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永:懸壺為信念,鉆研濟世人
【張錦玉/科學中國人】
乙肝是一個世界性的健康問題,每年會造成近100萬人死亡。針對古代DNA的研究曾表明,乙肝病毒(HBV)已經感染了人類幾千年。中國作為“乙肝大國”,曾經歷過一段對此類疾病談之色變的時代,甚至一度衍生出“與乙肝病人說句話也會被感染”的不實言論。
其實,乙肝并不可怕,它本質上只是由HBV病毒引起的輕度肝病,本身并不致命。但之所以令人恐懼的根本原因是,一旦罹患乙肝,其后轉換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將會大幅提升。曾有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肝癌患者都有過慢性肝炎(乙肝、丙肝)病史。
立足乙肝防治研究的緊迫需求,1975年7月1日,以馮百芳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團隊歷盡艱辛最終研制出了我國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命名為“7571疫苗”。
自那以后,我國針對該疾病的科普活動頻出,才逐漸緩解了針對乙肝疾病的大眾恐慌。但也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我國在防治乙肝病毒的方法與手段方面都頗有建樹,但是未來卻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據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乙肝發病人數為90.24萬例,如若將范圍擴大至攜帶乙肝病毒的人群,數據將變得更為龐大。面對這種情況,以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林永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科學家,致力于對乙肝病毒滲透機制及全線防治方法進行持續不斷的鉆研與探索,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謀求更大的福祉。

林永
劫難中筑夢
林永的醫學夢想發源于一場我國人民無法忘記并可以稱之為“災難”的傳染性疾病——SARS,即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也是我們俗稱的“非典”。
誰也無法預料到,2002年11月,一場狀似普通感冒的身體不適,最終發展成了全國性的傳染病戰役。彼時的林永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雖然與眾多幸運的人一樣沒有直面疾病的挑戰,但身處“黑暗”時大眾的恐慌仍令他記憶猶新。
面對這場突襲,許多地區都還未來得及建立全面的防護措施,“我們那時候使用的防御手段可以說是十分原始和傳統。學校里并沒有專業的檢測設備及隔離場所,因此在傳播初期,學校動用的預防方法還僅僅停留在給每間教室定時熏艾草”。
作為理學學科的一名學生,林永在目睹了人類面對疾病的無助和抗爭后,更堅定了自己學醫的信念,“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一直非常濃厚,成績也還不錯,雖然前路未知,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人生方向,醫學行業的蓬勃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帶給人民極大的安全感”。
2005年,林永考入南華大學的衛生檢驗專業,從而揭開了他“走進醫學”的序篇。該專業隸屬于公共衛生大類學科,致力于助力一國或一個地區人民健康的公共事業,而其重點則剛好囊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如結核、艾滋病、SARS等)的預防、監控和醫治;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方面,這與林永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興趣點不謀而合。
于是在5年的大學生涯中,他始終不曾懈怠,刻苦勤奮地汲取每一處相關知識點。“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的人生感悟再一次得到了印證。在身邊的朋友都在肆意享受數年苦讀后的“自由時光”時,林永卻選擇扎根圖書館、實驗室,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夯實理論知識的過程之中。于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本科時期的林永已經對科研頗有見地,并成功申報了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課題,這與許多同齡人相較,實屬難得。
時光荏苒,5年后,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前,有許多優秀的學長學姐在畢業后選擇立即加入專業機構,獲取一份穩定且“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林永對此卻毫無猶疑,毅然選擇踏上繼續求學深造的道路,“如果科研是戰場,那么知識就是‘糧倉’,我那時彈藥不夠、技術不精,因此我仍須不斷努力”。
2010年,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專業的一封錄取通知書便是林永為自己多年的努力交上的一份優秀答卷。不過,其中也不乏“碰巧”的成分,“說來慚愧,我那時有點發揮失常,考研成績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我沒能繼續在公共衛生專業進行學習,而是從預防醫學轉到了基礎醫學領域的病原生物學,對我自身的挑戰和要求也會相對提升。不過也很感謝這一次命運的安排,讓我真正地走進了科研”。碩士研究生期間,林永初次與HBV感染“近距交鋒”,此后主研方向便逐漸傾向于乙肝病毒感染對機體免疫反應影響等系列研究。
“乙肝作為我國高發的一種慢性肝臟疾病,一直沒有清晰的機制描述,這一度令我十分苦惱。”為此,他在碩士研究生期間曾參與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研究課題“HBV感染細胞和動物模型的建立和應用”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模型”,以及科技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專項課題“病毒與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與機理的聯合研究”等多個科研項目,只為一探HBV感染宿主細胞威脅人體健康的根本路徑。隨后,他將所得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J Virol、J Immunol和Front Immunol等多個專業期刊之上,力求揭示HBV感染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原理所在。
遠赴德求學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已在研究實踐方面嶄露頭角的林永也如是體悟。因此,2013年,他前往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探究HBV在人體細胞及分子水平上的滲透及變化。不僅如此,隨著對乙肝病毒研究的逐級深入,他漸漸從最宏觀的調控角度走向了微觀世界。
對于這段他鄉的求學經歷,林永總結說“那是一個沉淀的過程”。在德國駐留的6年中,他曾翻閱無數學術文獻,結合以往形成的宏觀思維方式,從而對微觀水平上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在德期間,他通過研究發表SCI學術論文高達2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utophagy、Protein Cell、FASEB J、Front Immunol和Cell Microbiol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的5篇高水平SCI學術論文。成果雖眾,但關鍵點卻不約而同地集中在兩個詞身上,“細胞自噬”與“乙肝病毒”。
據悉,自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攜“細胞自噬機制”一舉奪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后,此概念才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從而在業內廣為流傳。細胞自噬機制從本質上講是指細胞成分降解和循環利用的一個基本過程。
事實上,此定義首次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科研人員首次觀察到細胞能破壞自身成分,并用膜將這些成分包裹,進而形成袋狀囊泡并轉移給溶酶體(lysosome)進行降解回收。但由于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細胞自噬過程幾乎毫無了解,因而相關研究一直是困難重重。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在一系列實驗中,巧妙地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細胞自噬所需的基因。通過深入研究,大隅良典闡明了酵母自身內自噬的基本原理,并發現類似的復雜組織也存在于人體細胞內。
這一發現為人類了解細胞是如何循環利用自身成分樹立了新典范,也為人類探究細胞自噬在饑餓適應、感染反應等許多生理過程中的機制開辟了新道路。而多年后,林永所在的團隊通過多重研究得出更為普適性的結論:自噬功能障礙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而自噬過程在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在內的多種體內環境中則充當著“元兇”或“助虐”的角色。
另外迄今為止,開發安全、高效的直接抗乙肝病毒藥物仍然是醫學界的難題之一。究竟要如何根除這一后患無窮的慢性疾病呢?林永及團隊給出了一個可行性極強的方向:通過宿主細胞方面的干預實現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增殖和擴散。
以所學濟世
2019年,無論是對國家或是林永本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年。7月,他以重慶市高層次引進人才的身份正式就職于在傳染病的防治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繼續自己未盡的HBV感染與宿主相互作用方面的科研工作。然而,在僅僅半年不到的時間里,一場突如其來并迅速暴發的大型傳染病災難打亂了他的研究計劃——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
盡管國家迅速在疫情防控方面作出了應急反應,但每天傳來的噩耗仍令人寢食難安;無數白衣戰士披甲上陣,力求多挽救哪怕只有一位患者原本應該平順的人生。面對此種態勢,數年前的劫難仿佛再一次在林永眼前上演,但慶幸的是,曾經迷茫的少年已經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材。
作為醫療學科的一分子,他在全民戰疫的大背景之下,協同科學界的有識之士一起帶領團隊積極加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攻關研究項目之中,“我的專業并非臨床醫學,可能沒辦法像奮戰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直面疾病所帶來的風暴,但是我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和人民做些什么”。
在疫情的整體趨勢呈現瘋漲的初期階段,課題定向自然以防治為先決和主旨。因此,林永及其團隊便快速地制定了第一個科研主題:篩選和驗證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及其機制研究。
通過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埃森大學醫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課題組通力合作,新冠相關的科研項目進展十分順利。
在項目中,眾多科學家夜以繼日地通過不斷測算及實驗,最終篩選和驗證了能同時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內吞和膜融合感染途徑的兩種藥物——奧巴克拉和二葉草素。這兩種藥物均有較好的安全性,且針對抗擊病毒感染有很好的效用,因此林永團隊也申報了相應的國家發明專利,為后期的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個具備極強可行性的方案。
新冠病毒的“氣焰”在民眾的團結一心與科學的防控手段雙重打擊下逐漸式微,林永卻始終未放下對此番劫難余震的警惕之心,并結合自己過往累積的專業知識對其背后潛藏的機理發起了挑戰。
“新冠病毒的威脅其實一刻也未曾遠離過我們,無論是藥物作用的過程還是病毒滲透至人體細胞內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在那時都還不夠清晰,因此我認為應該探究其感染人體的整條閉環,‘知己知彼’,以防止其再度擴張。”林永是這么說的,同時也是這么做的。
在隨后較短的時間之內,林永陸續發表了10余篇關于新冠病毒研究的SCI學術論文,其研究結果為闡明新冠病毒如何利用宿主相關因素(自噬反應)促進病毒生存和復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面對如此貢獻,林永卻對撲面而來的交口稱贊避而不談,“我不過是做了一些我應該做的事情”。
人類與微生物之間共生互利,相互影響,其中關系紛繁復雜,可以預見,未來的研究之路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林永有決心和信心帶領自己的團隊一次次攻堅克難,并始終保持一份淡泊名利的平和之心,這也是他在歷經無數實驗失敗、反復驗證之后走出的濟世正途。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