫故事所需要的靈感開始講起吧。
有趣的作品是怎樣誕生的呢?
其實,任何事物都能成為產生創想的契機。雖然這樣講似乎有些過于直白,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關于從何處去著手“構思”,并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有時候,首先浮現在創作者腦海中的可能是獨具吸引力的人物形象,然后再從人物身上生發出故事構思。當然,也有從獨特的故事背景著手思考的情況?;蛘呤?,先想到了一句極具沖擊力的話,并準備拿它做標題,再從這個標題開始發酵。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

從我本人的角度來說,作品不同,我開始構思的契機也各不相同。
誰都不知道靈感會從何處來。
不過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靈感”這種東西,并不是守株待兔,它就會宛如“天啟”一般降臨到你面前。
想要達到某個目的,光是被動等待是不行的。必須要下功夫去主動積極地追求機遇。想要構思一個有趣的故事,就不能干等著靈感從天而降,而是要我們自己去抓住機會。
問題是,“靈感”在最初階段其實只是一顆“種子”。這種靈光乍現的“種子”是否真的能夠成為極具魅力的作品,尚是未知數。也正因如此,我們有時會錯失良機,有時會誤選誤判,甚至有時雖想將其捧在手心,它卻會從指間滑落。
那么,究竟該如何抓住這顆“種子”,令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呢?
我認為,創作一部小說,就是要抓住一個微小的靈感之“種”,然后費心勞神地去慢慢將它培養長大。
我們來具體談談吧。

為了能夠拾取靈感的“種子”, 我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我會勤勤懇懇地每天記筆記。
一些出人意料的詭計、嶄新的設定、個性鮮明的角色……總之,就是能夠用作小說素材的各種類似“靈感”的東西。這些東西一浮現在腦海中,我就馬上寫在筆記本上, 將它們儲存起來。若想將“靈感” 攥在手心, 這個“靈感筆記”可擔任著首要的職責。
所以,我總隨身帶著筆記本。
回顧我迄今為止的創作經驗,比起挖空心思去拼命思索,反而是在大腦空白、身體半機械地運轉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靈感”。
比如說散步途中或者在浴室洗澡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靈感”。但是我再怎么隨身攜帶,也沒法把筆記本帶進浴室,所以時常會出現急匆匆地擦擦身子就沖出浴室做筆記的情況。
大多數情況下,靈感都是稍縱即逝的。所以一旦靈光乍現,就馬上記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總慢條斯理地想著“之后再記也來得及”,最終基本都會漏掉些什么。所以,記錄靈感是一場和遺忘的斗爭。
光是浮現在頭腦之中,并不能算是靈感的“種子”。比如說,我們看電視或瀏覽網頁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比較在意的新聞或引起我們好奇心的信息。如果只是“哦”了一聲就不再管它了,那這些信息就會飛速被我們遺忘。但是,即便只是簡略地做個筆記,它們也會變成一顆“種子”。雖不知這種子能否發芽,抑或它暫時還沒有成形,無法直接使用,但是總有一天,它會和其他靈感融會貫通,最終茁壯成長起來。

我會定期將積累起來的“靈感”筆記整理到電腦文檔里,這樣就做成了一份“靈感檔案”。
因為是急急忙忙手寫的筆記,紙面會顯得十分雜亂。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候我自己都認不出自己寫的字了,也讀不懂自己當時的意思。所以要盡早將這些手寫內容整理成“靈感檔案”。也就是說,我要把這些筆記認真仔細地打撈整理成為“靈感的種子”,令其隨時處于備用狀態。
每當著手一部新作品時,我都會先把這份“靈感檔案”瀏覽一遍。一邊尋找能用得上的內容,一邊在腦中架構接下來想要創作的故事。
不嫌麻煩,養成認真記筆記,再定期將筆記“升級”成靈感檔案的習慣,這樣一來,我就再也沒有被靈感枯竭的煩惱折磨過了。想要創作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去翻翻靈感檔案,相信你一定會從中得到啟發。
我再重復一遍,靈感是不會宛如“天啟”一般降臨到創作者眼前的。只有日復一日地積累想法,才能成為靈感的源泉。
當然,創作者中也不乏奇思妙想宛如泉涌的天才吧。但我想,大多數小說家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認真留意那些稍縱即逝的素材,小心地將它們撿拾起來,再將其塑造成形的,不是嗎?
02
隨時思考“如果……是……會怎樣呢”
為了擴寬想象的范圍,我時常進行這樣的思維訓練:如果……是……會怎樣呢?也就是說,將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稍下點兒功夫”進行改動。即便是本身并不罕見的事,只要我們發揮想象,就能將它升級到某個極端,或者將其反轉,再觀察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我的某一部作品就是因此得來的靈感。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當時染上流感,發著燒,恍惚中,我腦子里閃過這樣一個“妄想”。

如果流感病毒帶給人們的不是“痛苦”而是“快感”,會怎樣呢?
高燒伴隨著劇烈咳嗽的流行感冒使人痛苦。我想,應該沒人愿意主動染上流感。所以在流感高發的季節,我們會努力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勤漱口的習慣。然而,倘若流感是一種會為感染者帶來“快感”的病癥呢?人們還會努力去預防它嗎?恐怕不會了吧。
這樣一來,大家都不再懼怕流感,反而會樂于感染,不是嗎?如果身邊有人得了流感,我們恐怕還會主動接近感染者,積極爭取讓自己也感染這種病毒吧。而從病毒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況是有助于它們繁殖的,就這樣保持著被人類所需要的癥狀,對病毒來說也更有利。那么,流感最終應該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席卷日本,甚至席卷全世界吧。
那么,倘若這種“快感因子”和“極高殺傷力”并存的流感真正蔓延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呢?
我就這樣不停地擴大靈感的范疇,創作出了一部作品。一切都不過是發端于“如果……是……會怎樣呢”這樣一個十分樸素的“妄想”?;蛘呖梢哉f,我是從這個“妄想”開始,玩了一局“聯想游戲”。因為染上流感而臥床,我寶貴的時間被剝奪了。而躺在床上養病時,我從一個“妄想”出發,創作出了一部作品,這也算是報仇雪恨了吧。
像這樣從一個很小的“靈感”出發,進而發展成為一部長篇小說,這種例子并不在少數。

節選自
《如何讓讀者手不釋卷》
作者: [日] 貴志祐介
譯者: 董紓含
后浪 | 海峽文藝出版社
新媒體編輯:李凌俊
圖片來源:pixabay、unsplash
原標題:《寫作課:如何抓住靈感的種子,讓它在紙面生根發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