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師大國學院院長何俊: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要避免復古
近日,由杭州師范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本位創新模式”成果推廣暨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波鎮安小學舉行。來自全國500余位教育行政主管領導、專家及優秀教師濟濟一堂,共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層面進行教育實踐的目標和方法。
本次研討會源于2011年5月,杭州師范大學國學院啟動的“國學教育與研究”項目。該項目與杭州拱宸橋小學 、寧波鎮安小學、蕭山第二高級中學三所學校深度合作,旨在解決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如缺乏系統的基本認知、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而得形遺神、停留于表層的知識學習而未能內化為人格、滯于簡單化的教育路徑而缺乏實踐的分層與多元路徑等。2012年9月,課題組正式推廣相關成果。2016年10月,項目成果“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本位創新模式”被評為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在本次研討會上,來自三所實踐學校的蕭山二中學副校長胡建權、寧波鎮安小學校長顧秋紅、杭州拱宸橋小學校長郁明等,分別就各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課程的分層分類推進、文化課堂探究、文化校園浸潤等方面作了匯報。湯萌、汪霞、金偉國等三位基地學校的優秀教師,以課堂教學示范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開發上的相關成果。作為項目教學實踐的指南,課題組成員、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王崧舟,就傳統文化經典文本的生命化教學取向和實踐智慧執教研究課并作專題報告。
在“國學熱”轟轟烈烈的今天,這一由杭州師范大學主持的針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研究項目,如何為體制內外五花八門的少兒“國學班”、“讀經班”把脈?面對中小學生傳播傳統文化,與面向成年人有何不同?校園里的傳統文化教育,如何處理與英文課、圣誕節、迪士尼動畫等彌漫在孩子們生活中的西方文化的關系?澎湃新聞就此專訪了“國學教育與研究”項目負責人、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何俊。

澎湃新聞:當前無論是體制內的學校,還是社會自發的校外課堂、興趣班,都有五花八門的少兒“國學班”、“讀經班”。在您看來,當前針對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何?。?/strong>您講的現象都是顯相,也是事實。原因是很復雜的,但大而言之,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吧。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幾乎是以反傳統、打倒“孔家店”為前提的。經過一百年,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主流的儒學的正面價值在當代中國幾成為絕響,散落飄流于民間的傳統文化可謂五花八門。隨著中國的復興,文化開始自覺與自信。但長期斷裂后的文化復興,很自然地起于最表層的東西。從我們的觀察看,現在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最基本的問題就在于對傳統文化缺乏基本的認知。
澎湃新聞:有觀點認為,現在流行的各類以逐利為先的“讀經班”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很重要的原因是義務教育、體制內學校缺少相關的教學內容,無法回應時代需求,所以家長饑不擇食。對此您怎么看?
何?。?/strong>這是必然的。我剛才已經說,傳統文化經過長時段的廢棄與污化,實際上出現了斷裂。今天家長們的需求,雖然也有跟風的影響,但深思一下,當下傳統文化教育市場的興起,必然不是空穴來風。目前的體制內傳統文化教育欠缺,所以我們愿意做這樣的嘗試,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澎湃新聞:您希望這一項目達到的最理想的效果是怎樣的?經過這一“創新模式”培養出來的理想學生是什么樣的?
何俊:一切都在嘗試中、過程中,很難說最理想的效果。從短時段講,我們希望能為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一種可參考的模式。從長時段講,當然期待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能夠蔚然成風。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推進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一定要避免給人以復古的味道。如果簡單地講,我們希望理想的學生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國內中小學的英文課設置,以及每逢圣誕節、母親節等西方節日,校園里會有很多慶?;顒樱窟€有遍布孩子們生活中的迪士尼動畫、好萊塢電影,等等?在全球化的今天,他們的語言、消費乃至審美習慣,都已經難以拒絕這些外來文化的影響。你們的項目是如何看待并處理教育領域中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的?
何俊:坦率地講,我對這些東西既不感到奇怪,也不抱任何負面看法。因為從根本上講,中國仍處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而現代化自始就充滿了西化的性質或特征,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舊如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西學乃至西方文化的主導或流行,而在于它們不再以對傳統的全盤否定為前提。經過一個世紀的曲折前行,我們終于能夠重新對傳統抱以同情,甚至自覺與自信。
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決不是要用傳統文化取代現代文明,或者與西方文化相對抗,而是希望幫助學生更真切地體認傳統,汲取智慧,在世界眼光中、在現代場域里,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在我看來,不必刻意去處理去取舍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相反,越是開放,越是理解,越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歷史也充分證明了中國文化是這樣演生過來的。
澎湃新聞:作為高校的國學院院長,您為什么會關心中小學層面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傳播傳統文化,和在高校層面有何不同的意義、方法、目標?
何?。?/strong>關心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志業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緣促成。
我的工作是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是儒學。闡明與傳播傳統文化,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使傳統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精神資源,無疑是我的工作目標,而中小學是非常重要的路徑,關注與實踐是很自然的。
不過具體到實際的參與,卻需要因緣際會了。大約十年前,我還在浙江大學任教,蕭山二中吳金爐校長邀我去講傳統文化。吳校長是歷史方面的高級教師,對傳統文化有情懷,蕭山二中的鄉土文化教育也弄得很有特色,由此我們開始了合作。2010年底我調到杭州師范大學后,成立了國學院,師范大學與中小學有天然的關系,合作就更加便利與廣泛了。但我們考慮到精力與嘗試性,又在杭州與寧波分別選了拱宸橋小學與鎮安小學進行合作,因為這兩所小學當時的校長王崧舟與顧秋紅都是對傳統文化深具情懷與修養的著名語文教師。
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文化不同于知識,雖然兩者關系密切。文化需要習以養成,從小開始才足以實現,才能夠融入日常生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毫無疑問,小學生與中學生、大學生,分處不同年齡段,心智發育程度不同,因此,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在內容與方法上應有很大不同。究竟不同處在哪里,正是我們在探索與嘗試的。但目標是明確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情懷,體會中國文化中的智慧與品格,成為他們未來人生的積極的精神資源。

澎湃新聞:作為項目負責人,您認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本位創新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何?。?/strong>顧名思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本位。這其實是孔子行教的最基本方法,《論語》第一句就講“學而時習之”,學與習是交互并行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知識,但更是文化,文化的認同與涵攝,必須將外在的知識內化成自我的習性。這個內化的過程唯一的途徑是實踐。當然,這個實踐是廣義的,我們的探索便是力求將傳統文化嵌入到從課堂到校園、從家庭到社區的不同環節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日用化。
澎湃新聞:文化教育最關鍵的是教材與教師。你們的教材是如何制定的?
何?。?/strong>的確如此,無論如何設想,最終需落實在教材上,盡管對“教材”的理解可以寬泛一些。
我們在教材上主要從兩個方面探索:一個是在現有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在語文課、思想品德課上;另一方面是自編教材,這又可以分成兩塊,一是傳統文化的一般內容,二是學校所在地的鄉土文化。這樣的路徑反映出我們希望把傳統文化教育,與現有的教學相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另搞一套;同時強調與鄉土文化相結合,以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親切感。
澎湃新聞:國學涵蓋內容廣泛,對授課者要求很高,但另一方面又很難量化考核。你們如何確保教師的能力與資質?
何?。?/strong>師資真的是很大問題?,F在大學的專業設置已完全西學化了,如果嚴格按照傳統知識系統的要求,坦率地講,就是高校也存在著師資的問題。也正因為此,學界才有設立“國學”學科的呼吁。
從眼前考慮,我們只能與合作學校的相關老師加強交流,輔以培訓。這并不是說我們高校老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一定比中小學老師好,但一般來講,畢竟高校老師從事專門研究,理解上會深廣一些。但盡管如此,如何教中小學生仍然是個挑戰,需要我們整個團隊充分交流與合作。
澎湃新聞:這一課題被評為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是成果的一方面。在更直接的層面,即參與課題實踐的學生們,有何與眾不同的表現?
何俊:正如剛剛講到,傳統文化教育講習以養成,由篤行而至內化。雖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是終身的,但從學生漸漸變化的日常中還是能探得些端倪。閱讀記誦經典,終歸還是為了和自己的人生發生化學反應,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時候能不自覺地將它們“用出來”,也就能證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路子是對的。
我知道有位學生經歷了喪母之痛后,會用莊子對生死的態度來寬解自己。
我還聽老師們說過許多細微而生動的例子。小學四年級有一課《心之四端》,文中孟子有這樣一句話:“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弊x到這句話,學生們覺得又好玩又有道理,上課時讀得別有興致,課后教室里也時常會聽到這句話。有位同學時常忘記帶作業,組長催他上交時,他還會笑嘻嘻地對組長說“我忘記帶了”。學了這課之后,幾個同學又聽見他這么說,就送他一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這位同學聽了很難為情,第二天把作業帶來交給組長并說:“以后不許再說我‘非人’了?!绷硪淮危形煌瑢W生病了,在教室里吐得一塌糊涂,一股難聞的臭味在教室里彌漫,幾個同學露出嫌惡的表情,這位之前忘帶作業的同學說了一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你們都感覺不到他很難受嗎?”說得大家很羞愧,然后紛紛幫助生病的同學清理起來。
類似案例,在一線老師們那里,可以說舉不勝舉。
澎湃新聞:河北知名的衡水中學最近在浙江開設分校,引發熱議。您作為浙江教育界的專家,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何?。?/strong>您講的衡水中學事件,我還真的不知道,孤陋寡聞啊,很不好意思。
我身為浙江人,又一直在浙江高校工作,總體感覺是:浙江的基礎教育是好的,高等教育比較弱。浙江從南宋起,就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改革開放以后,浙江也始終走在前列,以此看,浙江的教育還是需要努力的。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從理想的層面講,人皆可以為堯舜。教育應該因材施教,使每個人充實而光輝。但落在現實的層面,總是需要對人有個評估,這就免不了考試。應試教育也就應運而興。作為一個教師,應正視這個現實,在充滿張力的境遇中尋找某種平衡。這其實也正是儒家的理想,追求“時中”,追求動態中的恰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