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
從王濛解說到《鄉村愛情》:東北人天生幽默?
“東北”是當下電視熒屏上閃耀的主角。冬奧賽事正酣,“東北話是短道速滑的官方語言”,王濛一口東北味十足的方言解說屢屢登上微博熱搜。另一邊,《鄉村愛情14》仍舊是過年時客廳里最佳的氛圍“白噪音”;而央視的開年大劇《人世間》也是以東北為背景,講述跨越50年的東北平民史詩,獲得如潮好評。

#王濛解說#是冬奧會賽場外最火的“番外”
細細想來,從小品、電視劇、綜藝,到如今火熱的網絡直播、脫口秀、素描喜劇,如果少了東北人,那么中國的喜劇也將少了半壁江山。
小品領域,從趙本山、黃宏、潘長江、鞏漢林、高秀敏、范偉,到如今頻頻登上春晚舞臺的沈騰、馬麗;東北味電視劇,從20年前的《東北一家人》到長盛不衰的《鄉村愛情》系列;搞笑綜藝里定有東北人,比如《極限挑戰》里的孫紅雷、《奔跑吧》里的沙溢、《王牌對王牌》里的沈騰;網絡直播領域,東北籍的網紅數量是最多的;新興的脫口秀少不了東北人的身影,比如王建國、呼蘭、李雪琴、張踩鈴等等;就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里頗受歡迎的幾個演員,王皓、史策、蔣龍、張弛、蔣詩萌等,一查,也都是東北的。

講述東北故事的《鄉村愛情》已經播到14季了
顯然,東北更出喜劇人才。這么說,并不是將東北人給刻板印象化了,仿佛是個東北人就得比別人更幽默;而是說,我們似乎更容易被來自東北、有一口東北腔、講著東北平民故事的“東北味”給逗笑了。究竟是東北人大多更幽默,還是公眾已經在各種文藝作品的影響下,已經對“東北味”形成了會心一笑或開懷大笑的條件反射?
“東北味”的喜劇感,既是它自帶的,同時它可能也是一種塑造的產物。追溯起來,春晚上的東北小品,以及《東北一家人》開啟的東北生活流劇集,對于“東北味”的喜劇形象打造,起了最為關鍵的作用。
東北小品:幽默的發現
1984年陳佩斯將《吃面條》帶到春晚舞臺上后,不僅奠定了小品這一藝術形態在春晚語言類節目中的王者地位,也讓小品成為一種穩定的藝術范式。在1980年代,春晚小品是陳佩斯的天下。
1990年,趙本山首登春晚舞臺,一鳴驚人。此時的春晚舞臺,“東北話”的含量已經是最高的了。除了趙本山,黃宏、高秀敏、鞏漢林等小品演員也在春晚舞臺上穩扎穩打、大放異彩。1999年春晚,趙本山與宋丹丹開始搭檔演出《昨天 今天 明天》,叫好又叫座。之后倆人又合作《鐘點工》《說事兒》《策劃》《火炬手》等多個小品,“黑土和白云”這兩個東北農民形象深入人心。趙本山稱霸春晚小品多年,東北方言由此成為一種“喜劇語言”。

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截圖
趙本山并不是第一個將方言帶到春晚舞臺上的,但只有東北方言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東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與普通話相當接近,全國其他地區的觀眾對東北話幾乎不存在什么接受門檻。東北話既可以保留方言所獨具的生活氣息與原始美感,也不妨礙它的對外推廣。
經由春晚小品,東北方言“不自知的幽默”,也為全國觀眾所喜愛。普遍認為,東北方言爽朗、鮮活、詼諧、朗朗上口、生活氣息濃厚。一個南方朋友很貼切地形容:讓她看南方人的秀場直播,她一般看不太下去,但只要是東北人的秀場直播,哪怕只是嘮嘮家常,她也能饒有興致地看下去。這應該不是個例,否則東北人不會稱霸直播了。
就筆者個人的感受,東北話有著其他方言所不具備的“形象生動”。一方面,東北話豐富的副詞以及各種各樣的語氣助詞,能否賦予干巴巴的語言豐富的語調、神情、動作,由此具備鮮活的生活氣息,聽起來非常親切順耳,自帶某種“戲劇性”。比如普通話的“你干什么,別搗亂”,在東北話里就會變成“你干啥呢到底,別凈給我整些幺蛾子”;“這個體驗很好”,在東北話里就會變成“這個體驗老好了,賊帶勁”……這東北話一出來,觀眾很容易就代入趙本山說話的表情,脫離語境的句子也顯得活泛起來。

《鄉村愛情14》截圖
另一方面,東北話里有大量的俚語俗語、民間諺語、順口溜兒,以及象聲詞, 它們極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能夠將普通的描述生動化、具象化了。比如趙本山小品《拜年》中的歇后語“耗子給貓當三陪——你掙錢不要命了!”“瞎么杵子上南極——根本找不著北”,象聲詞使用“那年我記得是7月份,連雨天吶,那家伙從早上下一直下到中午,哇哇的”;趙本山小品《相親》一上來就是一段“說口”(順口溜),“你說我兒子凈出新鮮事兒,讓我這當爹的替他相媳婦兒。你說現在都90年代了,我這當老人的還往里摻和啥勁兒……”

小品《相親》,趙本山春晚初亮相
除此之外,還得會講故事,哪怕是很平常的事兒,很多東北人也能夠發現其中的喜劇點,講得生動有趣。這多多少少與東北的地理人文相關。因為天氣寒冷,東北不少地方一年有半年的時間不能耕種土地,天寒地凍的,很多東北人就會“貓冬”(東北人的說法,大意是休養生息)。閑著也是閑著,大家無聊時就會相互串串門,坐在炕上嘮嗑,一嘮就是半天。
筆者撰寫文章時,特意下載了快手,看了下幾個東北網紅的直播。一個主播說“閑著也是閑著,來整個直播”,一整直播就嘮起來了。這就跟以前東北人無聊的話就在炕上嘮嗑一個道理。經常嘮嗑,就嘮出講故事的本領,最終講到春晚舞臺上了。
可以說,春晚舞臺上的東北小品,讓全國觀眾認識東北人、了解東北人,也發現了東北人的幽默,并形成東北人很幽默的普遍認知。
熒屏敘事:平民幽默的構建
春晚一年才一次,東北小品再受歡迎,也受到篇幅與數量的限制。這時,影視劇就為“東北味”提供了廣闊空間。有了春晚東北小品的鋪墊,東北題材的電視劇天然就有了龐大的受眾基礎。天時地利、萬事俱備,2002年播出的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正式開啟了熒屏的東北平民生活敘事,也將東北人的幽默發揮得淋漓盡致。

《東北一家人》海報
《東北一家人》由英達執導,英寧擔任主編劇(不同單元有不同的編劇)。觀眾更為熟悉的是,英式兩兄弟合作的《我愛我家》。但3部共120集的《東北一家人》同樣是情景喜劇里的巔峰之作。誠如劇名所言,它講述的是東北某座城市(其實是長春)一個大型國有企業普通工人家庭的故事。
大家長牛永貴(李琦 飾)退休前曾是前車間主任,愛發牢騷,倚老賣老,但也被老伴兒收拾得服服帖帖;老伴兒陳久香(彭玉 飾),是家里的主心骨,思想保守、封建迷信,但大事不糊涂。

牛永貴(李琦 飾)

陳久香(彭玉 飾)
夫妻倆有三子女。大女兒牛繼紅(金珠 飾)是幼兒園老師,碌碌無為、望子成龍,和前夫孫明(鞏漢林 飾)分分合合;兒子牛小偉(呂小品 飾)原先在牛大爺的工廠上班,恰逢國企改革下了崗,他好高騖遠、志大才疏,干啥啥不行,發牢騷第一名;小女兒牛小玲(張丹露 飾)職中畢業,一時還沒找到工作,跟她哥一樣,眼高手低,一事無成……

從左到右:大女兒、老爹、大女婿、老媽、兒媳婦、兒子
該劇一般是兩集一個小單元,每個單元就像是演繹一出春晚小品。東北人個性的爽朗、幽默、潑辣,進一步得到“坐實”。
《東北一家人》更大的意義在于,它確立了一種東北平民生活的敘事范式,進一步構建了觀眾對于東北平民生活的集體想象。
120集的《東北一家人》講的就是這一家人雞毛蒜皮的小事:父母的刻板與牢騷,不成器的子女的各種折騰,于是生活免不了雞飛狗跳……劇中的很多事兒都不是大事,但每個人都很能折騰,弄出各種幺蛾子,把小事“鬧大”。生活有點像東北名菜“東北亂燉”,咕嚕咕嚕、吵吵鬧鬧,卻有著熱氣騰騰、生機勃勃的煙火氣。

牛小偉相親時遇到前女友
放心,編劇導演并不是批判東北一家人,觀眾也不覺得他們討厭,就像春晚舞臺上的趙本山哪怕“坑蒙拐騙”,觀眾依然心無芥蒂地哈哈大笑。因為這群小人物身上,仍保留著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們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我們的發笑不會有居高臨下的貶抑和嘲諷,而是覺得親切與貼近。
“時代”也是《東北一家人》的隱形背景。這是春晚舞臺上東北小品一以貫之的優秀品質,它們把握住時代脈搏,反映人心變化,帶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新世紀前后的東北,正處于劇烈的轉折期。風光一時的“共和國長子”經歷改革的陣痛,下崗潮影響了成千上萬的東北家庭。從春晚小品《打氣兒》到《東北一家人》,我們都會發現時代的印記。但這些東北喜劇傳遞出的生活態度是樂觀的,再苦再難,依然是要把生活鬧騰著過下去。所以,“笑”或者說“苦中作樂”是“東北味”的底色。
《東北一家人》火了之后,一系列說著東北方言、講述東北平民生活、以幽默詼諧為基調的“東北味”的電視劇火了起來。最負盛名的就是趙本山的《劉老根》系列(2002、2002、2020、2021)、《馬大帥》系列 (2004、2005、2006年) 、《鄉村愛情》系列(14季);高秀敏的《圣水湖畔》 (2005);潘長江的《正月里來是新春》 (2005) 、《別拿豆包不當干糧》 (2006) 、《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系列 (2007、2009) ,等等。
這些劇集里的主人公不一樣、故事不一樣,但基本上是《東北一家人》風格的延續。就比如《鄉村愛情》里的劉能、趙四與謝廣坤,都是作妖能手,各有缺點,卻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劇集播到14季,與時俱進地加入時代元素,呈現農村與農民心態的變化;離不開象牙山這個小天地,來回折騰的就是村民們生活、愛情、婚姻、事業的那些事兒,一點小事兒可以鬧騰個好幾集;而東北話的幽默生動依然自帶吸引力,在客廳開著當背景音,氛圍就熱鬧起來了……

從左到右:趙四、謝廣坤、劉能
很多觀眾可能從未去過東北,也不了解東北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但從《東北一家人》到《鄉村愛情》系列,觀眾已經形成對東北平民生活的想象,對東北人的幽默認知也根深蒂固——原來不只是趙本山這么搞笑,東北人都是喜劇人。

《東北一家人》紅遍大街小巷的主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這當然不是說,熒屏中的“東北味”都只是虛構創作的產物,它們一定是有著現實的根源;但反過來說,熒屏中受歡迎的“東北味”,也會影響著影視劇中對東北平民生活的刻畫,影響著觀眾對于東北籍藝人的認知與接受。
東北人或許具備更多的幽默基因,卻也不排除,公眾對東北人、東北方言的幽默濾鏡,讓東北人一些很平常的言行舉止顯示出喜劇色彩。
期待更豐富的東北影像
無論如何,應該感謝東北人支撐起中國喜劇界的半壁江山,感謝熒屏上的“東北味”,讓我們在歡樂中感受人生百態。
不過,身邊有個東北朋友也有個困擾,就是別人知道她是東北人,常常認為她是社交達人,認為她就得幽默豪爽。但其實她是“社恐”,內向得不得了。這多多少少也說明了:“東北味”并不代表整個東北,春晚小品與《鄉村愛情》里的東北人,也并不代表所有東北人。影視創作中,應該有更豐富的東北影像。
就當前而言,雖然“東北”是影視創作中最熱門的背景地之一,但東北敘事主要就兩類。一類是大家很熟悉的東北喜劇。另外一類是東北凋零與“東北狠人”,譬如《白日焰火》《無證之罪》《雙探》等犯罪懸疑影視劇。落魄的工業基地、蕭瑟的氛圍、挑戰人體極限的寒冷、東北狠人,形成一種新的敘事范式。

《雙探》劇照
事實上,東北形象遠比想象中的豐富,它一度也非常豐富。比如1990年代前后的《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和《古船·女人和網》,其女性敘事讓人印象深刻;《車間主任》《大工匠》《漂亮的事》《鋼鐵年代》等工業題材作品,反映了東北工業基地的過去和現在,這些都是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作品;除此之外,《北風那個吹》《激情燃燒的歲月》《闖關東》等作品題材各異,反映了東北這片土地上故事的多元。

“女人命運三部曲”

工業題材《漂亮的事》
相形之下,如今影視劇中對東北形象的刻畫反而顯得單一。社交媒體上要么“嘲諷”東北昔日芳華不再、人口不斷外流,要么被東北的喜劇人逗得前俯后仰,并貼上“土嗨”的標簽。但東北三省目前仍有1億人口,仍有很多人熱愛這片土地、留在這片土地上,這里仍有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故事在上演,也值得講述。當下平民史詩《人世間》的火爆,就是一個例證。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