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摔跤吧!爸爸》:主流價值觀電影也能熱血動人
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有點像咖喱,給咖喱下定義的是英國而非印度,因此咖喱可以被看作是文化上的混血兒。
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它的骨骼是寶萊塢式的敘事風格——前急后緩,前半段敘事、后半截抒情;血肉卻是用好萊塢式的價值觀填充而成的。
《摔跤吧!爸爸》是主流價值觀念的集合,愛國、平權、勵志、熱血、親情,個體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排除萬難、不懈努力并最終在揮灑無盡的淚水、汗水之后贏得了勝利。這些元素就像是蔬菜丁和肉丁,浸在咖喱里就變得有印度風情了。

《摔跤吧!爸爸》根據真實人物和事件改編而成。國家級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 飾)為生活所迫,放棄了為國爭光的夢想,偶然間發現自己的女兒們有運動天賦和潛力。他不顧家人和社會的反對,開始對女兒們進行斯巴達式的高強度訓練,最終培養出了能在國際競賽上為印度取得榮譽的一流女性摔跤運動員。

現實故事中,大女兒吉塔·珀尕在英聯邦運動會的決賽場上以一比零、七比零連勝兩局,輕松擊敗對手;電影中則變成了最后關頭絕地反擊,實現驚天逆轉。

電影將國家隊摔跤教練塑造成一個陰險、無能、妒忌心強的反派角色,令電影創作者陷入被告上法庭的危險之中。
現實生活中,吉塔的教練稱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從沒插手干涉過國家隊的訓練。
所以,教練嫉妒父親而致使父親未能目睹女兒走上領獎臺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并沒有被列為電影重點表現對象的二女兒芭比塔,在同一屆運動會另一級別的摔跤比賽中拿到了一塊銀牌。
看啊,電影里的爸爸說得沒錯:只有奪得金牌才會讓人記住你,拿到銀牌的話很快就被人們忘記了。

阿米爾·汗飾演的這位斯巴達式的摔跤手父親是電影真正的主角,盡管故事展現的是父親培養女兒的過程,旁白的發出者是侄子,但整部影片從開始到最后,被審視、被贊美、被認同的對象其實都是這位父親。父親既是整個故事成立的前提,又是整個故事核心精神的實體化身。

女兒們通過街頭斗毆展示出自己的潛能后,父親對女兒們的性別氣質期待產生了改觀。只有兒子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被認為是可以由女兒完成的。
她們從打贏男孩子的那一刻起,就不再以純粹的女兒身份存在了。吉塔和芭比塔不過是印度版本的“勝男”和“冠男”,生理性別被父親置于性別氣質期待之后。
在這種期待的促動下,父親一手改造了她們的整體形象——褲裝、短發,這在印度小村落里是相當令人震驚的。

種種流言并沒有成為摔跤訓練的障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獨裁者父親的存在。
前國家摔跤冠軍馬哈維亞在印度村莊中是位人物,沒有人能當面與之抗衡。強大的男性尊親屬本身就是一種強權的載體,當這個載體的暴力指數達到無人匹敵的程度時,被這個載體認定的東西也將必然獲得發展。
電影里的馬哈維亞除了和女兒們講理,其他時候能動手解決的基本不動口。村里人能做的,也就是嘲笑和傳謠,并沒有(或許也不敢)做出任何實質性的阻攔行動。

吉塔進入大學后,過上了截然不同于普通農村女性的生活。在這個階段,“勝利”的附加值僅僅等同于個體的自我滿足,所蘊含的能量自然比不上對改變命運的渴求。
回到家鄉的吉塔完成了自我成長中的重要環節——“弒父”。

輸給吉塔之后,父女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吉塔掌握了父女關系的主導權,她在低谷期尋求父親的幫助,父親仍然充當著教練員的角色,但已經輪不到他控場了。

在人物的成長上,吉塔和芭比塔都沒能在步伐上趕超爸爸。爸爸一直愛國、一直熱淚盈眶,但他并不是自發地認同女性人格與權利的平等,這種認同是后天習得的。
決賽前父女談心的場景中,馬哈維亞說話的樣子像是蘇聯老電影里的政委同志。他言之鑿鑿、深情又不失激昂澎湃,讓觀眾不由得選擇相信他,并隨著人物情緒的起伏而熱淚盈眶,這就是《摔跤吧!爸爸》的厲害之處。

本土上映后,印度共計六個邦及聯邦屬地為電影免稅。節約的稅負被用于印度政府支持的女性保護項目,該項目反對胎兒階段的性別篩查及墮胎、女性保護和女性教育。
線上通過臺詞宣揚性別平等,線下承擔社會責任、支持政府項目,這些作為讓《摔跤吧!爸爸》擁有了遠超一般優秀電影的意義。

如果觀眾足夠敏感,還是能在一些段落里體會到爸爸是在說教的,但《摔跤吧!爸爸》這種咖喱電影自有它的魔力。
咖喱的辣味和刺激感染了電影所有的元素。觀影過程中,氣氛和情緒是持續的、不間斷的,因而那些一掠而過的說教不容易被察覺,也就不會令觀眾感到反感,觀點也不容易被觀眾抗拒。

影片配樂印度風格鮮明,略帶戲謔性。斯巴達式的訓練過程中,配樂為童聲演唱的《黑心爸爸》(Haanikaarak Bapu),既有孩童的撒嬌又有怨恨。而促使女兒們觀念發生轉變的婚禮上的配樂《變成傻瓜》(Idiot Banna),則暗諷了印度早早給女兒家包辦婚姻這一落后的社會風俗。
電影后半程,配樂較為舒緩,地域風格稍弱。貫穿整部電影的《摔跤》(Dangal)和另一首《令人生畏》(Dhaakad)節奏感強烈。后者既出現在吉塔初露鋒芒、與男孩子在泥地競技的場景中,也作為片尾曲響起。

它精準地拿捏了一部體育競技題材電影的度,保持了電影渲染愛國情緒時創作者與觀眾雙方的自尊與體面。
能把主流價值觀電影拍得熱血而動人,能夠以電影的形式打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的觀眾,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摔跤吧!爸爸》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